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狐狸
教学内容:
《金的脚印》《再被狐狸骗一次》《银狐托米》三本动物小说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本书中几个描写狐狸的片段,认识不一样的狐狸形象。
2.激发学生对三本书的阅读兴趣,感受动物小说的魅力。
3.运用学法迁移,学会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其他的书。
教学流程:
一、引出话题,说说印象中的狐狸形象。
1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吗?《酸的和甜的》这个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狐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狐狸的四字词语、歇后语和谚语?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大家发现,在人们对狐狸的印象是什么?
2是的,狐狸的狡猾和阴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其实狐狸并不都是阴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动物小说,认识不一样的狐狸。(补题: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和阅读经验入手,让其说说印象中的“狐狸”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切入主题。)
二、比较阅读,认识不一样的狐狸形象
(一)关注线索,走进《金脚印》
1出示《金的脚印》无字情景动画,学生观看。狐狸的歇后语
2.看了动画,你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不想去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请大家打开书第127页,快速阅读课文并完成后面的线索图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无字情景动画,帮助学生感知整个故事内容,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
4.出示线索图,生汇报.
老狐狸:(调狗离山)→( )→( )→小狐狸
正太郎:( )→(救狐掉崖)→( )→小狐狸
5通过填线索图,我们知道老狐狸做的事和正太郎做的事都离不开谁?(小狐理)读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作者始终按照动物和人这两条线索进行交叉描写,情节引人入胜。因此,线索明晰是动物小说的魅力之一。(板书:线索明晰)
6.交流:在这个线索图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情节?你看到了怎样的狐狸?
7.小结:是啊,故事中的老狐狸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了救小狐狸想尽一切办法,更可贵的是它们对正太郎心怀感激,懂得知恩图报。(板书:知恩图报)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线索图引导学生阅读故事,厘清故事线索,并根据线索图谈最感动的情节,从而逐渐认识到不一样的狐狸形象,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阋读动物小说要关注线索。)
(二)品读细节,走进《再被狐狸骗一次》
1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故事中的狐狸,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静静地读一读。
出示片段一:
突然,它举起一只前腿,盖塞进自己的嘴里,用力咬下去。我虽然隔着十几米远,也清晰地听到骨头被牙齿咬碎的咔嚓咔嚓声。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有害的
噪音,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不一会,那条腿便被咬得脱了臼,但皮肉还相连着,那截小腿在空中晃荡着,就像丝连着一节藕。它好像还怕我不相信它会把自己的腿咬断似的,再次叼住那截已经折断了的小腿,用力撕扯。它的身体因为用力过猛而笨拙地旋转着,转了两圈后,那截小腿终于被它像拆零件似的拆了下来,露出白森森的腿骨,血喷射状地流出来把它面前的一片青草都淋湿了。它用一种期待的渴望的恳求的眼光望着我,一瘸一拐地往后退却,似乎在跟我说“瞧,我真的受伤了,我真的逃不快了,我真的很容易就会被你捉住的,来追我吧,快来追我吧!沈石溪《再被狐狸骗一次》
2.文中的狐狸发生了什么事?它是怎么咬的呢?指名说。
读着这些句子,是不是感觉狐狸咬腿这一连串的动作就发生在我们眼前?
除了写狐狸咬腿,这些句子还写了什么呢?
3.大家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什么感受?为什么这些文字能这么扣人心弦呢?(板书:刻画细腻)是啊,这些细腻的描写,就像一个拉得特别近的镜头,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了清晰的画面,心潮也随着主人公的情感而起伏,这就是动物小说的魅力之一。
4.我们知道狐狸都是很狐狡猾的,可它为什么会傻到残用忍地咬断自己的腿呢?猜猜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猜)你们都很会联想,看看猜对了吗?
出示片段二:
公狐狸痛苦地哀嚎着,挣扎着,顽强地朝与树洞背离的方向奔逃。我紧跟在它后面。我再没有回头去看树洞,不用看我也知道,此时此刻,母狐狸正紧张地转移它们的小宝贝…可是,它只做了个要蹿跳的样子,突然栽倒在地上,再也没能爬起来。它的血流得太多了,它死了。一一沈石溪《再被狐狸骗一次》
5.公狐狸咬断自己的腿是为了什么?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板书:爱子胜命)对啊,公狐狸为了母狐狸和小狐狸安全转移,不惜用咬断自己腿的自残方法来引诱“我”离开,为了孩子甘愿牺牲自己,很让人动容。
(设计意图:阅读小说不光要关注线索,同时也要关注细节的刻画。引导学生采用抓住重点词句以及猜读的方法进行阅读,在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狐狸形象的同时,体会动物小说的独特魅力,引起学生深深的共鸣。)
(三)展开想象,走进《银狐托米》
1.刚才我们读了两个故事,故事中的狐狸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奋不顾身,还懂得知恩图报。那下面故事中的狐狸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再来看第三个故事,阅读阅读材料,思考两个问题:两个片段主要写了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又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
2.生阅读两个片段,汇报问题一。(片段一主要写托米如何与猎犬周旋并智慧逃生;片段二主要写托米如何悉心照顾妻子和宝宝。)
3.生汇报问题二:透过这两段文字,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从哪里看出?(师相机板书:智慧勇敢、有责任心。是啊,银狐托米不光充满智慧,更是一位好丈夫、好爸爸。
4.在前面两个故事中,我们发现作者关注了线索和细节刻画,这个故事中有吗?(指名交流)这个故事中,母狐狸生小狐狸是动物的一种什么?(本能)那这些句子又是作者的一种什么呢?(想象)
出示句子:
洞穴里出生的那几只小狐狸,身体非常小,样子也很难看。如果谁看到刚刚出生的小狐狸崽,一定会说:“妈呀!太难看了!”可是在做了母亲的白脖子”眼里,
自己的孩子们简直可爱极了,它对小宝贝们又搂又舔,照顾得无微不至。……
一天,“白脖子”从洞穴里出来,它发现在洞口处,有三只死老鼠放在那里。这是托米捉来放到洞口的。没有谁告诉托米应该捉老鼠放在洞口,这是作为丈夫的托米的本能告诉它应该在这种时候向自己的妻子献殷勤。西顿《银狐托米》
5.加入这些想象,有什么作用吗?
6.小结: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也是建立在仔细观察之上的。作者在仔细观察、尊重动物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往往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板书:想象合理),这样读起来更加引人入胜,也更有味道,这也是动物小说的魅力之一。
(设计意图:这个片段的阅读更加放手,教师引导学生用读前面两个故事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到动物小说除了仔细观察,尊重动物本身的特点,还应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展开想象,不光是作家写小说时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同样也需要。)
7.我们刚才读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中的狐狸还是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狡猾、阴险的形象?它们有的知恩图报,有的爱子胜命,有的智慧勇敢,有的富有责任心。动物小说让人们心目中的狐狸形象变得更加丰富,更为饱满。除了我们今天读的这三个狐狸形象,还有很多狐狸,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读一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不只是通过阅读认识几个不一样的狐狸形象,更重要的是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关注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片段初步感受动物小说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兴趣去阅读更多的动物小说。)
三、引出原著,了解作家及代表作
1.这三个感人的故事,分别出自三本动物小说,刚才老师都标在了末尾,谁还记得?(指名说)
2.了解椋鸠十:《金的脚印》是日本作家椋鸠十写的。(出示:封面、目录以及椋鸠十的代表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是这么评价他的:动物小说之于椋鸠十,相当于童话之于安徒生,诗歌之于普希金,是两相寻的一种文学结果。还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彭懿也评价说:椋鸠十从不故作深奥,他总是把故事写得非常好看、好读,让人觉得亲近,我从没看过有谁能像他那样把一个感人至深的动物故事写得如此浅显易懂
3.了解沈石溪:《再被狐狸骗一次》是中国上海作家沈石溪写的。(出示封面和目录)沈石溪作为我们中国的动物小说大王,相信大家肯定读过很多他的书,谁来说一说?(出示代表作)
4.了解西顿:《银狐托米》是被称为“世界动物小说之父”的加拿大作家西顿写的。(出示封面以及西顿的代表作)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曾这样评价他的小说:西顿动物小说带我们走进一个崭新而辽阔的艺术世界,使我们获得了描写“人”的文学无法替代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感动。我们为他作品中富于灵性的动物世界吸引和迷醉,为动物生命的神秘而震惊,为动物生命的尊严而感动。
5虽然西顿和椋鸠十都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作品和沈石溪的作品一样一直被读者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设计意图:导读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进而去读整本书,回归原著,对作者的介绍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通过看目录、内容简介、代表作以及他人对作家的评价,增进学生对作家的了解,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四、总结拓展,延伸动物小说阅读
1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三个狐狸的故事,认识了三位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其实动物小说中除了狐狸这个形象很具特,还有一个形象也被各个动物小说家
热爱。你们知道是哪个动物吗?(狼)你看过哪些狼的故事?书中写了一只怎样的狼?其实除了狐狸和狼,动物小说中的狗
和大象也是写得比较多的,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看看,也许你还会认识不一样的狼、不一样的狗、不一样的大象……
2.生命都是奇妙的,让我们拿着阅读这把钥匙,去打开动物世界的大门,去认识千奇百怪而富有灵性的动物朋友,去感受文学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教育应该是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导读课也应如此。通过感悟“不一样的狐狸”形象,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其他的动物小说。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突破了传统导读课的做法,提升了导读课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