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卷(二)
一、选择题
1.他受命为钦差大臣,后赴广东查禁,豪言“若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他”是
A.林则徐B.陈化成C.左宗棠D.关天培
2.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①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②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③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
④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
A.救亡图存B.走向共和C.军阀割据D.军队建设3.《吕正操回忆录》记载:“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听了的《论联合政府》……(它)为我们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今后的斗争指出了前进的光明道路。”文中的“大会”
A.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B.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C.确立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D.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下侧漫画反映出五四运动
A.具有广泛的众基础B.由于外交失败而引发
C.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D.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
5.以下是1898年6月发生在颐和园的一段对话。与这段对话直接相关的是光绪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有为:“今岁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连类并败,必至无功。”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6.地图可以反映时代特征。下图所示现象可用于说明
①第二次战争的结果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③戊戌变法的背景④辛亥革命的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7.“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基于上述考虑,孙中山决定
A.创建同盟会B.创建国民党C.发动护国战争D.创建黄埔军校8.“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上述内容出自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D.《革命军》
9.林则徐这一壮举不仅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还在国际禁毒史上树立了第一块丰碑。这一壮举是
A.虎门销烟B.金田起义C.黄海海战D.廊坊大捷
10.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11.中华民族在百年的抗争和七十多年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具有中国特的精神文化。下列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有关的史事是
A.中共一大B.红军长征C.开国大典D.抗美援朝12.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指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该言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B.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3.如表是小史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战争C.中法战争D.洋务运动14.1921年2月,《东方杂志》感叹:“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主义......仿佛有‘雄鸡
一鸣天下晓’情景。”这一“情景”的出现
A.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B.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C.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D.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5.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示意图,请为他们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A.救亡图存B.近代化探索C.边疆危机D.反侵略斗争1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17.光绪二十七年(1875年为光绪元年),为赔洋款,山西共捐二百余万金,凡出捐输金者,皆赏给实职官阶。现在因输而得官职者纷纷,上至道台,知府,下至知县、教官杂职,皆因捐输而得,名器之溢,如此其极,无论至贱之人,亦有官职在身,良可慨也。材料中的“赔洋款”是指
A.《南京条约》中的赔款B.《北京条约》中的赔款
C.《马关条约》中的赔款D.《辛丑条约》中的赔款
18.孙中山在上书李鸿章失败后,终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同时他也注意到,中国历史是沿着分裂、混乱、统一、专制的圈子反复循环,国家和人民无辜受难。为此,他主张
A.走民主共和之路B.走君主立宪之路
C.走君主专制之路D.走社会主义之路
19.“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
建军100年是哪一年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0.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是
A.广州B.上海C.北平D.重庆
21.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下列事件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遵义会议②四渡赤水③强渡湘江④巧渡金沙江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①②④D.②①④③22.“有两师军队散布在乡间,放火燃烧,皇家花园中的一切宫殿……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该材料描述的事迹发生在
A.战争时期B.第二次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23.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②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③辛亥革命是一
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⑤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A.②③⑤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④⑤
24.在下图所示的战役中,民众踊跃地肩挑背负、小车推送,以供应人民解放军的物资需要。该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二、非选择题
25.伴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中国民族意识日益觉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纷纷集会、请愿,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摘自吴玉章《辛亥革命亲历记》材料二
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罢工和抵制日货,迫使北洋政府屈服,6月7日被捕学生被释放。
——摘编自(美)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材料三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时期这样,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兄弟民族,不管是国内居民还是海外华侨,都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不但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且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摘编自王树祥《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百年觉醒的新里程碑》(1)据材料一指出“战争”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巴黎和会的决议”引发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迫使政府屈服”的主要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三概括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不断觉醒的根本原因。
26.以中国留学生为切入点的综合探究题。
【困局求变】
材料一
人物经历
詹天佑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魏瀚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
叶祖珪、萨镇冰清末民初历届海军司令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
——张海鹏翟金懿著《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留学生体的历史贡献。
【赤子心声】
材料二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任弼时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
——张丁著《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
【破浪归航】
材料三
1950年1月,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能火速回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却下达“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1955年,经中国政府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等留学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回到祖国。
——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体的归国浪潮》(3)对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中美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时代浪潮】
材料四
—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4)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材料四中图表反映现象的认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历史学家说: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麻木不仁。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