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能力与其它文化的相互影响
文/小人物史记
编辑/小人物史记
前言
中华文明是所有原始文明中,唯一延续了很长时间、从未中断过、流传至今的文明。虽然经历了一场浩劫,但仍能屹立不倒,展现出旺盛的生机与凝聚力。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地向外扩散,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使历代文人墨客孜孜不倦地发掘它的内涵,孜孜不倦地探索它的精髓。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融同化异”的顽强性格,其思想是“道”、“儒”、“天人合一”、“大一统”、“爱国”是其核心价值观、“改革新”、“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
中华文明在汲取异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与异域文化的交往中,将自己独特的“智慧之光”传播出去。
本文从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融合中,创造了一个灿烂的奇迹,延续了五千多年,形成了一
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为人类的文明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探索推动人类文明交流的内在动力,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而丰厚的历史滋养。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机勃勃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都是四个古老的文明,但在中国的发展中,其它三个文明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虽然其它一些文明的灭亡与自然灾害、人为战争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使得他们丧失了自身的发展动力;语言和文字没有流传下来,使得他们失去了作为文化载体的基础;
脱离众、脱离生活、超越现实的文化缺陷,使得他们失去了源流的源泉。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融同化异”的顽强品质,它以“道”为统一体,以“天人合一”为基本思想,以“大一统”为政治、文化的主流,以爱国为中心,以改革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最高理想。
在农业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渗透下,在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中得到了充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创造性、包容性、变通性、系统性、传播性和重民性,中华文明在中国社会的多次历史变迁之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继续朝着统一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中华文化的根基从来没有断过,中华的血脉从来没有断过,中华的文化根基从来没有断过,它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强盛基因,源远流长。
综观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地理环境、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条件。汉字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的功能,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坚实载体。
农业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在形态、内涵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制度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提供了保证。独特的史学传统,造就了一种赓续和延续的历史和文化的自觉。
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学习,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从而使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和发展。
以“道”为基础,探寻世界秩序与社会准则,将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使中华文化具有厚重、灵活的特性,是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精神动力源泉。
“天人合德”,以“德”与天道、人伦相融,再加上“大一统”的渴望与追求,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中华民族在走符合自己特的道路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民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精神品质与精神品质。
“民惟邦本”是以“道”为起点、以“天人合德”为核心、以“大一统”为核心的民本精神。在持续稳定的政治格局传承和“大一统”理念向国家统一的具体实践的互动影响下,传统的传承、传统的延续、政治中国的延续,为中国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中华文化的不断丰富与扬弃,不仅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与环境、社会、制度、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形成了中国特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独树一帜,显示出超凡的风范。
二、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之大
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但吸取了外国的优秀文化,滋养了自己的文化血脉,而且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往中,散发出独特的“智慧之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交
流有着悠久的历史。
华北约有一万年的历史,谷类的发现,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也开始种植。
谷子、稻米是中华最早的一种作物,后来又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代表性作物,它不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对我国周边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古时代,中华文化的主要成分是中原文化,它已经开始扩散到邻近的地方,例如朝鲜,日本,越南,东南亚,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大约在8世纪左右,东亚各国大量吸收中国的语文(汉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法律制度)、物质文明(科技),从而在中国地区形成了“汉文化圈”。
中华文明对东亚的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造纸技术的出现,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贡献。从3世纪到8世纪,中国的古代造纸技术先后被引进到朝鲜,日本,中亚,北非,欧洲。约公元六世纪,我国的桑蚕蚕茧技术已被引进了西方。
在怛逻斯之战中,很多大唐战士都是善于造纸的战士,阿拉伯人就是靠着这些人在撒马尔罕建立了自己的造纸厂,“撒马尔罕纸”以其精致、实用而著称。
阿拔斯王朝于8世纪末期在巴格达和大马士革建立了造纸厂,大马士革曾经是欧洲主要的造纸生产基地。很快,埃及和摩洛哥的造纸技术也随之流传开来。12世纪,西班牙和法国的造纸厂相继建成,意大利,德国,英国等也纷纷效仿,欧洲也开始了造纸业的发展。
中国的活字印刷是另一种西方传播的技术。毕升在北宋的时候,通过丝路把活字印刷技术传播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13世纪,西方的人们沿着丝路把这项技术带到了欧洲。欧洲人古滕伯格在15世纪使用了印刷术,把《圣经》印了出来。
1466年,意大利建立了欧洲的第一个印刷厂,我们的印刷技术很快就传遍了欧洲。我国的火药发明于隋唐,而“飞火”则是由火炮和火箭组成的。
公元8世纪和9世纪,硝石是火药的主要原料,由我国引进阿拉伯,并以“中国雪”的名称命名。
13世纪,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火药及械制造技术逐渐传入我国。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都是改变世界并促进欧洲的文艺复兴的动力。马克思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三个伟大的发明,预示着资本主义的来临。”
中华文化在18世纪得到了欧洲的启蒙者的高度重视,从儒家的教义到社会制度,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资产
阶级的革命。
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在面对旧体制的诸多弊端时,急切地寻求社会转型的方向与方法,他们不但要在自己的国内和欧洲的历史中寻一条可以摆脱现实困境的道路,同时也要将眼光转向欧洲以外的其他国家,以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而中国则是他们关注的对象。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将中国的文明与达·伽马、哥伦布的发现相比较,认为美洲是一块巨大的陆地。
“高卢,日耳曼,英吉利,北欧,都沉浸在最原始的偶像崇拜中,中华帝国的各个部门,都在培育良善的美德,制订法律,因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所以,在道德和政治上,都是最好的。”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伏尔泰认为,中国在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方面都比其他民族优越,是世界上最好的典范。伏尔泰对中国的文化赞不绝口:欧洲的贵族和生意人在东方的一切发现都是为了金钱,而在这里,哲学家们却在这里到了一个新的道德与诚实的世界。
他将中国与欧洲各国做了对比,然后说道:“当中国在接受最纯粹的道德教育的时候,欧洲却陷入了错误和腐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唐开始,到清朝废止,延续了1300余年,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官僚体制,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传教士们非常看重中国的科举制度,认为它有四大优势:一是国家选拔有才能的年轻人,不论他们的背景是什么,只要他们学习的成果,就能激励他们前进。二是锻炼人的求知之心,让社会对知识的尊敬。
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全国科举考试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三是预防贪婪与心灵的堕落,预防单纯的空虚与纵情。四是由皇上召集天下英才,罢免那些品行不端的官吏,并寻更好的接班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