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俗语中的中考物理原理:热学
【中考复习】俗语中的中考物理原理:热学
    1.燕子低飞有雨
    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雨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雨后,雪必须熔融,雪在熔融时,必须从周围空气中稀释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必须减少,这样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
    金(晶体)的熔点比较低,通常的炉火温度无法达至金的熔点,所以无法使金熔融。
    4.瑞雪兆丰年
    全面覆盖在地面的雪就是冷的不良导体,可以维护小麦安全过冬。雪花在构成和迫降过程中凝固了许多所含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备一定的土壤肥力。雪化为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不利。故小麦去年必然大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处在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转。早晨看见西方有虹霞仗,说明西方存有降雨云,由东方砸过去的阳光反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构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可以随着西风安远至本地,所以本地很快必须下雪。至傍晚看见东方存有虹,这就是西方砸过去的阳光照曝光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构成的,这种虹的发生,表明西方已没雨了,天气将云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烧开水时,壶底的水放热,汽化构成气泡。水没有煮沸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下降,碰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可以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增大至消失。气泡的一跌一变小,引起水的振动,从而收到响声。水候,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成正比,气泡下降过程中不断存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小小,至水面后断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上开,热水不作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
    由于情深意切在不停的搞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可以蔓延至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不大,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大风去临时,低空中气温快速上升,水蒸气凝固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等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出现散,构成彩的月晕,故存有"月晕而风"之说道。础馨即为地面反潮,大雨到来之前,空气湿度很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供不应求汇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所含的盐分难溶解干燥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着大雨将至。
    10.水火不相容
    物质冷却,必须达至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容小,水与火碰触可以大量稀释热量,至并使着火物温度减少;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围困在冷却的物体外面,使物体不可能将和空气碰触,而没了空气,冷却就无法展
开。
    11.霜前冷,雪后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高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粘附在地面上构成霜,所以存有"霜前热"的感觉。雪熔融时必须须要稀释热量,并使空气的温度减少,所以我们存有"雪后寒"的感觉。
    12.纸里包不住火
    纸达至燃点就可以冷却。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时,大力推进了空气的流动,并使人体表面的汗液冷却大力推进,由于冷却放热,所以人深感凉爽。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担
    水缸中的水由于冷却,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于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太少,虽然也可以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冷却了,无法构成水珠.而如果空气干燥,水冷却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存有水珠发生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小,降雨的可能性小,当然不须要放水浇地了。
    15.钻木取火:内能的改变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掺?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冻三天下,非一日之寒
    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
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18.火场之旁,必存有风生
    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19.十雾九晴
    时至初冬,我们经常会发现早上有雾当天多半是晴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雾九晴”。
    “十雾九晴”所指的就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雾与晴天是不是关系?存有什么关系?必须想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先得从雾的成因上讲起。下雪打雷民间说法
    雾是指在气温下降时,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的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据资料表明,根据成因,雾一般分为四种:①辐射舞。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空气层中水汽凝结而成的雾,日出前雾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上升为层云,其厚度一般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②平流雾。暖空气移行到较冷下垫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结成雾。平流雾的生、消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暖湿平流的特性,一般说它比辐射雾范围广,厚度大,时间长,日变化也不很明显。平流雾
形成于冬季热带暖湿气团移行在高纬寒冷地区时;春夏大陆暖气团移行到较冷海面上时;冬秋季海洋暖湿气团移行到较冷陆地时;海洋上暖湿空气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汇时。③蒸发雾。冷空气移到较暖水面上,水面蒸发加快,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形成雾。④锋面雾。是暖锋锋前降雨蒸发后使低层空气达到饱和形成的雾
    很似乎,这里所指的“雾”必须就是“辐射雾”。它的构成是因为阳光明媚的夜晚,无云或者就是少云,大气逆电磁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促进作用极差,地面猛烈电磁辐射加热使将近地面大气层中的水汽供不应求凝固构成雾。同时因为无云、少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弱化促进作用增大,特别就是云层的散射促进作用弱化,轻易抵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因而当天多半气温较低、天气晴朗。
    20.大树底下好乘凉
    抵挡电磁辐射,通风对流,水分冷却放热
    21.扬汤止沸,釜底抽薪
    液体融化存有两个条件:一就是达至沸点,二就是稳步放热。“扬汤”就是为了并使汤的温度减少至沸点以下,但这只是暂时的“止沸”。如果“抽薪”以后,暂停了冷却,便能够阻止液体融化。
    22.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比热容的性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