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舒亚玲 赵移畛 李 慧 金 琰 肖 勇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洛阳471002)
(湖北中医药大学 武汉430065)
〔摘要〕 在深入分析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进一步优化升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和业务需求。〔关键词〕 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R-0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j issn 1673-6036 2022 03 014
Considerationson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ection
SHUYaling,ZHAOYizhen,LIHui,JINYan,LuoyangOrthopedicHospitalofHenanProvince(OrthopedicHospitalofHenanProv
ince),Luoyang471002,China;XIAOYong,Hube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5,China
〔Abstract〕 Basedonthein-depth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existingintheconstructionofthe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section,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areputforward,soastofurtheroptimizeandupgradethe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ofTCMsectionandbettermeettheneedsofusersandbusiness
〔Keywords〕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section;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currentsituationofconstruction;problemsandsolutions
〔收稿日期〕 2021 07 22
〔作者简介〕 舒亚玲,硕士,初级职称,发表论文7篇;
通讯作者:赵移畛,正高级工程师。
〔基金项目〕 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管理专项“河南省中医
药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研究”(项目编号:TCM2019004)。
1 引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是我国卫生健康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关键。《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
健康信息平台”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于2015年投入资金1 8亿元在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云南、陕西10个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2016年安排资金3 5亿元覆盖其余21个省份,并从2015年开始分批次投入资金进行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国家财政投入累计覆盖中医馆2万余个,目前已有20个省份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通过国家验收。本文基于2019年中医药数据中心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数据,结合省级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与实施情况,总结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现状,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为不断提升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2 建设现状
2 1 基础设施情况
全国31个省份均建立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在机房建设方面,26个省份自建专用机房,5个省份租用云服务为全省中医馆提供服务。建立国家-省级-基层中医馆3级网络,其中19家为专网网络、10家为互联网、2家为专网和互联网混合网络。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各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均配置升级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重要基础设施,与依托单位已有软硬件系统进行安全隔离,采用防火墙、病毒防护、数据库审计、数据备份与恢复、权限管理等网络安全措施,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电子签名和单点登录等安全措施方面使用较少。对于中医馆,国家财政支持其在办公环境、中医药服务能力、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必要改善,使中医馆具有浓厚中医特。
2 2 业务功能情况
国家统一建设推广应用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主要提供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远程会诊、远程教育、治未病、业务监管、中医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等信息化服务,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在国家提供的8项信息化服务基础上,各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结合本地实际对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业务系统功能进行扩展或升级,6个省份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处理系统,2个省份建立慢病管理系统,2个省份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个省份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部分应用部署在APP上,1个省份建立中医医院综合统计直报系统。此外还对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基础数据进行本地化丰富和扩展,实现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与省统筹全民健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对接,22个省份与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其中8个省份全面实现与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14个省份进行部分对接。
2 3 人员、制度情况
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由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与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依托单位签订协议共同管理与建设,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监管工作,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依托单位负责具体实施和运维。其中27个省份由依托单位自身运维,4个省份采用外包形式运维。专业技术团队共计274人,学历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专业以计算机及工科类为主,其中专职人员占比56 20%,专职人员占比较大的有重庆、湖南、广东等14个省份和直辖市。建立包括机房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防病毒管理、信息安全组织、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信息安全事件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正常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其中制定规章制度达17项的省份占比39%,10%的省份规章制度不超过5项。此外83 87%[1]的省份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广纳入全省卫生信息化或中医药信息化规划中,作为年度重点任务。
3 存在的问题
3 1 平台理解与本地化实施不够深入
信息系统的落地实施不仅需要信息部门技术支撑,还需要业务部门的深度参与。当前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主要由信息部门和信息人员负责建设和推广,业务部门参与度相对较低,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信息管理部门热情较高,中医馆医生热情不足且对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目标理解不够深入。在业务功能建设上,基本按照国家要求实现了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8项功能[2-3],但部分省份未能进一步调研本地区基层信息化实际情况和中医馆实际需求,少数省份本地化功能[4-5]基于现有系统业务功能集成或本地化基础数据。在建设广度上,受财政资金资助限制和分年度资助模式影响,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初期覆盖范围不明确,目前接入的中医馆覆盖范围尚需进一步扩大。
3 2 系统融合不够深入
在进行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推广前,很多中医馆已拥有使用多年的简易版HIS,各中医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系统功能与中
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包含的功能存在一定交叉。在部署实施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过程中出现对各中医馆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不够深入、信息系统功能梳理不够全面,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业务系统与中医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之间对接不顺畅、系统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部分中医馆需要在多个系统之间进行切换,未能完全做到1次登录、多业务应用。
3 3 业务应用缺乏制度保障
目前国家或者省内出台的中医馆相关政策文件和标准多围绕平台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保障方面,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支持业务应用中所需制度保障建设还不健全。如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远程会诊功能,缺乏针对医生的明确激励机制,远程会诊费用如何计算目前尚未形成制度;患者更易接受面对面就诊模式,对远程会诊模式不太熟悉,远程医疗会诊费用没有进入国家医保报销范围,影响患者选择远程会诊医疗模式的意愿。
3 4 数据共享水平有待提升
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与外部系统(平台)数据共享水平有待提升,共享数据内部利用不足。与中医馆已有HIS互联互
通接口开放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效果均不理想;与省统筹全民健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面实现数据共享的仍是少数,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中的远程会诊和远程教育,缺乏省、市等大型医疗机构参与,限制中医馆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共享数据内部利用不足,对使用对象提供的功能多以查询为主,缺少指导类应用,如为患者提供中医体质检测、膳食合理问卷等检测查询功能,但尚不能根据历次检测数据变化开展慢性病预测和提供个性化服务。
4 对策所有省份的简称
4 1 明确建设目标,深入本地化改造
紧密结合中医馆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定位,以及国家针对基层的政策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结合中医馆业务需求和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本地化改造,创新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总体架构和数据存储,充分应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减轻中医馆在基础设施方面资金的重复投入。在具体功能改造上,充分考虑中医馆间信息化水平的差异进行合理创新,参照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历程,由试点到普及。对于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医馆,其改造重点应为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惠民应用;对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中医馆,则侧重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同时结合实际需求探索新功能。
4 2 适当下放资金权限,合理制定实施路径
在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可适当下放财政资金使用权限,增强资金绩效考核弹性,在不同情况下灵活采用不
同指标和方式进行考核。在制定实施路径上可进行差异化建设,保障资金使用效果最大化。一方面从服务量考虑差异化建设,位于县乡的中医馆由于县乡本身医疗机构不足,患者会相对更多地选择中医馆就医,中医馆服务人更多,所提供医疗服务要尽可能更加完善;由于省市大型医疗机构比较集中,患者有更多就医选择,选择中医馆就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中医馆服务人较少,对中医馆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没必要进行过多完善。另外信息化方面实行差异化建设,对信息化水平高的中医馆要求更高,实施重点应放在其HIS与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功能的深度整合,以及服务方式进一步创新方面;信息化水平较低的中医馆可考虑直接使用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或者与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后沿用已有HIS。
4 3 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评价-应用-评价-再建设”等各阶段的政策体系,结合中医馆在分级诊疗和医共体中的医疗服务范围,深入分析在具体工作中制度保障的缺失,建立制度制定的快捷通道,减少审批流程,缩短制度出台周期。目前在“建设”阶段已发布建设指南、软件实施要求
等文件。在“评价”方面,要加强制定包含资金使用、实施效果等多维指标在内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灵活考核模式,平衡资金使用和建设效果间的矛盾。在“应用”方面,一方面采用行政手段持续监督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在应用“评价”方面,除了服务量和服务质量评价,还应注重对使用对象能力提升评价,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4 4 加强数据多方共享,提高数据利用
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对内要确保与各中医馆间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从源头控制数据质量。对外除了加强与省统筹全民健康(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共享,采用信息化手段打通分级诊疗中不同级别、地域医疗机构间的障碍,保障数据横、纵向联通,还应考虑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移动应用等智能化设备的规范接入。只有做好多方共享才能更好地利用数据。加强各中医馆基本运营情况监测,包括医院收入、服务量、服务效率、医疗质量等方面,供行政主管部门直观了解中医馆运行状况,有利于合理制定财政资金分配和绩效考核方案;同时帮助中医馆了解自身服务水平以促进良性竞争,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慢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有利于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有效的卫生政策,合理调控医疗卫生资源,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和居民自主健康管理能力。
5 结语
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是国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分析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促进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优化升级,满足新时期广大人民众医疗服务需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深度共享,是下一步工作重点。参考文献
1 田双桂,沈绍武,肖勇.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现状
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0,41(12):10-14.
2 陈启岳,周志伟,周敏.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的实
践与成效[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9,16(4):423-427.
3 于浩,朱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
构建[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1):101-103.4 孙静,刘继芬,李晓东,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0,41(1):55-58,66.
5 张祥儒.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思考[J].数
据技术与应用,2019,37(1):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殏
殏殏
232-234.
2022年《医学信息学杂志》征订启事
《医学信息学杂志》是国内医学信息领域创刊最早的医学信息学方面的国家级期刊。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承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esearchCenterforChineseScienceEvaluation),美国《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及WHO西太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并收录于国内3大数据库。主要栏目:专论,
医学信息技术,医学信息研究,医学信息组织与利用,医学信息教育,动态等。读者对象:医学信息领域专家学者、管
理者、实践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及广大医教研人员。
2022年《医学信息学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每册定价:15元(月刊),全年180元。邮发代号:2-664,全国
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到编辑部订购:北京市朝阳区雅宝路3号(100020)医科院信息所《医学信息学杂志》编辑部;电话:010-52328672,52328686,52328687,52328670。
《医学信息学杂志》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