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中国文学4》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老师节日快乐祝福语简短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2、断裂、韩东。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
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27-28  1989-2000年间的诗歌和散文
一、填空题
1新生代诗歌;2、朦胧诗;3、韩东、于坚;4有关大雁塔;5、他们文学社;6南京、他们;7、非非主义、莽汉主义;8、非非主义、四川;9、莽汉主义;10、韩东;11、莽汉主义;12、女人、黑夜的意识;13、黑沙漠;14、独身女人的卧室;15、翟永
明;16、于坚、0档案;17、于坚;18、尚义街六号;19、棕皮手记;20、对一只乌鸦的命名;21、、韩东、他们;22、有关大雁塔;23、诗到语言为止;24、学者散文;25、新学人散文;26、周涛、贾平凹;27、汪曾祺、夜行者梦语;28、王小波;29、张承志;30、文化苦旅;31、余秋雨。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诗歌”
“新生代诗歌”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在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他们构成了90年代诗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
2、“他们文学社”
“他们文学社”是 90年代最具代表性、并有当规模的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19851995年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
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出纳个人工作总结3、“非非主义”
“非非主义”是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的一个实验诗歌团体;代表人物周伦佑、蓝马等;相对于诗歌实践,“非非主义”的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将反抗文化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提倡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三项内容的“创造还原”;并要求诗歌语言实行“非抽象化”、“非确定化”等“非非”处理。
4、“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是80年代中期出现于四川的实验性诗歌团体;其成员有胡冬、李亚伟、马松等。他们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十分随意地使用口语,对于“优美”、“崇高”的摧毁和破坏,是“莽汉主义”解构性作品的主要特征。较著名的诗篇有胡冬的《我想乘一艘慢船到巴黎去》、马松的《咖啡馆》、李亚伟的《中文系》。
5、《0档案》
0档案》是于坚发表于1994年的一首长诗,这首诗模仿档案的文体和语式,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被称为“当代最奇特的诗作”。
同年,著名先锋剧导演牟森将这首长诗搬上了实验戏剧舞台,在海外各艺术节巡演,引起轰动,为中国的先锋戏剧赢得了特殊的世界目光。
6、《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是韩东的诗歌代表作;发表于1983年;诗歌传达了一种反文化、反英雄、反崇高的思想观念,是一首表现了颠覆性创造力的立异标新之作;它的出现被视为一种新的创作范式的确立。
三、简答题
1、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的主题意蕴
《对一只乌鸦的命名》 是于坚发表于90年代初的一首长诗,1993年出版同名诗集。这首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卡诗体现了于坚放弃一切已有的意义、象征、隐喻,力图回到词语本身的努力。诗人关注的不是乌鸦的意义而是乌鸦本身,而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洗涤一切先于语言存在的潜在的内容,还原出语言最初的形态。这首诗借一只乌鸦的命名,表达了一次词语还原的企图。
2、于坚诗歌的艺术特
①提出“使诗再次回到语言本身”的美学理想,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敏感,主张让诗回到具体、细节、日常的生活中。
②坚持用口语写诗,坚持关注当前的“日常生活”,对生存的现场发言,并贯彻个人对生活最为人性的理解。
③有鲜明的节奏感,词语组合具备有力的强度,如同旋律急促的现代音乐。
3、韩东诗歌的艺术特
①韩东提出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代言人”的角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
②拒绝崇高,崇尚感性和具体性,注重感觉和体验,主张回到日常生命的本来状态,保持对日常事物审美敏感。
③在语言上,拒绝隐喻,反对意象,主张用一种不事雕琢、不经文学演绎的口头语,来表达现实存在的个人内心情感和基本的世俗生活经验。
490年代散文繁荣的原因
①文学的边缘化中散文所具有的文体优势;
②散文成为社会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存在方式的首选文体;
③散文最能适应出版的市场化和商业性;
④是散文的市民文化性使散文成为市民的主要文学消费品,散文充当了市民的“文化快餐”角;
⑤文学的多元审美时代为散文作为自由体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学者散文”
这些散文的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学者散文”的创作主要有张中行、金克木、季羡林等资深的老学者;另有一批在解放以后的大学校园成长起来的一代学者,如余秋雨、陈平原、赵园等;学者散文也被称为“文化散文”、“哲理散文”等。
四、论述题
1、“新生代诗歌”创作特点
①新生代诗歌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注重通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表现来告别精英意识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反对布道式的教诲和道德的渲染,以凡夫俗子的平民日常情绪取代英雄的崇高感,以个体生命与心灵世界的原生状态,消除意识形态对写作的控制。
②在艺术表达上,新生代诗歌“反意象”、“反优雅”,主张从蕴涵文化含义的书面语退回到原生态的日常语言。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反对任何形式的理性观念的介入和干
预,力求使诗回到日常生活,回到语言本身,以走出语言是“某种意义的载体”的工具论,恢复语言对个体生存的艺术敏感。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及其文学史地位
艺术特:
①大都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在记述自己对某一名胜古迹的游历和感受的同时,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并传达对于民族文化的思考。
②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或者在历史时间回溯中感叹文化和山水的兴衰,或者在对古代文化踪迹的探询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命运。其散文品格可归纳为三个要素:有悟性的文人,自然山水和封存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历史与人这三者,也是由余秋雨开始形成的文化大散文的内涵的总体特征。
③语言追求文雅,正如篇名“风雨天一阁”、“寂寞天柱山”、“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所显示的。行文常常直抒胸臆,但情感的表达有时过于夸张。在篇章结构上,也有雷同的现象。
文学史地位: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杨恭如被污辱的片段 “话语转换”的历史变动,即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民间话语”。他试图突围“精神和体魄”、“深邃和青春”、“学识和游戏”的矛盾。尤其是在《文化苦旅》中,他较好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俯视角,以一种平等姿态的“对话者”与“交谈者”的身份切入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引起读者的亲近感。综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余秋雨和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一起,完成了当代文学从“知识分子立场”向“民间话语立场”转变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向和转折。
评价秋雨散文应该将其放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余秋雨出现在9092号汽油今日价表年代的散文文坛并迅速引起读者巨大反响,是有内在的文学自身发展与读者接受的客观规律的。其时,中国当代散文正面临着一个发展高峰上的平顶,在此之前有两个重要的文学事件:对杨朔散文的再评价和巴金《随想录》的完成,文学思潮变革的积累已经完成,接下来亟需的就是既具有作家讲真话的独立人格又具有散文艺术性审美性的作品。余秋雨正是在这样一个文学时代的要求与呼唤下出现的,他的广闻博识,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在修养,他的优美的文笔,造就了他的成功。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评价他为学者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开路先锋和中坚作家。
29-30  1989—2000年间的小说
一、填空题
1陈忠实、贾平凹;2、张承志、韩少功;3、少年天子、暮鼓晨钟;4、雍正王朝;5、池莉;6烦恼人生;7、不谈爱情;8、池莉;9、风景;10刘恒;11刘震云;12陆天明;13、新生代小说;14、铁凝;15张洁;16铁凝;17、私人化小说;18白鹿原;19白嘉轩;20废都;21、贾平凹;22、浮躁;23庄之蝶;24贾平凹;25、王安忆;26、小城之恋;27、叔叔的故事;28、长恨歌;29、王琦瑶;30余华;31余华;32、呼喊与细雨;33、许三观记;34、活着、福贵;35、苏童;36新历史;37妻妾成;38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我的帝王生涯;39、王小波;40东宫·西宫;41、我的精神家园;42、王朔;43、顽主;44、动物凶猛;45、我是你爸爸;46、陈染;47、私人生活;48、陈染;49、林白;50、一个人的战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