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娉婷(pīng) 冠冕(guān) 豢养(juàn) 自惭形秽(huì)
B.莽莽(mǎng) 渺小(miáo) 掺杂(chān) 间不容发(fà)
C.阴晦(huì) 恣睢(suī) 箴言(zhēn) 自吹自擂(lěi)
D.中伤(zhòng) 搽粉(chá) 轻觑(qù) 强聒不舍(qiǎng)
【答案】D
【解析】
A.豢养(huàn);
B.渺小(miǎo);
C.自吹自擂(léi);
故选D。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游弋 蒸气机 形销骨立 鸠占鹊巢
B.视察 扫描仪 娇揉造作 自暴自弃
C.恪守 青蒿素 前赴后继 惹是生非
D.旁骛 流水账 言不及意 走投无路
【答案】C
【解析】
2023年春节高速免费时间A.蒸气机——汽;
B.娇揉造作——矫;
D.言不及意——义;
故选C。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工作人员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终于理清了问题所在。
B.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必须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C.当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自然地水到渠成了。
D.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达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
【答案】A
【解析】
A.抽丝剥茧:意思是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符合语境;
B.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使用对象错误;
C.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 ,即功到自然成,这个成语和“自然地”重复了,不符合语境;
D.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使用对象错误;
故选A。
选择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到满山青翠的草木和悦耳的鸟鸣,他感到身心舒畅。
B.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果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就能减轻不良反应。
C.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
D.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A.搭配不当,把“悦耳的鸟鸣”前面的“和”改为“听到”,即改为:看到满山青翠的草木,听到悦耳的鸟鸣,他感到身心舒畅;
C.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的现象”;
D.句式杂糅。把“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靠的是电磁力”或“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B.《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
C.《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个下层侠士,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三拳打死镇关西,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D.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逼上梁山,在他身上同样鲜明的体现出“官逼民反”的主题。
【答案】C
【解析】
C.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是鲁达,不是武松;故选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B.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C.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D.是金陵人,客此 客:做客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
A.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往来而不绝者
B.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且焉置土石
C.①问其姓氏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卿今者才略
【3】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不同凡响。
B.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C.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答案】
【1】D
【2】A
【3】C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A.句意:我撑一条小舟。拏:撑(船);
B.句意: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拥:裹、围;
C.句意:痛快的喝了三杯酒就告辞离开了。白: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
D.句意:客居此地。客:名词作动词,客居;
故选D。
【2】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B.焉:副词,表反问,怎么/代词,表询问,哪里;
C.其:代词,他们 /副词,表猜测,大概;
D.者:代词,……的人/助,舒缓语气;
故选A。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仔细审题,注意文章细节与选项的比较,认真作答。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是侧面描写,并非正面描写;
故选C。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
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1】用“/”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2处)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3】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答案】
【1】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2】假如他们出动全部骑兵在夜间偷袭我军,就危险了。
【3】⑴善于鼓舞士气。宗泽在将孤兵寡的情况下挥众直前与战,鼓励士兵说:“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⑵审时度势,灵活用兵。他考虑到敌军十倍于己,会在夜间偷袭我军,于是连夜转移了部队。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2】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的重点词有:使:假如;悉:全,都;危:危险。
【3】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文中的“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和“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可知,宗泽能把握战机,同时善于鼓舞士气;根据“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可知宗泽用兵灵活,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判断。
译文:
宗泽领兵到达卫南,考虑到自己将孤兵少,不深入敌营不能取得成功。先锋官回报说前面有敌营,宗泽指挥士兵径直向前与敌人接战,将敌人打败。他又领兵向东转战,敌人不断派兵增援。王孝忠战死,前后都是敌人的营垒。宗泽下令说:“现在进退都是一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士兵知道总会一死,全都以一当百,斩杀敌人数千。金人大败,退却几十里。宗泽估计敌人比自己兵力强十多倍,今天一战而出其不意,他们势必会再来。假如金兵全部触动夜我军,就危险了。于是趁黑夜将军队转移。金人当晚到达,只剩下一座空营,非常惊恐,从此开始害怕宗泽,不敢再出兵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①
宋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②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释)①本诗写于苏轼一派在宋哲宗绍圣年间遭难之时。张耒,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屡遭贬谪。②甘:甘心。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庭院无人、(1)________、(2)________三幅画面,渲染了(3)________的氛围。
【2】赏析“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中“尚”字的妙处。
【答案】
【1】 秋月明朗 夜霜欲落(霜气清冷) 寂静清冷
【2】尚是“尚且”“依然”的意思,梧桐叶不甘心衰落凋谢,几片桐叶迎着西风依然发出沙沙的响声。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即使遭遇困厄也要积极向上(也不消极沉沦)的志向。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常见意象情感的把握。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仍旧明亮。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也充满了清朗的气息。概括可得三幅画卷为:庭院无人、秋月明朗、夜霜欲落。在诗歌中,秋月、夜霜常用来营造寂静、清冷、孤凄的氛围。
【2】
本题考查古诗中关键字词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其次,可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合诗歌内容,“尚”是“尚且”的意思,梧桐树矗立在庭前,也不甘心就此衰落凋谢,树上的梧桐叶迎风摇摆,发出了些许声音。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即使遭遇困厄,也不消极沉沦的志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