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控理论看我国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原因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晚清小说翻译的时代背景、兴盛状况和影响力,并运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从译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方面分析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原因。
关键词:晚清小说翻译;操控理论;盛行;原因
一、晚清小说翻译的盛况
中国晚清翻译史(有学者也将之称为清末民初或近代翻译史)起于1840年战争、止于1919年“五四运动”。翻译文学在此期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据粗略统计,约250人译者共翻译小说2545种、诗歌近百篇、戏剧20余部,另有散文、寓言、童话若干。其中,小说翻译成就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其数量大约等于这一时期其它西书翻译的总和),而且类型全(社会、爱情、历史、政治、教育、科学、侦探,各路题材皆有包括,且后四种为中国传统小说所未有)。
二、“操纵理论”概述
“操控理论”最早由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提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也是对文本的
操纵,翻译活动是文本之间语言层面的互换,更折射出译语社会中政治、文化、文学等各种文本之外因素的作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文化体系、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翻译与语言发展以及教育等因素都参与操控翻译过程,并制约翻译文本的生产。操控理论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意识形态(ideology)、赞助者(patronage)和诗学(poetics),它们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阐释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主要原因。
三、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主要原因
(一)意识形态
本文所指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观念或世界观。根据操控理论,翻译的目的、选材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译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译者自身意识形态。
战争爆发以来,朝廷的衰败,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闭关锁国了几百年的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科技、社会体制,不进行改革,必将亡国。百日维新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起单纯学习西方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启蒙大众,唤醒爱国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的斗争。
根据操控理论,意识形态关注的是社会应该或者可以是怎样的。那些对自己身处的系统的意识形态感到不满的人,会利用重写其他系统中的元素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当“救国图强”成了时代最鲜明的主题,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时,翻译就成为了“重写”的首要手段。正如战争之后的实用科学翻译的兴起一样,戊戌变法之后自然也就兴起了启迪民智的小说翻译。
(二)诗学
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诗学”的范畴包括两方面:一是文学技巧、类型、主题、人物、环境等文学要素;二是文学的社会角,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起的到或应起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学观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文以载道”。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一向将文学作为推行教化、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工具,“文”为手段,“道”是目的。中国文人也向来以“文”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最佳途径。百日维新的失败打消了他们参政救国的念头,但还是对“文”寄予厚望。文学更多地充当了抒发个人政治主张、教化民众、挽救国家的角。这就是当时社会主流的诗学观。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小说被看作是启蒙民众的最好工具。因其兼具趣味性、通俗性和感染力,最符合大众的知识水平和欣赏口味。康有为有言“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不能教而以小说教之,
正史不能入而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喻而以小说喻之,律例不能治而以小说治之”。严复和夏曾佑的观点也很有代表性,为小说赋予了神话般的救国功能:“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然传统小说因其“载道甚少”频频遭遇鄙视,如梁启超言:“诲盗诲淫,不出二者,故天下之风气,鱼烂于此间而莫或知,非细故也”。
根据操控理论,那些对自己身处的系统的诗学感到不满的人,会利用重写其他系统的元素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了翻译小说,以弥补中国小说教化的不足。翻译小说蔚然成风,内容包罗万象。19世纪,政治小说最多,历史、科学小说也不少;20世纪初,又较多地输入了名著、言情、侦探小说等。林纾、严复是当时最知名的翻译家。
从诗学概念所包含的第一方面的范畴来说,晚清中国文坛正值诗学转变期: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各种思想不断涌入,旧的文化范式、观念体例则快速瓦解。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等一系列文学要素也都发生着改变。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量域外小说被译介到中国时,原作都受到大幅度的改动,例如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来翻译外国小说,改变原作的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将小说中的人物中国化等。可用操纵理论解释这一现象,从诗学角度分析译作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成因。许多研究者已在此话题上作了精辟的阐述,在此不再累述。
总之,从诗学角度上讲,晚清小说翻译盛行是以小说为代表的晚清文学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中被知识分子赋予启蒙救国的社会角之后的必然结果。
(三)赞助人
“赞助人”指促进或者阻碍文学的阅读,写作和重写的权力的人或者机构,包括阶级、出版社、大众传媒机构、宗教集团、宫廷、政党和政府部门。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晚清小说翻译的第一类赞助人当属拥有权力的有识之士。如林则徐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广东禁烟期间就“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并设立译馆,“署中养有善译之人”,还组织编译书籍。曾国藩正式提出建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这些都对晚清小说翻译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新兴资产阶级经营的出版印刷机构是第二类赞助人。晚清的出版机构走的是商业化道路,看中的是经济效益。域外小说广受欢迎,有利可图,各书局报社自然对翻译小说大力推广,以中国近代文学四大期刊中的《月月小说》和《小说林》为例,前者的发刊词写道:“本志小说之大体有二:一曰译,二曰撰。他山之玉,可以攻错,则译之不可缓者也”;后者的宗旨是“输进欧美文学精神,提高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前者先后刊出翻译小说三十余种,占所刊小说的六成以上,后者则更多。颇有抑著扬译的倾向。
此外,稿费制度与著作权法律也在起到“赞助人”的作用,导致了小说翻译的盛行。19世纪未稿酬开始通行,20世纪初各刊物纷纷标明小说稿酬。如1902年《新小说》译本每千字的稿酬标准为:“甲等2元5角(银圆),乙等1元6角,丙等1元2角”。据当时的生活水平,5角钱可购白面一袋,5元钱足够一家数口一月生活所需。《新小说》来稿大增,其它刊物也纷纷提高稿酬加入竞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著作权律》,象征统治阶层对文学商品化的承认。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眼看仕途无望,传统文人遂通过创作或翻译以挣得体面的报酬。中国第一批职业作家和翻译家出现了。
四、结语
在以朝廷有识之士为代表的当权者、各印刷出版机构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和逐步建立的晚清稿费制度与著作权法律等体制的“赞助”下,出于迫切改变当时社会落后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目的,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盛行起来了。晚清翻译小说不仅有助于启蒙民众、唤醒爱国热情、反对侵略、推动民族独立,也健全了我国小说的门类,促进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建舟.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1):98-101.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3]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5.
[4]王巍.操控论三要素对晚清小说翻译政治功利性的阐释[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5(1):78-81.
出版言情小说[5]张建青,王海军.翻译也为稻粮谋——以包天笑为例从经济角度谈晚清翻译[j].新西部(下半月),2009,(5):130,129.
[6]张进.中国20世纪翻译文论史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