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评价水浒传
《水浒传》叙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可歌可泣英雄传奇故事。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已经两个世纪之多了,经历了宋、元、明几个朝代,它不仅具有文学意义,还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精神。小说表现了忠与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替天行道、吉凶相救和患难相扶的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精神。现作如下分析和阐述。
国内知名品牌奶粉排名一.忠与义
《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忠义”思想作为一种人格价值观念,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整个灿烂文化的沃土,更以它深层的文化内涵不断影响着每一时代、每一民众的行为取向。
1.忠的文化精神
忠,即是对祖国、人民、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忠诚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忠于国家、忠于人
民的人历来受人尊重。它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
在《水浒传》作品中有许多情节无不饱含着忠君的思想。如宋江的忠,表里如一,一以贯之。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宋江对大宋王朝的忠心却是无可置疑的,他的忠君思想在他争取招安、接受招安、帮助朝廷围剿方腊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120回)宋江临死前还怕李逵造反,坏了他一世清名忠义之事,特地叫人把李逵请来同归于尽。宋江对李逵的一番话很能说明他当时的心态:“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这里可以看出宋江至死仍然对朝廷、皇帝忠心耿耿,临终强调最主要的观念还是一个“忠”字,所谓“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这正是封建正统思想核心——忠君观念在宋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表现。
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宋江在与官兵作战时,总是怕伤害官兵军官,在紧要处鸣金收兵。对于被俘官兵将领,必纳头便拜,口称死罪。虽说对待俘虏应以礼相待,但也不至于行此
大礼。他在官军不能消灭自己的情况下投降。可见,他是把梁山义军的一切胜利当作了向朝廷投降的资本。招安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为封建统治者破了大辽,平了方腊,不是又一次证明他的忠心吗?
另外,《水浒传》中借阮小五、阮小七唱的歌来表达忠君思想。(18回)(阮小五)“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阮小七)“老爷生长石碣村,禀性生来要杀人。先斩何涛巡简首,京师献与赵王君。”阮小五,阮小七唱这样的歌并非他们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贪官污吏的痛恨。阮氏兄弟“歌”以咏“志”,体现的还是一个字“忠”,忠心报答皇帝,报效国家。
教育学复习资料再者,李逵叫“反”,也是为了反衬他人的忠君。在《水浒传》里,李逵是写得最活、最逗的一个人物,在许多地方起着情节连接的作用。没有他这样一个人物,《水浒传》将逊许多。书中在不少地方安插了许多李逵叫“反”的情节。(40回)李逵跳将起来道:“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虽然吃了他些苦,黄文炳那贼也吃我割得快活!放着我们许多军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
忧伤歌曲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作者在这些情节上安排李逵出来叫“反”,用意其实还是在宣传忠君思想上。我们去翻看书中的这些情节便知道,李逵说完这些话之后,必定挨一顿骂。先安排他这样说,做了层铺垫,再让他挨骂,以否定他的话,从而更好地表达忠君的思想。李逵天真直率,他的话看似充满反动味,其实不是真反。从书中塑造的李逵的性格来看,他那些叫“反”话完全是脱口而出的痛快话,不带任何掩饰,也不带任何政治目的。而宋江等人批评他,骂他,则是成熟的忠君思想的自然流露。
2.义的文化精神
“义”是《水浒》里的一个主要观念。可是,这个“义”字却滑溜溜的,不太好把握,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好汉的生存处境、社会关系及其所作所为等,来做一些具体的辨析,因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①”,《水浒》所写的好汉自然也不例外,正是他们特殊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义”的特殊精神内涵。
“义”的精神内涵非常复杂,首先,它指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否适宜;其次,它还与人们对待
利益的态度有关;再次,义还被内化为强调道德责任的伦理准则,在朝则忠孝节义,在野则忠诚信义。各阶层均以自己的文化根基和伦理判断为准绳,或认同等级,或认同血缘,使“义”呈现出同中有异的文化内涵。但“义”,可以义正词严地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作为个人意识觉醒表现的“义”,还是让我们为之神往,敬佩。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奋不顾身,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谱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小说中的李逵、阮小七、鲁智深等人物,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存了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他们追求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的是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
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小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气息。这种快意恩仇,笑傲江湖的兄弟之“义”,也正是《水浒传》吸引后人,流芳千古的重要原因。从人格美感上来说,侠士崇尚一种勇武阳刚的义气。《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便是这样一人格美的男儿。他们勇武无比,豪气凌云,丝毫没有脂粉气,绮靡气,而独有雄伟,劲烈的阳刚之义气。鲁智深的怒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李逵的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大闹忠义堂;武松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义气的表现。endprint
总之,“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理论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了包括城乡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传》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文化精神。
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替天行道
《水浒传》中还以神秘的文化精神:“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替天行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儒家思想向来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唯心论,认为天是有意识的,天的意志是绝对的,人的意志符合天意就会受到护佑,否则遭罚。天的意志是通过“天子”——皇帝丝芙兰会员卡
来体现的。从广义上说,“替天行道”又不乏忠的彩。小说如此演绎“替天行道”,而统治者又无法从理论上进行有力的反驳,只好强加罪名以底毁;但这一理论却适于平民大众的价值判断,得到他们的拥护。作者将“替天行道”置于封建思想范畴的边缘,其叛逆彩不容否定,在造反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上,梁山好汉在理论上到了一个理想的突破口。招安之后,水浒好汉勤王事而纷纷殒命,招安的悲剧又展示了他们的忠烈意志,“替天行道”的叛逆彩不断消退,这是作者既赞成他们造反,又不主张触动封建专制本身的矛盾心态使然。
1.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人的生存理念和持存方式。强调的是人与天地自然的亲善和谐关系,一直贯穿着整个古代中国的文明进程。它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大自然要一致,要和谐。大自然包括日、月、星、水、火、风,包括植物生态、动物生态等。二是人与社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以及其他各种规律也都必须保持一致,保持和谐。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以人为本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实现。
合久必婚今年中秋节高速免费吗在《水浒传》中,为了表达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施耐庵专门设计了(70回)“忠义堂石碣受天书、梁山泊英雄惊恶梦”。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众人看时,直竖金盘,两头尖,中间阔,又唤做天门开,又唤做天眼开,里面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缭绕。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此时天眼已合,众道士下坛来,宋江随即叫人将铁锹锄头,掘开泥土,跟寻火块。那地下掘不到三尺深浅,只见一个石碣,正面两侧,各有天书文字。那么,这些天书文字说的是什么呢?何道士乃言:“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这样一段虚构,把一百零八将说成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把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起义说成是秉承天意,似乎更为合理、可信。这便是人为与天意的有机整合,是天的意旨,是不可抗拒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