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第10课《我们不乱扔》教学反思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保持公共场所卫生的重要性。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对已有知识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乐于参加实践呢?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图像和影像两种方式来营造情境,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收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各种图文和影像资料。比如关于“我喜欢哪种情景”,教材呈现了教室、体育馆、小河边三个场景,并分成脏乱和干净两组进行比较。对此,教师除出示教材图片之外,也可以补充生活中公园、菜场、小区等公共场所的两类对比图片,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干净卫生的环境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在情感上抵制胜乱的环境。在不只是为了干净”这一部分,教材创设了秋游的场赞,教师也可以采用本在幕游或者秋游过程中拍摄到的与主题相关的照片成者彩像老料。这样会让学学生更有现实感,更更能积极参与,更有话说,这对落实教学目标很有效。
|经过一年的小学生活,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懂得公共环境卫生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知道爱护公共环境卫生是文明的表现。但他们年龄小,自控力尚不足,表现为在学校等监督力度较强的公共场所,能自觉爱护公共卫生,但是在其他公共场所,就不能保证自己不出现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因此,二年级学生仍需进-步加强保持公共环境卫生的意识,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
二年级学生是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他们心理趋向稳定,但习惯还需要巩固,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习惯若能从小养成,便会犹如天性坚不可摧。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习惯有明确要求。本课依据《活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5条“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第7条“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第8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而编写。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乱扔垃圾、保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不乱扔垃圾不仅是为了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更是一种责任和文明的体现;在行为习惯上,要让学生通过发现、评析身边的不文明现象,帮助他们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壳纸屑、不随地大小便、不在地铁和公交车上吃东西、离开公共场所要将垃圾带走等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本课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和习惯,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乱扔》是第三单元的第2课,重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本课与本单元其他几课间是并列关系,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和班级的文明教育内容,灵活安排本课的教学时间。
重点维护家庭及公共场所的卫生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文明素质:让学生感受干净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