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20.转主寄生:必需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21.病毒:由核算、蛋白质或其复合体构成的,具有繁殖、传染和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能力的非细胞形态分子生物。
二、填空
1.林木病害分为两大类: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病原分为侵染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
3.非侵染性病原:营养条件不适宜、土壤水分失调、温度不适宜、毒物。
4.寄主分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
5.植物病害三要素:寄主、病源、环境条件。四面体学说增加了时间(人类活动)。
6.菌物的营养方式:寄生、腐生、共生。
7.菌物对人类有益的作用:分解者、菌根、有害生物的寄生菌、食品化工发酵、食品药用。
8.菌物对人类有害的作用:引起人畜病害、使食品纺织品皮革等发霉、毒蘑菇、植物病原菌。
9.常见的菌丝变态类型:吸器、附着胞、附着核、假根、菌环、菌网。
10.无性孢子常见的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
11.有性孢子常见的有:休眠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子菌。
12.将主要的植物病原菌分为五个属:棒杆菌属、假单细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野杆菌属、欧氏杆菌属。
13.病毒病害症状:变、坏死、畸形、内含体。
14.病毒的传染方式:接触传染、嫁接传染、昆虫传染、其他介体传染、种子传播。
三、论述
1.简述锈菌目并绘制锈菌生活史表
锈菌目:不形成担子果,生活史较复杂,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可分为5个阶段,顺序产生5种类型的孢子(不是所有的锈菌都包括这5种类型的孢子),即:
孢子类型
孢子器
发育阶段
代表符号
性孢子
性孢子器
单核单倍体
0
锈孢子
锈孢子器
双核
I
夏孢子
夏孢子堆
双核
II列举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冬孢子
冬孢子堆
双核、单核双倍体
III
担孢子
直接在冬孢子上产生
单核单倍体
IV
2.真菌分几个亚门?并简述其主要特征
3.简述组织病变特点
①促进性的组织病变—增殖型:发病部位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②抑制性的组织病变-减生型:感病部位细胞数目减少,组织体积减少,植物生长发育不良(小叶矮化)。
③分解性的组织病变-坏死型:病原物将细胞中胶层及内含物破坏,叶枯病,根部腐烂。
④组织补偿反应:产生愈伤组织。
4.简述林木病害发生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
①寄主: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分感病寄主、抗病寄主、免疫寄主。
②病原: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分生物性病原与非生物性病原。
③诱因: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
④生产活动: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
特点:
①森林结构多样使林分成为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林分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稀疏或间伐,不断淘汰病弱个体,保持林分健康。
②林木生长周期长,林木病害病程也比较长,许多病害一年只发生一次,或具有多年的性质。他们的侵染循环通常不是一年完成一次,常常出现许多复杂情况。
③林区地理条件复杂。
5.简述生理病变特点
①最先发生的是细胞生理变化、渗透性的变化。如渗透压增加,矿物质随水外流等。
②细胞中过氧化氢酶、氧化酶等酶活性提高。
③呼吸作用增加,后期又急剧下降。
④光合作用降低,叶组织、叶绿素丧失或者组织坏死。
⑤病植物中,氮化合物的含量在病害初期有所增加,后期急剧减少。
⑥病植物中,水分缺乏导致植株萎蔫。
6.简述症状的主要类型及诊断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其中病状类型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病症的主要类型有白粉、霉状物、锈斑、烟煤、子实体、菌核与菌索。
植物病害常见诊断方法:
①根据症状进行诊断。
②根据病原进行诊断。
③人工诱发实验:柯赫氏法则,即分离病原物、进行纯化培养、接种至健康植物、再分离。
④病害的诊断。
⑤现代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7.非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及特点
种类:
①营养条件不适宜:缺素症。使植物产生失绿、变或组织坏死。土壤中缺P可使松苗产生紫叶病。缺Fe引起植物黄化病。
②土壤水分失调:水分过多引起植物根部窒息久之发生根腐。土壤湿度过低引起植物叶尖、叶缘或叶脉间组织枯黄,严重时导致植物凋萎、死亡。
③温度不适宜:高温引起日灼伤,低温引起霜害或冻害。
④毒物:工厂排出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造成空气、水质和土壤的污染。
特点:①成片发生,比较均匀;②不能够传染蔓延;③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
8.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特点和防治
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
①多数为杆状,长 1-3 um,宽 0.5-0.8 um。
②大多数有鞭毛。着生在菌体一端或两端,称为极毛;生在菌体四周,称为周毛。
③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多为阴性。
④培养基上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6 -30
⑤细菌鞭毛的着生方式
症状:
①坏死:核桃细菌黑斑病。②溃疡:柑桔溃疡病和猕猴桃细菌溃疡病等。③畸形: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根癌病。④萎蔫:如桉树、油橄榄和木麻黄青枯病。⑤与真菌病害的症状有明显区别。细菌病害的病部在湿度较大时,常可见细菌溢出。
越冬主要在病株和未分解的病组织中,有的可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主要通过雨水和昆虫传播。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
防治:
①严格做好检疫工作;②清除侵染来源,防止各种伤口产生,或施用抗菌素进行;③对于青枯病等维管束病害,细菌主要从根部伤口侵入,因此,需要选育抗病树种或选用抗病砧木嫁接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9.林木病原病毒的一般性状与增殖方式,病毒病害的症状及诊断与防治
一般性状:
①分布极广的非细胞结构的生物。
②专性寄生物,体积比细菌小,约为10-30 nm,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到。
③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真菌、细菌等都可能遭受病毒的侵染。
④高等植物病毒的粒体主要有杆状、线条状和球状三种类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