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常识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第一章皇帝与皇权
一、“皇帝”称谓的由来及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一)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五帝:黄帝、颛(zhuan)顼(xu)、帝喾、尧、舜
(二)君主世袭制度的产生:
禹生前,曾遵循禅让的原则选皋陶为继承人。后因皋陶早逝而改立伯益。但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却将伯益杀死,夺取了王位,从此,君位从“传贤”改为“传子”(或传弟、传侄),君位世袭制度得到确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王朝
(三)皇帝的由来:
秦统一全国后,秦王赢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号称“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
”,其后世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从此,君主专制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遂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代专制帝王,他所建立的秦朝则成为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四)皇帝的饮食起居
1、宫室、山陵
宫殿: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上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宫殿”
“宫”最早原为普通房屋的通称,“殿”则指高大的房屋。秦汉以后,一般用来指称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皆遵循:坐北朝南、“前朝后寝”的规制。
“前朝”:皇帝举行朝会典礼之所,多称“殿”。
“后寝”:则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皇帝与后妃居住的地方多称“宫”。
“行宫”:皇帝出外巡游所居之处则称。
另外,为满足皇帝及其后妃游玩、享乐需要、历代王朝建有大量“苑囿”,风光绮丽,极尽奢华。
山陵为皇帝死后的葬所,犹如民间的坟墓。
皇帝的陵寝一般包括地下墓室、封土和陵园建筑三部分。皇帝的陵寝一般皆依山而建。主要建筑一般由神道,宫墙,殿宇,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组成。
2、饮食、服饰
早在周代,就有了膳夫、庖人、内瓮等专司天子饮食的执事人员十几种。
秦汉以后,历代皆设有负责皇帝及宫中饮食的专门机构,如秦奉常、汉太常及南北朝以后的光禄寺等。
皇帝及其后妃的饮食,每日皆有一定的分例。每顿正餐包括各类山珍海味、时鲜蔬菜等上百种,另有名目繁多的各种小吃。每逢年节、寿辰及其它喜庆之事,宫中照例要举行盛大筵宴,名目繁多,其耗费之巨。
天子的服饰,早在周朝就已形成定制,包括六种冕服和弁服。汉代皇帝以五长袍作朝服,魏晋时期改用绛纱长袍,唐代出现赭黄圆领朝服,明清时期则以明黄作为皇帝龙袍
的专用颜,不同的场合,皇帝的着装有明确的区别。如祭祀或盛大典礼,皇帝穿衮冕服,包括冕、玄上衣、绛围裳、革带、蔽膝、白袜青舄等;平时及一般朝会则穿公服或常服。
3、车马、仪仗
古代皇帝出外巡幸、游历所用车驾称为“卤簿,包括御辂、御辇、御轿等。
自周朝以来,天子出行一般皆备五辂。卤簿以外,尚有仪仗。历代皇帝出巡所用的仪仗队规模都非常庞大,如宋神宗时多达22200人,清康熙帝崇尚节俭,但也有3000tcl电视质量怎么样人。
4、医疗(了解)
历代负责天子、后妃等医疗保健事务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且日趋庞大。周有医师;秦为太医令丞;汉初属太常。后改少府;隋唐专设太医署 ;宋改称为太医局;元以后改太医院。负责皇帝医疗保健的御医皆须医术高明、品行端正,有时也征聘民间名医入宫。
御医为皇帝寝宫,先行君臣之礼,然后膝行向前,由两名御医分别跪诊左右手,诊毕互换,
再叩问皇帝自身感觉。待一切完毕后,叩拜退出,集体协商开具药方,并将诊治日期、缘由,处理方法等详细记于历簿之上,与在场的院使、院判等共同签名、包封,加盖官印,以为后日依据。药方奏准后,交御医、院判、太监等尝药之用,另一碗加盖“御药谨封”之印,进于皇帝。
如果药效不佳,御医轻则罚俸,重则谪戌、处死。倘若医治无效,皇帝死亡,则院使、院判、御医等有关人中员照例治罪。
5.祭祀
五礼:吉、嘉、宾、军、凶
祭祀典礼规格:大祀、中祀、祀
古代帝王的祭祀典礼按规格分为三等,即大祀、中祀、祀。大祀:一般包括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有的朝代列入中祀)等,皇帝必须亲临主祭。祭祀前要经过一系列斋戒、沐浴、更衣等仪式,以示诚心敬畏。
中祀:一般包括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等(也有将日、月列入大祀的)。
祀:指祭祀庙、祠的活动。中祀和祀不必皇帝每次亲临,可命皇子或王公亲贵代为主祭。
6、婚娶
皇帝大婚:皇帝成婚(纳后)称“大婚”。
(五)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
古代皇帝死后,臣下照例要为之上尊谥、定庙号。
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亦即为皇帝的神主奉祀太庙所用的称号。
庙号最早在商朝即已出现,汉承其制,以后历代往往称第一代皇帝为“太祖”、“高祖”,第二代皇帝多为“太宗”,第三代以后一般皆称某“宗”。
谥号:始于周初,即根据其一生的所作所为给予相应的称号。秦始皇弃而不用。汉初恢复,以后遂成定制。
徽号:一般说来,皇帝初登极或遇重大庆典,朝臣照例要为皇帝上徽号。
如清朝的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照例要放在首位,从“法天隆运”到“孝慈神圣”皆为历年所上徽号,“纯”则为谥号。
十一超新星年号:为皇帝记录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纪年的名号,始于西汉汉武帝时。
皇帝的年号多用两个字,个别情况也有用四个字的。元代以前,皇帝的年号常因出现“祥瑞”或发生重大事件等原因而更改,因而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某皇帝的年号一经确立,一般不再改元,所以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故后人常以年号作为该皇帝的代称。
二、皇族成员及其特权地位
皇族:在封建社会中,不仅皇帝本身的权位至高无上,凡与之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无不享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权和地位。这一以宗族关系为纽带构成的特殊阶层,称为“幼师考试皇族”(或宗室)。
(一)太上皇
太上皇也称上皇,用于皇帝对自己父亲的尊封,始于秦始皇对其父庄襄王的追封。后代一般老皇帝退位后即被尊为太上皇。
(二)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
皇太子:为皇位法定继承人的称号。也称“储君”、“储贰”、“皇储”。皇太子居室又称“东宫”。
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除了皇太子之外,还出现过“皇太弟”、“皇太孙”等名号。
皇太弟:当皇帝的弟弟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时,即称“皇太弟”;
皇太孙:以皇太孙的身分直接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的,称“皇太孙”。
(三)诸王及一般皇室成员
诸王: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儿子除嫡长子作为皇位的法定继承人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则封为诸王。
除皇子之外,其他宗室成员一般也享有封爵及俸禄,历代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
靖难之变-名词解释
靖难之变-名词解释
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朱家天下,大封子弟为王,规定诸王有向中央索取奸臣和起兵"靖难"的权力。朱元璋死后,其孙建文帝继位,由于诸王擅权跋扈,而接受齐泰等人的建议削藩。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攻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齐泰等人被灭族。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四)公主
公主:为帝王女儿的封号。地位极高,一般视同亲王或列候、其礼仪、府第、服饰、俸禄等皆有专门的规制,非常人所能企及。
皇帝的女儿为公主,皇帝的妹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为大长公主。清代称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嫔之女称“和硕公主”。
下嫁:公主出嫁,称“下嫁”,礼节隆重,仪制繁复。
尚公主:娶公主者称为香菜“尚公主”。例加驸马都尉官衔,清代称为“额驸”。
为求得一个相对的环境,汉朝曾长期奉行“和亲”政策。随文帝时将义城公主嫁与突厥可汗,唐朝也曾先后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土蕃赞普等等。
公主一般不参与朝政事务,但也有例外,如唐朝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恃宠而骄,索贿揽权,但最终都没得好下场。
三、后妃制度
(一)后妃制度:古代后妃包括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皇太后(皇帝母亲)、皇后(皇帝正妻)以及大大小小的妃嫔(皇帝姬妾)。
(二)后妃历史变故:夏商时期,天子之妻称妃,周朝始称后。秦始皇称皇帝,封其正室
为皇后,历代相沿而成定制。
人殉制度正式废止时间: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才下诏将人殉制度正式废止。
(三)外戚也称国姻、外舍、外家,用于指皇帝的母家、妻族。
后妃之父称“国丈”,兄弟则称“国舅”。
七夕文案朋友圈简短(四)太后临朝
1、吕后称制
自秦统一以来,第一个以皇太后临朝称制的,是汉初的吕后。
西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吕雉为人有谋略而性残忍。吕后临朝执政八年。她继续推行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先后废除秦以来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减田租,奖励农耕,放宽对商人的限制等等。
从公元前195年汉惠帝即位,到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十余年中,吕后一直是汉朝实际上最高统治者。
2、则天皇帝
683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但是,武则天逼害王后萧妃,杀害亲子,大封武氏诸王,重用酷吏,严刑峻法,冤狱丛生,受到历史的谴斥。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3、慈禧垂帘
慈禧三次垂帘听政:
1861年11月,那拉氏与恭亲王奕欣发动,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那拉氏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
1873年,载淳(同治帝)成年,那拉氏宣布撤帘归政,但仍阴持朝柄。次年,载淳病死,那拉氏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那拉氏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光绪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1898年6月发布“明定国事上谕”,实行变法。9月,那拉氏发动,扼杀新政,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开始复出训政。
四、宦官制度
1、宦官:宦官也称太监、寺人、阉(奄)人等等,专指那些被阉割后,用于管理皇宫内部事务,承担宫中各项役使,侍奉皇帝、后妃及皇族成员人的。
五刑:墨、劓、剕fei、宫、大辟
古代宦官的来源: 一为罪臣、亡国者、战俘及其子弟,二为边疆民族或属国的贡纳,三因贪求富贵,又苦于无仕进的机会,遂走上自宫充宦官以显达的痛苦道路。
2、东汉宦官参与朝政始于汉和帝时期的郑众。
郑众诛杀窦氏(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