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当代先锋诗人紫葵“解构写作10万左右的车推荐”的得失
作者:丁永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
作者:丁永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0期
作者简介:丁永杰,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01
解构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创始人雅克·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语音与文字》等著作奠定了理论体系。德里达将矛头直接对准西方的传统哲学,体现了强大的颠覆性力量。颠覆主次、反传统、质疑权威,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核心,在美国得到了热烈响应。后通过“耶鲁学派”温度计的原理学者的努力,使解构主义在20世纪广泛传播且影响深远,成为一股强大的理论思潮。
上世纪80年代初,当西方解构主义处于鼎盛阶段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一些中国学者很快把西方解构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因此当时中国已经有不少作家、批评家开
始借鉴解构主义进行文学创作与批评。80年代第三代诗人较早在自己诗歌中进行解构写作。渊源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不仅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精神负担。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是80年代诗歌界的一种突破和进步。80年代后期,一些先锋诗人如伊沙、沈浩波等热衷用“解构写作”的方式来进行诗歌创作,甚至把象征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黄河,以及象征母爱、大地的乳房通过“下体写作”的方式通通解构,令人匪夷所思。这种解构诗歌的方式,不但违背了德里达理论的核心,也与第三代诗人“解构写作”的初心背道而驰,是中国当代诗歌倒退的表现。所以,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解构写作”得失兼有。
网页自动弹出 中国“第三代诗人”的解构主义诗歌,如韩东《有关大雁塔》、于坚《尚义街六号》、张锋小诗《本草纲目》等一些优秀作品,对刚从西方借鉴过来的“解构主义”尺度的拿捏较为恰当,被认为是80年代较早接受西方解构主义思想而进行创作的,有一定先锋性意义。如韩东在《有关大雁塔》写大雁塔作为文明古城西安的地标性建筑,是历史与传统的古老象征。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旅人行者来到此地对大雁进行塔歌咏朝圣。但是面对大雁塔,韩东的记忆链条却断裂了。他通过“做减法”的方式消解历史和传统。就如《诗刊》在评选这首诗中评价:“《有关大雁塔》对极具典型象征意味的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
马桶堵了消解。表层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人为赋予或积淀而成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味也消解了。只剩下一种消除和相对远离语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态语言。”诗人消解了富贵和精英,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历史和权威,转而关注当下生活,这个没有英雄年代凡人的世俗生活,给读者带来质朴温和的诗歌美感。当然韩东这一代诗人之所以对历史视而不见,也可以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你是风儿我是沙歌词理论来解释。他们不甘于步前人后尘,让自己的艺术个性被过去的巨大投影所遮掩,利用“解构主义”进行诗歌创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