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感人的故事十三篇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1
1970年,吴永光调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配了一部专车。但他除了外出办事,一般很少用车,上下班20多分钟的路程从来走去走回。一次,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吴笑娜请老师到家里教小提琴,离开时突然下起了雨。小女儿想用车送送老师,吴永光坚决不同意,说:“你送老师是私事,不能用公家的车。”最后,女儿只好打着雨伞,一步一脚泥水,送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后来,吴永光病重,长期在军区总医院住院,而他的汽车停在大楼门口。二女儿吴笑春在隔壁楼上班,一天又是下大雨,她赶着要去火车站买出差的火车票。吴永光的司机看不过去了,说:“我开车送你吧!”吴笑春婉言谢绝了:“爸爸都不随便用车,我办自己的事就更不能用了。我还是坐公共汽车去吧。”说完,就撑伞走向了瓢泼大雨之中。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2
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吴德峰任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
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3
梁斌从1948年底到1952年初,在襄阳工作了五个年头,领受了四个第一。即第一任宣传部长,第一任襄阳日报社长,第一任党校校长,第一任团青委书记。在这里留下了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亲手创办襄阳建国后第一张报纸《襄阳日报》等足迹,同时也为孕育《红旗谱》、《翻身记事》等宏篇巨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梁老以其常人无法想象的执着,为人们留下了以《红旗谱》为代表的数百万字的宝贵文化财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巨匠,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位完全有资格高官有位、享受特殊的人,却三辞官。梁斌第一次辞官是1952年。那是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亲自点将,调他担任新武汉日报社社
长。上任不到一年,他就辞官,为写他的长篇巨著《红旗谱》。随后,他调任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只做一个机关党支部书记。第二次辞官,是梁斌辞去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党支部书记,以便专心创作他的《红旗谱》。第三次辞官,是梁斌到中组部的领导要求辞去职务,那位领导准备安排他到天津去当副市长,又被他辞掉了。后来梁老终于如愿,在河北省文联挂了个名,从此专心地创作《红旗谱》。别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却主动要求越做越小。
感人的党史小故事4
1941年,由于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的影响,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办事处的财务工
作重担由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办事处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
行包干调剂。为了改善办事处的生活状况,董必武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工作的同时,对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严格管理和监督,他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坚持要做检讨,许多身边同志都安慰董老“六角钱不是大数目,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用做检讨”。董老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董必武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
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周处(236年~297年),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
西北*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20xx年的春天,新冠肺炎肆虐威海,xxx博士带领省援威病毒检验专家组十几个昼夜如一日的奋战一线,从黎明到黑夜,与病毒争分夺秒。高强度的工作导致白博士因劳累过度而去世,生命止于42岁,止于威海。她以白衣作为战袍,以生命
守护生命。白xx博士用生命为美丽的威海保驾护航,不曾畏惧,不曾退缩,化作吹散阴霾的春日暖风,守护着每一位威海人的岁月静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她是我们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更是值得我们为之追悼与缅怀!
这些年来,我在xx大学无论是教书还是做班主任工作,都使我对“教书育人”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记得中国现代教育家徐特立也说过:“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做人。”徐老在强调教书育人时,明确提出教师应是“经师”和“人师”的合一。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传”,即讲清道理,也就是通过讲授教材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奋学习、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不对的;二是“身教”,即一个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灵魂去“传授”品格。教师的“言传”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可以用科学知识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懂得
世界上最贵的十辆车做人的道理。回想起十多年来做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感受颇深。我做班主任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但是,要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好班主任,首要的是责任心。回想起来,我第一次接班主任工作时,心里是不太情愿的。我从来没当过班主任。由于没有经验,怕干不好。但经领导的劝说后,还是欣然接受了。我接手的第一个班是2000级小教班。全班50名学生,大多
数来自XX地区农村,均是中考的学生。我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学生们的学习劲头很足。他们的勤奋,他们的朴实无华,他们的彬彬有礼,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我有责任把这个班带好。每天早上和我都和学生一起跑操,晚上和他们一起上自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和责任心,学校要求学生宿舍公共卫生区和教室及周边地带都由学生自己打扫。宿舍每层楼有公共卫生间,学生们每天用刷子和洗衣粉将地刷干净;虽然教室的地面是水泥的,教室外面还是沙土地,但每天值日生都将地拖的锃亮。
2003我带的小教班共50多人,是一个特殊的体。说特殊是因为这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吃苦,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卫生打扫不认真,抱怨多。经过两年半的时间的管理,我用自己强烈的责任心改变了他们身上固有的不良习惯。记得XX几个学生,上课睡觉,不学习,还顶撞老师,经常不交作业,任课老师经常上我那儿告状。几次和他谈话都不起作用。他们说,老师你别管我了,我就这样了,父母都拿我没办法,到现在我都不跟俺爸爸说话,就是因为他管我太严了,你何苦呢?有时间你好好照顾一下你的孩子多好呢。说实话,当时心里很郁闷,也有过放弃他的想法。但是转念一想,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教育好自己的学生。如果放弃,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教育的失败。不能,我一定会让他明确学习目的,端正他的学习态度,最终把他培养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他很重义气,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因此,在开班会时,他稍有一点点进步我就表扬。为了让他按时完成作业,有时候下自习后我把他“揪”到家里写。慢慢地他也了解了班主任的苦心,学习态度180度大转弯,毕业后他还经常给我打电话说,正是在学习的那段时间使他受益匪浅,他非常感谢“老班”。你说,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兴的事吗。
作为班主任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学生,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上也关心他们,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2003级的熊春香同学,家庭生活很困难,上学的学费都是家里贷的款。由于来自农村,他英语基础不好,但是他很用功,天天早上早起读英语,背单词。每天吃着馒头和咸菜,就这样坚持学习。后来学校知道后,让他到半价窗口买饭,喝免费汤。他非常感动,学习
更加努力了。但是,在第三个学期刚刚开学不久,我就发现他情绪不太对。他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与同学交流,上
课学习精力也不太集中。为什么一个刻苦学习的孩子突然变得这么消沉呢?难道经济上有困难吗?他的学费全交了。到底是为什么呢?问了几次,他都没说实话。向班级同学了解,同学也不清楚。期中考试,成绩下滑很快。我很着急,一个学生学习不努力怎么行。于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就他期中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一事,我非常诚恳地他谈话,一谈就是一下午。他终于告诉我,家里因为供他上学,妹妹高中未毕业,到江苏去打工了,暑假他才知道。他觉得自己很没用,耽误了妹妹。在江苏打工的妹妹每月发工资寄给父母,父母再寄给他做生活费。知道了原因,便可对症下药。我告诉他,他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将来毕业,自己有能力了,再来报答妹妹也不晚。现在这种表现,更对不起妹妹。从此他更加努力学习,积极为班级做好事,同学关系很融洽。作为老师,没有比听到自己的学生进步更令人高兴的事了!他称我为恩师时,我感到非常惭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一个教师能把学生培养成知道感恩,成为品学兼优的人也是一种幸福。
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
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