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的诗与歌
哈萨克的诗与歌
作者:卡力哈尔·哈哈曼 张雨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4
关于春夏秋冬的诗句
        最健康的饮料摘要:哈萨克文化是人类文化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在其独特的草原文化环境中产生了灿烂的民歌,这些民歌中表现的抒情姿态与言说方式,是哈萨克民族精神的体现。文章从哈萨克民歌的翻译出发,追溯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聚焦于原型的隐喻意义,在以诗解歌、以歌唱诗的双重审美渠道内,企图打通迁徙的生命与定居的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深度发掘哈萨克民歌的诗性魅力。
        关键词:哈萨克民歌;翻译;隐喻
        哈萨克民间歌谣,是在草原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所以有其草原文明固有的特点,即发达的口头文学。没有文字记载的时期,人们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着民族的记忆。而诗歌正是与这种传播方式结合的最好载体,与其说它是载体不如说正因为口头传播才诞生了诗歌。哈萨克语里把诗歌叫开车步骤吉尔-护眼设置约令吉尔是古老的突厥语词汇。在现代诸多突厥语民族中都有这个词汇的不同变体,有时用于表示一切韵文类的创作。有时表示韵文类的民间创作。如英
雄叙事诗、婚姻爱情叙事诗以及各种关于民间生活、习俗的短歌。约令通常是指一切可以吟诵和歌唱的韵文类创作,包括专业作者还是民间的创作都是约令诗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谚语。诗歌代表精神生活,马则代表现实生活,而精神与现实不可分割。所以哈萨克民歌是以哈萨克民族游牧传统为根基创作的,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就会遇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这也是翻译的关键。中国近代翻译史以严复先生开始奠定了年少信达雅的理论基础。而是要满足的首要条件。
        哈萨克民歌有严格的格律,押韵脚。如今在译介过程中大都被韵律束缚。这种思维是因为没有对新诗的历史做出总结和思考,在任何语系任何文化中现代诗的诞生都是以打破原有写作规范的尝试中开始的,尤其是对韵律节奏习惯的再生产。庞德为首的现代诗歌也是在翻译了中国古诗以及对其误解或者说再认识中诞生的。所以诗歌翻译哪怕是古典诗歌的翻译也是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两个民族语言能否翻译?关于翻译是否可行的问题上一直都存在争论。持否定态度的人们认为,诗歌恰巧是翻译过程中丢失的那部分,这种观点注重的是语言的韵律、节奏、以及语言的民族性特点。如果从此角度入手翻译,那确实是不可译的尤其是民歌。在全球化、民族融合和民族分歧的复杂环境下,翻译就是重筑巴别塔,这是人类的崇高使命,所以翻译又是必须要实践的。翻译民歌不是在两种语言中单
梦到和前男友接吻
纯的对应,每个语言有他独特性,所以词汇也许是无法对应的。但只有在逐字逐句的对应基础上加以通顺才会把诗歌中的那种各民族独特而不可译的思想呈现到读者面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