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演唱风格的音乐学分析
2017年6月
第10卷第2期
文化艺术研究
Studies in Culture&Art
Jun.,2017
V〇l. 10 No.2
文章编号:1674_3180 (2〇17) 〇2-0〇42_10
中国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演唱风格的
音乐学分析#
王釋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北京1〇〇〇24)
摘要:1927年由黎錦晖创作的《毛毛雨》是中国的第一首流行歌曲,通过演唱者黎明晖的
演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黎明晖自然成为中国的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尖细、直白的
“鸡猫子腔”演唱风格独具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歌曲的音乐形态、演 唱者的演唱形态、演唱者声音的声学频谱分析、产生的社会影响与价值这四个方面对黎明晖
中国好歌手的演唱风格进行整体性、立体化、综合性的分析。
关键词:黎明晖;演唱风格;《毛毛雨》;黎錦晖;流行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A Musicological Analysis of Li Minghui? s (The first
Popular Singer in China) Singing Style
WANG Wei
Abstract ;Mao mao yu(drizzle),created by Li Jinhui in 1927 is China ’ s first popular song,which has become widely popular after interpreted by Li Minghui and Li Ming-hui naturally became the first popular singer in China. His shrill and
straightforward singing style of u Jimaozi tune^ is u­nique and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at that time. This paper conducts an overall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his style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musical form of the song, the singer ’ s singing form, singing acoustic measurement of sound analysis, social impact and value.
Key words :Li Ming-hui; singing style; mao mao yu;Li Jin-hui; popular song *
作者简介:王鞾(1981— ),男,河北邢台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流行音乐学、音乐传播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音乐传播学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UC16A47)、2017年度中 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流行音乐学学科设置的综合研究”(项目编号:CUC17B37)、2015年中国传媒大学理工科学科交叉类规划 项目“歌唱者与播音员的音声学阐释以及其测试软件的开发”(项目编号:3132015XNG1542)的阶段性成果。
第2期王鞾:中国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演唱风格的音乐学分析• 43 •
20世纪早期,伴随着西方文化及各种思潮的传入,|种源于欧美的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流行音乐诞生了。中国流行音乐也正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诞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 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27年由黎锦晖创作、黎明晖演唱的歌曲《毛毛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迄 今已走过了近90年的历史,其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受众人数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音乐文化形 式。”[1]歌曲《毛毛雨》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山之
作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演唱者黎明晖即当之无 愧地成为中国的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是音乐家黎锦晖的女儿,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歌坛、影坛、歌舞剧界的H栖明星。在歌唱方面来讲,黎明晖演唱了《毛毛雨》《人面桃花》《桃李争春》《花长好》《可怜的秋香》《寒衣曲》《葡萄仙子》《你的爱人就是他》《相见诉相思》《别离情》《梧 桐雨》《蓝天使》《米老鼠》《晚来香》《再见吧朋友》等歌曲Q歌曲的类型主要涉及流行歌曲、儿童 歌舞剧、电影音乐等。与之后成名的周璇、姚莉、李香兰等民国流行歌手相比,黎明晖演唱歌曲的数 量相对较少。当然,这与1934年黎明晖与当时著名的足球运动员陆钟恩结婚后逐渐淡出艺术界有直 接的关系,其从艺时间仅有十年左右,演唱歌曲的数量必然会有限。在黎明晖演唱的这些歌曲中,产 生影响最大的还属歌曲《毛毛雨》,《毛毛雨》是黎明晖演唱风格的重要代表作。为此,本文即以歌 曲《毛毛雨》为例,阐述其演唱风格。
本文主要从歌曲的音乐形态、黎明晖的演唱形态、黎明晖的声音声学分析、其演唱风格及歌曲 产生的社会影响,这四个方面综合立体化地来阐述黎明晖的演唱风格。第音乐形态的分析主要是对歌曲的音乐本体方面,例如:题材、体裁、节奏、节拍、调式、调性、作曲技法、曲式结构、和 声、配器等方面来进行剖析。膏乐形态是构成音乐风格的重要内容,音乐形态与音乐风格对演唱风格 有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音乐形态与音乐风格决定演唱风格。第二,演唱形态分析,即对 歌手演唱时的音、音量、音高等自身生理特点,使用的各种技能、技巧等歌唱方法特点,以及各种 方式、类型的舞台表演特点来进行论述。这也是构成歌手演唱风格的核心部分。第三,对黎明晖的声 音进行声学分析。声音特点是歌手形成演唱风格的重要物理因素。本文利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 主任韩宝强教授开发的声学测试软件—
—“通用音乐分析系统(GMAS 2.0B)”,将黎明晖的代表性 声膏片段进行声学频谱测试。这样使抽象的声音转换为直观可
视的图像,有助于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 观察且分析歌手的声音形态。第四,对黎明晖演唱风格及歌曲产生的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 阐释,目的是使论述更具深度与人文性、综合性,即于润洋先生提倡的“音乐学分析法”。
一、音乐形态分析
引子A(14-24)
11 1-1311 14-16 17-19 20-22 23-24
G宫
图1歌曲《毛毛雨》曲式图①
该歌曲由黎锦晖词曲创作、黎明晖演唱,G宫民族五声调式,四二拍,音域为十度(b—d2),中等速度,四句体单乐段^对于此歌曲的创作背景,黎锦晖先生曾回忆说:“当年去杭州演出,日间
①图中数字为小节编号,下方字母为调式调件:你记。
• 44 •文化艺术研究第10卷
泛舟西湖,湖光山与蒙蒙细雨一起描绘出的一派美景,令他欲罢不能,灵感由此喷薄而出,先是草 草记下几笔,但委
实忍俊不禁,便跑回旅社,很快地完成了《毛毛雨》。”[2]可见,这是一首借景抒情 的作品——由西湖的美景联想到青年男女美好、甜蜜的恋爱场景。这种在歌曲中直接描写男女恋爱时 相思的情景,而且采用女孩的口吻来写,这在封建思想尚存的民国时期是一种开创与“冒进”,也因 此歌曲在当时受到了各界的批评与攻击,甚至还冠以“黄歌曲”的称号。歌词采用白话体,并且 进行通俗化与口语化的处理,使歌手在演唱时的情感能够更加直接地传达给听众,深入听众的内心,例如:黎锦晖利用民歌创作中常用的叠字手法,采用“毛毛雨”“微微风”“柳青青”“小亲亲”“哎 哟哟”来加强韵律,以此来表现女子娇柔妩媚的样子。有学者指出:“‘五四’文学革命中‘提倡新 文学,提倡白话文’的口号以及‘明了的’‘通俗的’创作方向,……一些对音乐创作胸怀抱负的有 识之士,开始朝向这个目标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其中最突出的是赵元任、黎锦晖,……黎锦晖主要以 普通话的四声为标准,所以谱写的旋律,更加通俗化和口语化。”::r
歌曲为四二拍与当代大多流行歌曲采用四四拍有"I定的不同。这是由于该歌曲采用了中国民歌中 小调的创作方式,包括结构规模比较短小,这都是小调的音乐形态特点。这也更加说明了中国第一首 流行歌曲的创作元素来自中国的民间小调。“对乡下山歌、江南民间情歌的采集和翻新一直是上海流 行歌曲曲调的一个渊源《如第一首爱情歌曲《毛毛雨》的旋律就来自民歌。”[4]另外,整个歌曲的音 乐风格与狐步舞®曲较为相似,舞蹈性较强,这在引子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引子部分的开始处(第 1至2小节)利用管弦乐齐奏来提升气势,随后单簧管在第3至5小节进行独奏,使歌曲蒙上了|层 神秘、略带诡异的彩。第3小节的后四分之一拍处使用了吊镲,增添了流行音乐的元素和味道。第 4、5小节是第1、2小节的上行大二度完全模进,目的是突出歌曲的主题。第6至11小节采用了小号 独奏的形式,其中第6小节连续短时值的徵音演奏,使歌曲具有诙谐的效果与较强的推动力。在引子 的最后部分(第12至13小节),采用民族打击乐器木鱼来进行演奏,体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音乐元素Q 其中的打击节奏具有很强的推动性,强烈引入歌曲的演唱部分t主体部分)&
< X jXjXjXIX
歌曲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四句体单乐段分节歌式的曲式形态,第14至24小节为歌曲的主体部分,第 1至13小节为引子部分(见图1)Q第一、二、三句各由3个小节构成,第四句由4个小节构成。第一 句与第二句属于同头换尾的方式,第三句是前两句的对题,第四句是对全曲的总结。第25至35小节是 对歌曲主体部分的重复。准确地来讲,第13小节的第一拍属于第三句,其第二拍应属于第四句。这种 紧缩的创作方式,有利于歌词与旋律的紧密结合以及情感的推进,黎锦晖使用得恰到好处,第一、二、三句都落在徵音土且时值较长,在歌曲中起骨干性作用。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级进进行为主,朗朗上口、歌唱性较强,体现了江南小调委婉柔美的特点。在和声的编配上,只使用了主三和弦、下属三和弦与属 ^和弦,没有出现较为复杂或不协和的七和弦等。其中,第5小节的第二拍与第6小节的第一拍采用了 属三和弦,第6小节的第二拍采用了下属三和弦,这种属到下属的和声进行完全不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编 配方式及古典和声的范畴e另外,低音提琴从始至终一直进行徵音到宫音的演奏,在明确骨干音的同 时,给人一种紧打慢唱的听觉效果。同时,单簧管与歌手并行奏唱旋律。单簧管的演奏主要是为了让歌 手便于跟上伴奏。从以上即可看出,歌曲的配器与乐队伴奏,完全按照美国爵士乐大
乐队(Big Band)
①狐步舞,源于美国的黑人舞蹈,1914年山尖M杂技演从哈利•福克斯创立。J t杏乐强弱介斤,舞蹈轻盈动人,给人一种快慢 结合的律动感受。
第2期王鞾:中国首位流行歌手黎明晖演唱风格的音乐学分析• 45 •
的编制来进行,“爵士乐大乐队伴奏乐队一般由十余人组成,规模相对比较宏大,涉及的乐器有小号、长号、单簧管、萨克斯、中提琴、钢琴、爵士吉他、古典低音贝司和爵士鼓等。古典低音贝司采用拨奏 的方式……乐手在演奏时往往即兴较少,基本按照乐谱原样进行。歌曲和声的配置主要以三和弦为主,较少使用不协和的七和弦;结构也较为规整;速度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分钟110拍左右”[5]。可以说 把《毛毛雨》归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据其爵士乐的配器与伴奏风格,以及爱情主题 来确定的。总的来讲,歌曲《毛毛雨》“歌词上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白话体,曲调上呈现出喜闻乐见的口 语化特点,题材上为寻常熟事的平民味,结构上体现短小精巧的简纯性,音响上给人一种热热闹闹的轻 松感,”[6]是一首旋律民歌化,编配爵士乐化,中西融合的流行歌曲。
黎明晖的嗓音纤细、直白,音明亮且发尖,直线型声线,女高音声部。她在演唱时的音量较 大,采用强起音的方式较多,目的是为了让麦克风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拾音,防止自己的声音淹没在 乐队的伴奏声里。因为当时的录音方式还是采用同期录音的方式,不是分轨录音,流行唱法的演唱者 声音量往往低于乐队的音量,这是早期很多民国流行歌手在演唱时都要大声喊叫的原因之一。黎明晖 演唱时的共鸣不足,声音略显干涩。她的发声位置比较靠前,但不追求声音的集中,也不进行颤音等
①此谱例为笔者听1934年百代唱片公司出版的《毛毛雨》唱片得来。
• 46 •文化艺术研究第10卷
声音效果的修饰。她的呼吸也较浅,属于胸式呼吸。黎明晖演唱时的声带闭合较好,但喉咙并不打 开,喉位较高,软腭也没有积极抬起,声道始终较窄,即所谓的挤着嗓子唱。因此,她在演唱高音时
就显得比较吃力,演唱的音高偏低,声区也不统一。例如第22小节的“青”与“哎”二字之间是一
个八度大跳,黎明晖在演唱时声音的转变非常突然,发声的位置、声区、音、音量都没有统一在一 起。黎明晖在演唱
中真声使用较多,即便是在演唱高音时也是采用真声演唱,混声与假声使用很少,这是其演唱中的一大特点。真声俗称本嗓,是与假声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声带整体且完全振动时产生
的声音,也被称为重机能。真声主要应用在歌唱者的中低音区(自然声区®)部分,其共鸣腔体主要
来自胸腔,发音频率低,声音浑厚、结实、明亮,但灵活性有限。真声具有相对性,例如:男中音歌 手真声部分的音域就要比男高音真声部分的音域要低。真声是在自然说话的发音基础上形成的,声带
的环甲肌与闭合声带的杓肌、环杓侧肌起主要作用。真声是歌唱的基础,它主要承载歌曲的叙述部 分,也是在演唱中使用较多的声音形态,因为毕竟歌曲的中低音区还是歌曲的主要部分。黎明晖演唱
时咬字自然、清晰,突出口语化特点,采用了说话式演唱法。所谓说话式演唱法,“即采用日常说话 时的语气与发声状态去自然地歌唱”[5]。这种“说话”并非与日常聊天说话时的本质完全相同,而是
建立在有气息支持,把握旋律、音乐风格等基础上的说话,是比日常聊天、有感情的朗诵再高一个级 别的说话。同时,为了突出说话式的语气效果,黎明晖在演唱中加入了一些滑音的处理,例如:每句 —“停”与“雨”处。但她的演唱中充斥着大量的江浙一带方言。例如:“下个不停”
的结尾字—
“吹个不停”的“个”唱成“郭”,“细雨柳青青”唱成“(si)雨柳(cingcing)”,© “小亲亲”唱成 “小(ctocto)”,“只要你的心”唱成“只要你的(_)”。这种现象在民国时期很多流行歌手的演唱
中都有出现,如周璇、姚敏等,周璇在演唱歌曲《夜上海》时,其中一句“华灯起,乐声响,歌舞 升平”唱成“华(d h)起,乐(sh&)响,歌舞(sh&)平”。这与音乐制作人和歌手对语言的把 握、要求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等都有一定关系。另外,黎明晖有一定的即兴演唱能力,其中有一些地
方的演唱处理是在原谱上的加花变化。例如:她在演唱中加入了一些装饰音,而且加得恰到好处。“毛毛雨”中第二个“毛”,“微微风”中第二个“微”处都加入了前倚音。诚然,黎明晖的演唱与
之在其父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进行过声乐训练有一定关系。黎锦晖曾在回忆录中指出:“学员每天三十分钟练声,务求坚实圆润,正音主要引用传统欢曲方法,但不采用拉长声母、韵母的
机械方法,特别注重词儿声调(四声),使唱歌更接近口语化,更明显地表达情意。除必须刚劲的歌 之外,忌讳硬邦邦的唱腔,采取民族音乐中的特点行腔,有许多装饰音,増强感染力,因此以恬静柔 和、天真活泼为主。”®从以上也可发现,黎明晖在声乐训练上,有些地方掌握较好,有些地方还没
有达到训练的要求。
黎明晖的演唱中还呈现出一种女性娇媚、发嗲的声音形态,这也是被很多人冠以“黄歌曲”
的一个“证据”。她采用这样的声音形态来演唱,其目的就是要表现女性妩媚、风情的一面。这种声
腔为之后王人美、周璇等歌手所形成的“小妹妹腔”演唱风格奠定了审美基础。所谓“小妹妹腔”,是指“歌手在演唱中为了表现女性撒娇、妩媚、甜美的样子,刻意使用嗲声嗲气的语调来进行演唱。‘小妹妹腔’是民国时期流行歌手经常使用的一种演唱形态,最早是由女电影演员兼歌手的王人美在
演唱歌曲《桃花江》中使用”[5]。“小妹妹腔”是比黎明晖的演唱声态更嗲、更娇媚的声腔。黎明晖
在演唱中留着短发,穿着短裙子、短上衣,西化风格十足;舞台表演也较为大胆,时常在现场演唱中
①自然声区,就是不经过专业声乐训练就可以非常自然、自如演唱的音区。例如:歌唱中的中低音区。
②歌手演唱中的方言有时无法使用正确的汉语拼音来表示,只能采取汉语拼音嫁接的方式而为之。
③黎锦晖:《我和明月社》,载政协湖南省湘潭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省湘潭市黎锦晖艺术馆编,《湘潭文史(第十一辑)•黎锦晖》I"4年版,第33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