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杭州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③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如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⑤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⑥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⑦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在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近体诗和词里,意象可以直接拼合,无须中间的媒介。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可以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它写少妇的孤独迟暮之感,其中有这样三句:
杭州吃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⑧“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关联词,它们的关系也是不确定的。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因为她估计今天丈夫不会回来了)。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内,关住春光使它不要离去。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
有,诗人本不想把读者的想象固定在一处,我们也就不必把它讲死。反正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而这个动作正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⑨其他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一类例子不胜枚举。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虽然可以直接拼合,意象之间似乎没有关联,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钩连着,只是那起连接作用的纽带隐蔽着,并不显露出来。这就是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断意属。也就是说,从象的方面看去好像是孤立的,从意
的方面寻却有一条纽带。这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联系。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和进行再创造的可能,因此读起来便有一种涵咏不尽的余味。
⑩例如杜甫的“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王安石奉为五字之模楷。它的好处就在于意象之间离合断续的关系。“钩帘”和“宿起”一写自己,一写宿鹭,表面看来没有联系,其实不然。这是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当诗人卷起帘子并把它钩上的时候,看到宿鹭飞起。也许是钩帘时惊动了宿鹭,也许不是。但帘的钩起和鹭的飞起难道没有一点类似的联想吗?“丸药”和“流莺啭”似乎也不相干,其实不然。诗人一边团药丸一边听到莺啼,团药丸时的触觉和莺啼圆啭的听觉,也有一点类似,表面看来互相孤立的意象,在深层的意义上就这样互相沟通着。
(节选自袁行霈《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象是客观的,但它进入诗人构思时,会受到诗人的审美经验和思想情感的加工,带上主观彩。
B.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C.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可直接拼合而无需虚词这类中间媒介,这导致意象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
D.那些诗歌中看似彼此没有关联的“象”,实则在“意”的层面上钩连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结合,直抒胸臆或物象自身均无法构成意象。
B.诗人构成意象时可夸张其某方面特点,说明意象并非外在物象的机械模仿。
C.在诗词中,字面上的词语联缀实则为在艺术构思上对意象进行的直接拼合。
D.古典诗歌解读上的丰富可能与多样意味,与其意象间似离实合的特征相关。
3.下列选项中,无法明显体现第⑦段所论诗词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物象和意象间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5.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组合很有特点,请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赏析杜甫《登高》的第二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磨盘山
闫耀明
磨盘山是村子南边的一座山,也是奶奶一辈子向往的地方。
奶奶说,磨盘山好呢,到了山上,可以看到好景致,可以吃到红苹果,还可以采到草药。如果天气好,还可以望见大海。
奶奶一边咳嗽一边说着上面这些话。奶奶的身体弱,总是念叨着要上磨盘山去看看,采些草药回来,煮水喝,治她的病。
我听奶奶念叨要上磨盘山时,奶奶并不老,完全可以爬到山上去,去看景致,吃红苹果,采草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