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呈现与去暴力化——解读成长电影中的帮派亚文化
苍井空拍过什么电影暴力呈现与去暴力化——解读成长电影中的帮派亚文化
作者:马亚琼
冬天暖心短句来源:《丝绸之路》 2020年第1期梦见自己流血
    马亚琼
    (四川大学 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四  [摘要] 成长电影是将青少年成长变化作为叙述支撑的一类电影。本文将从符号学视域出发,分析成长电影中对于暴力行为的刻画,从暴力的呈现以及其中卷入的身份问题入手,来解读这类电影是如何利用暴力来表现劝诫暴力的意图意义,从而构建去暴力化的结局。青少年暴力最终消弭在成年人所构建的文化秩序中,暴力的呈现与消退,恰恰反映了青少年向成人社会规则的妥协与认同。
      [关键词]  成长电影;亚文化;身份;符号自我;去暴力化
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115(2020)01-0121-05川 成都 610064)
党员宣誓
      成长电影关注主人公的青少年阶段,叙述的重心则是通过显著的事件去呈现其变化。“叙述是再现一creating a green campus
个卷入人物活动的变化。”,同时,成长最显著的标志也是变化,成长电影在叙述过程从两个维度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成长叙述中的主体变化投射了意识形态的影子,这个影子既想释放成人世界的欲望,又要捍卫成人世界的秩序,在双重目的下催生了成长电影中的青少年暴力景象。
      就现实层面而言,青少年暴力的确存在,但通过电影呈现出来的暴力景象却是扭曲的。吊诡的是,这类扭曲呈现得到了合理化的接受,被作为常识性的景观得到了受众的默认。不同国家的成长叙述都在不断塑造青少年暴力景象,其符号价值被重复利用,暴力呈现本身可能引发现实层面的模仿,但这类担忧并没有阻绝暴力符号的重复生产与创新,就这一现象而言,分析成长电影中的暴力景象将能够有力揭示表象下的符号学意义。 
      一、暴力呈现与符号区隔
      人类的暴力行为是一种生命本能的释放,一旦脱离了内在自我控制和外在秩序约束,暴力就成为人类共通的行为诉求。但在成长电影中,暴力景观被有效地区隔开来,即青少年暴力和成人暴力的区分。这种区隔的策略有意识地将青少年暴力推向前台,将已存在的成人暴力模糊化。成人暴力的模糊化并不是指不表现成人暴力,而是在成长电影这类叙述中,与青少年主人公共存的成人世界被置于另一幅场景中。成人世界被悬隔在整个叙述背景的后台,虽然只是以片段的方式被简单提及,但总是能够施加着重要影响。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胡同斗殴”释放着暴力复仇的快感,而
巡查的哨声想起,所有的青春激情瞬间化为了抱头鼠窜,表征成人世界秩序的一个声音符号毫不费力地解构了两拨帮派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