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个忘记自己性别的才女
士族娇女
李清照是宋朝山东历城人,这地方现在是哪里呢?就是济南。济南有两张文化名片,李清照和辛弃疾,又合称“二安”文化。今天我们如果去济南旅行,柳絮泉边有李清照的故居,她的纪念堂则坐落在趵突泉边,是一个大概三百多平方米的院落。
我们接近李清照的第一步就得了解,在众多的才女里李清照是什么样的才女,如此惊艳卓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这背后有讲究,涉及到一个字——士。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我们就能讲清楚李清照为什么稀缺。她是一个闺房里的士人,在那个年代,她做了男子才能做的事情,所以她是一朵传统文化开出来的花。
古往今来才女是非常多的,李清照能够成为才女代表,她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面。大家先记住一句话,什么是才女?才女重点是才而不是女。弄明白这个重点,就到了打开李清照的方式。
李清照究竟长什么样?宋代没有照片,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看很多画家描绘李清照的肖像,一个清丽柔美的女子,我想这应该是比较真实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李清照一定是好看的。世人判断一个才女的标准靠什么呢?专业。你的学识你的才华必须都过硬。和大多数女子相比,才女其实更加中性化。
我就在想,真实的李清照,她喝酒、赌博、写文章的时候,肯定常常忘记自己的性别,或者说不是忘记,而是刻意忽略了性别。
和普通女性相比,古代才女地位很高,为什么呢?首先,能够培养出一个才女,是父亲
李清照:
一个忘记自己性别的才女
/李蕾
的光荣,说明他的家族是体面
的,是清流。其次,能够娶到
一个才女是夫家的光荣,说明
夫家也是有地位的,否则你讨
不到这样的老婆。当然,这
两个角度都充满男权的凝视,
在今天看来很不可取。身为一
个才女,除了不能建功立业,
她们其实活得很有意思,很跨
界。李清照就是这样,她不但
像男性一样斗茶、饮酒、结社、
唱和,她也和父亲、丈夫,和
身边的那些男儿郎一起分担着
国家社稷的命运。李清照的一
生,是一个非典型的闺秀才女
故事。
李清照原生家庭条件很不
错,称得上书香世家。李清照
的父亲李格非,他一辈子都在
做掌管文化教育的官,是一个
典型的清流。李格非是进士出
身。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还是
难的,有的人到八十多岁还没
有考中进士。李格非是靠才华
起家的,虽然他很晚才做到了
命运石之门游戏攻略
五品官。李格非是个纯粹的读书人,诗文写得很好,而且他跟苏东坡的交情非常好,算是苏东坡的后学,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我们再来说说他们的家族。李格非的岳父,也就是李清照的外祖父,叫王珪,做过宰相。他的文学成就并不是那么大,但是常常伴在皇帝的身边,跟才子们往来,所以他们家很有影响力。李清照的母亲也是一位大家闺秀,非常可惜的是,李清照大概一两岁的时候,她的生母就去世了,后来她的爸爸又娶了一位夫人。李清照的继母是另一位宰相王拱辰的孙女。李清照的家族确实显赫。
说句题外话,李清照继母有一位娘家侄女,嫁给了奸相秦桧。虽然这跟李清照没有什么关系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出来李清照的这个家族,父亲、岳父、母亲、继母等等这些人,都是世家子弟。所以才女是熏出来的,拿什么熏呢?当然是拿教育熏。这样的家庭一定有一个优势,文化优势。
李格非四十多岁才生了李清照这个女儿。士族家庭怎么教育孩子呢?我们就看一下李清照的名字——清照,像不像王维的那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自然的状态,而且是一个有气质、有风骨的状态。李格非其实是把女儿当作男孩子来养的,他在教育上相当开明,女儿
有才华,他不仅毫不掩饰,
反而天天发“朋友圈”,招
呼自己的好朋友们快来看。
而李清照所展现出来的,也
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大家闺
秀笑不露齿,坐下来都端端
正正,裹着小脚的样子,她
根本不是这种状态。
李清照是怎么成长的?
我们在她的诗词作品中就能
看得到。来读一首《如梦令》,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小令,
也是李清照很擅长的题材: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
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
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
起一滩鸥鹭。
青春就应该是这样,让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明媚艳
丽,像梦境一样。我猜测写
这首小令的时候,大概李清
照是住在济南老家的,因为
她十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
做官的父亲到了汴梁,而这
个时候还在老家享受着美好
的风景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她特别爱玩,也特别会
玩,玩什么呢?我们以前认
为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
不迈的,而且女孩子在一起,
无非就是绣绣花、聊聊天,
所以人的那个气质就显得过
于娇弱。但这是一般的女子,
对于李清照来说,闺阁生活
显然不是这样。民间关于李
清照的爱好其实是有考证的,
有这么几大特点,好酒、好赌、
爱旅行,从“沉醉不知归路”
开始,她十几岁就一直喝到
了老。
李清照不仅爱喝酒,她
还爱打麻将,《古今女史》
这本书把她评为博家之祖,
说这个人是赌博的祖奶奶,
她不仅喜欢赌,还逢赌必赢,
斗鸡、斗蛐蛐、掷骰子、,
都不在话下。为了显示自己
的专业性,她还写了一本赌
博攻略,叫《打马图经》,
她自己有一句话:“予性喜博,
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
忘寝食。”什么意思呢?就
是我太爱赌博了,这么好玩,
只要是赌博有关的,我全都
喜欢,然后为了赌博,不吃
不喝,不分昼夜,非常上瘾。
这种生活作风放在她的时代,
经常被人指责,说她不守妇
道。
那李清照的词到底写得
怎么样呢?跟她的性格有关,
她的性格什么样?有点出格,
很骄傲,好胜心强,但是又
有自己甜甜的那一面,所以
她风格很独特。有人就会说
你讲了那么多,都没看出来
她哪里甜。我们再来读一首
《点绛唇》,这也是李清照
少女时候的作品: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
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
梅嗅。
在这首词里面,我最喜
欢的是“和羞走”这一句。
它讲的是什么呢?一个女孩
子荡秋千,哪里都美,手也
好看,衣服也好看,玩得开
心极了,咯咯咯地笑着,已经出汗了,突然有陌生人来了,怎么办呢?赶快溜呀,那个袜子也脱落了,金钗子也掉在地上。
后来她离开济南老家,跟着父亲到了汴京。父亲做的官是礼部员外郎,父亲介绍自己的女儿去认识很多的人,平时应酬也会带着她。李清照就见到了“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晁补之,这样的机会,真是多少学子求之不得的。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一唱一和,写诗玩乐。李清照留下两首和张耒的诗,写的是安史之乱,大概意思是说唐玄宗,你哪可能打得赢呢?你的战马都跑死在给爱妃送荔枝的路上了。说出这种话的时候大家不要忘了,李清照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后来理学大家朱熹就感叹说,这哪像是个女孩子写的呀。
李清照的文史知识、胸襟、眼界,是很有豪纵之气的。李清照是女词人中把自己天赋中男性的一面显露出来的第一人。在她之前,女性的形象是模糊的,被压抑,被限制,是一个跟随者、妥协者。可是到了李清照这,看得见她的才华、高傲、自命不凡,和男子比肩的气概甚至是压不住的。
总结一下,李清照20 岁之前的关键词是士族娇女。
18 岁的时候,李清照嫁给了一个叫赵明诚的人,就开启了她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一对佳偶
赵明诚跟皇家一个姓,
据说他们家是闲散的宗室,
是贵族。赵明诚娶李清照的
时候,他的父亲正在做吏部
侍郎,这个官比李清照父亲
的官位稍稍高一点。赵明诚
本人是一个太学生。什么叫
太学生?就是朝廷重点培养
的后备干部,应该说是有大
好前程。
据说赵明诚的形象非常
好,跟李清照很般配,两个
人的婚后生活也很幸福,而且
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他们
读书、喝茶,喜欢字画,喜
欢收藏古董、金石,每天都
玩得不亦乐乎。李清照万万
没有想到,一场严峻的考验
正在步步朝他们走来。
李清照结婚的第二年,
宋徽宗开始清算元祐党人了。
这士人在当时被称作保守
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得
罪了皇帝,皇帝就开始对他
们进行残酷的打击。有一个
著名的奸臣叫作蔡京,书法
很好,但历史定性是个奸臣。
蔡京立了一座党人碑在端礼
门,宋徽宗亲自题写碑额,
把被打倒的元祐党人的名字
刻在石头上,做成了铁案。
这很吓人,这等于是公开地
发文说严禁你参加什么什么
活动。这块碑,苏东坡的名
字在上面,李格非的名字也
在上面。
在后人来看,元祐党人
就和苏东坡一样是清流君子,
这块碑其实可以叫作君子碑,
那是很光荣的。可是当时并
不是这样,对当时活着的人
来说,名字上了这个党人碑,
是灭顶之灾。
这个时候,李清照的娘
家就倒霉了,可是非常吊诡
的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
却在这个事件之后一路高升,
连她的夫君赵明诚都出来做
官了。她的婆家和她的娘家
其实成为了政敌,可以想见
她夹在里面有多难受呢。这
个时候李清照会做什么呢?
她干了一件事,上书。
她是给自己的公公上书,
她劝说自己的公公,要顾及
人伦亲情,不要为朝堂上说
不清的事与亲家为难。她的
公公当然没有理她,赵挺之
还是挺有气度的,他没有为
难李清照,没有因为儿媳妇
他们家是奸党,就把她逐出
门去。他还是很保护李清照
的,所以李清照的日子过得
还不错。
又过了一年,皇帝下了
一道旨令,说元祐党人子弟
不允许在京居住,这意味着
李清照需要离开京城。就这
样,李清照在20 岁这一年,
被迫跟自己的丈夫分居,跟
随父亲回到了济南老家。
这是夫妻俩第一次别离,
年纪都很轻,政治风云变幻,
谁也看不清未来,两人也没
有孩子,谁也不知道未来会
怎样。
命运都是未知的,可以想象李清照当年的处境,焦虑、压力、慌乱,她的婚姻到底会怎么样,根本不由她做主。在这个时期,她留下了一首词,叫作《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很容易读懂,平白如话,但是动人心魄。李清照写愁绪,写寂寞,是写得真好。
幸运的是,这样令人焦虑的生活过了三年,三年也不短了,好在终于有结束的那一天。元祐党人平反了,过去皇帝下的那个说元祐党人子弟不允许在京居住的圣旨自然就失效了,李清照便从济南老家回到汴京,跟赵明诚团聚了。
第二年,赵挺之去世了,李清照跟随夫家迁居青州,和赵明诚过上了琴瑟和鸣的生活。李清照20岁到23岁的时候,遭遇了命运的大起大落,一个关键词叫党祸株连。接下来,夫妻两个人相伴了十多年,是一对佳偶的幸福时光。李清照在青州从24 岁住到38 岁,她和赵明诚都有了很多的闲暇,各自从事学术研究。赵明诚专心研究文物,写了《金石录》的主要部分,后面有一些部分是李清照来补足的。李清照潜心研究词学,撰写了著名的《词论》。
这一对夫妇都为中国的传统
学术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除此以外,他们两个人
还是玩,玩什么呢?这两个
人的乐趣与众不同,它不是
声之乐,是治学之乐。两
人有好多事情可以干,喜欢
读书,喜欢古董和金石碑帖,
孜孜不倦地到处搜集,合伙
败家。在外面突然看到一幅
喜欢的画,或者是一方印章,
手上的资金不够,怎么办呢?
就把衣服脱下来,首饰拿下
来,去换钱,搜罗回来,然
后一起整理、鉴赏、考订。
赵明诚得到珍贵名人手
迹时,常常会急奔回家,跟
妻子一同观赏。到了晚上,
李清照点了两根蜡烛都烧尽
了,还是睡不着。还有就是
打双陆、下象棋,这些消遣
的小玩意,李清照都是行家,
她玩起来又认真,赵明诚总
是输。
这都不算什么,他们俩
最爱玩的一个游戏,又风雅
又烧脑,叫作赌书。一个人
随便说出古书上的一个典故,
另外一个人就要答出这个典
故的出处,要说出是哪一部
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
简直就是人工的百度。答对
了的人可以先喝茶,答错的
人得为对方奉茶。在这个游戏
过程中,有的时候大笑大闹,
李清照常常是赢的,赵明诚
来给她奉茶,有时候打翻了
茶杯,泼了满怀。他们这种
别出心裁的游戏,后人一直
津津乐道,清代的纳兰性德,
写下过“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名句。
在这十多年里,李清照
留下来的诗词并不太多。为
什么呢?其实人在幸福的时
候是不适合写诗的,悲愤出
诗人,过于幸福的生活
下人的心是安稳的,对痛苦
没有那么敏感,她就安稳地
做学问。
在这个期间,李清照和
赵明诚聚多离少,如果赵明
诚有公务要办,或者出去交
朋友,有什么事情离开了,
李清照就觉得孤单寂寞冷,
然后就给他写小情书,这期
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首词叫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
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
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
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
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得太好了,赵
明诚看到这么美妙的小情书
深受感动,他就想也写一首
同样水平的词来回给妻子。
他闭门谢客,连写三天三夜,
总共写了50首词,然后他把
自己这50首和李清照的这首
《醉花阴》混在一起,拿去
请自己的朋友陆德夫来评一
评哪首写得好。陆德夫看了
半天,结论只有“莫道不销
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句最好。
后人在读到这个小故事
的时候会说赵明诚配不上李
清照。我倒觉得赵明诚是个很有福气的人,怎么讲呢?赵明诚娶到了李清照,跟他三观这么合,有趣,有才华,还这样爱他。或许正因为如此,当时很多人是非常嫉妒赵明诚的,也会丑化、抹黑他,把赵明诚说成是一个忘恩负义、始乱终弃,或者感情上特别不忠贞的、圆滑的人。
关于李清照的情感,我认同她和赵明诚是志趣相投的朋友,至于他们两个到底有没有你侬我侬的部分,当然有了;有没有吵架拌嘴的时候呢?也一定有。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在这一段时期——李清照24 岁到38 岁,她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叫作一对佳偶。然而好景不长,李清照生命中注定的苦难终于降临了。
有趣的、不屈服的李清照
在李清照38 岁那一年,她和丈夫赵明诚第二次分离。这次分离对赵明诚来讲是件好事,他复出到莱州去做太守,但是李清照就变成独守空闺的状态。在文学史上,我们对李清照有一个刻板的印象,她好像总是在等待,在闺怨,在发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留下了大量这一类的诗词,且质量非常高,也很符合一个士族女性的典型形象,深情地等待着、坚持着。这一次分离,确实导致了李清照在以后的时间里都跟赵明诚聚少离多,赵
明诚也养了一些歌妓或者有
一些别的感情,这让李清照
心里面并不是很舒服。大概
分开不过半年,李清照就跑
到莱州去赵明诚了。
你可能觉得很吃惊,这
个黏人的“小妖精”,怎么
会是李清照呢?但是恰恰说
明李清照的真性情。这一年
李清照已经38 岁了,在古
代,38 岁的人很多已经当祖
母了,可是李清照显示出小
女儿的娇态,黏着丈夫,不
能离开他。至于世俗的看法,
李清照根本不在乎。北大的
张一南老师就说,在分离中
李清照写出了那么多高质量
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苦
难激发出的创造力总是惊人
的,而且作为一个词人,这
种文体,本来就是说白话,
说心里话,它就要求一个人
把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一闪
而过的念头都记录下来,直
接又精确地表达出来,只有
真性情的人,才能称为优秀
的词人。
我是很同意这种说法的。
可以看出李清照对赵明诚非
常重视,李清照就是想要跟
自己的丈夫朝夕相处,但是
很快,这个愿望就破灭了。
李清照44 岁那年,是她生命
中的大凶之年,北宋灭亡。
公元1127 年,金人大举南侵,
虏获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北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靖康之变”。
接下来这几年,赵明诚
辗转在南方做官,时不时遭
遇金兵的威胁,李清照也是
颠沛流离。有一种说法是讲
在兵荒马乱的这段日子里,
赵明诚抛弃了李清照。这个
说法是不是真实呢?
战争状态是非常残酷和
混乱的,妇孺老弱们在这种
背景下,会面临更大的不确
定和不安全。这段时期,李
清照夫妇竭力保护他们一辈
子辛辛苦苦收集下来的文物。
赵明诚从江宁知府的任上下
来的时候,把李清照安置在
池阳,独自到湖州去上任。
临走的时候,他就叮嘱李清
照说:“我们有十五车的文
物,万一遇上战乱,你得带
着这些文物。实在不行,一
般的古籍字画就丢掉,但是
那几件礼器一定要带在身上,
只要人在就不能丢。”李清
照同意了。
此后不久,赵明诚染病
去世,李清照安葬了丈夫之
后,跟着朝廷一路南奔,大
量的收藏也都在路上遗失了。
直到绍兴二年,李清照才在
杭州安顿下来。
18 岁嫁人,46 岁守寡,
李清照28 年的婚姻中有十几
年两个人是聚多离少的。赵
明诚亡故之后,李清照失去
精神上的寄托,遭遇战乱,
物质上也没有依靠,这个打
击还非常大。她孤苦伶仃、
贫病交加,孤身一人在杭、越、
温、台之间流徙,生活的压
力可想而知。
靖康之乱是李清照人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