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金华“婺”文化的粗浅解读
(1)对金华“婺”文化的粗浅解读
对金华“婺”文化的粗浅解读
(赤松居士)
应《婺州讲坛》邀请,56日晚,我以《对金华文化的粗浅解读》为题作了第三讲。对婺文化的初步认识、金华的历史地位、婺文化与婺商、如何发扬光大婺文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讲座结束后,还交流了易学、建筑环境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为大家解答难题。现将全文转摘如下,以飨读者。
200米世界纪录一、  对婺文化的粗浅认识
(一)、文化的概念。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在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解释。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意识形态,在阶级
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二)、婺学的提出。 婺学,又称“吕学”、“金华学派”,是指南宋中期由吕祖谦开创的一个儒家学派,它是南宋“浙东学派”重要的一支。“婺学”之得名,是因为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废吴州置“婺州”之故。
(三)、婺文化的基本内容。一个区域的文化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其文化形式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的总结,而这种鲜明的区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形成了浓厚的文化特,这就是区域文化。
太阳的后裔 迅雷那么,什么是“婺”文化-----建制沿革、婺学、宗教、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族、婺商、建筑、语言、方志族谱、名优特产、民俗、饮食以及特定自然环境的总和。
(四)、对“婺文化”一词的探讨。“婺文化”一词不知何人何时提出,我想,应该从婺学演变
而来。在“婺学”、“吕学” “金华学派”三种称呼中,我觉得“金华学派”更确切、更贴近些。其理由有二:一是使用金华称呼时间最长。纵观金华建制沿革:东阳郡:(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立东阳郡;266-562、607—621、742--758)前后三次共326年。金华郡:(南朝(556年)改为;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阳为金华县,是金华名县之始)共27年。金华县598-1979共1381年(其中金山县17年,实为1364年)连金华郡在内共1391年。婺州:(隋十三年(593年)废吴州置婺州,593-607、621—742、758--939)三次共316年。二是至今沿用金华名称。dnf最好的武器
既然用金华学派来表述婺学(吕学),那么,“婺文化”也应该用“金华文化”来表达显得更加合适。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二、金华的历史地位
(一)金华为现古遗存。自从浦江上山发现9000-11000年新石器遗址后,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婺城区于2010年1月22日发布新闻会:在山下周、青阳山发现了与上山同时期的遗址;在永康、龙游的湖镇(原属金华)也相继的发现了新石器遗址。这些遗址的频现,说明了:金华是钱塘江上游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从上山、山下周出土的陶器上
沾有疑是稻谷来看,又是钱塘江上游的稻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上两点足够能佐证以婺城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古代居住中心。这里都是金华先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理想家园。也是金华宜居城市的历史渊源。
固特异安乘
(二)、洞穴居住奠定了金华是钱塘江上游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基础。人类的居所,最开始是在岩石洞里,因为那时的人们只能全部依靠现成的自然条件,过着采集、狩猎和渔捞的生活。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成为最宜居住的“家”。 从采集到的标本来看,金华北山双龙洞、汤溪九峰仙洞,无疑是金华最早的村落和家。随着文明的进程和生产力的发展,先祖们走出洞穴,到台地上建房。山下周等新石器时期遗址,印证了这一观点。今天,政府提出构建浙中城市,不仅有现实意义,更有历史的依据。
(三)、特定的自然环境构建了金华的州府住所。金华,古称长山、东阳。因婺女金星争辉而得名。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金华府志》记载:“黄帝分星次,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曰须女,又曰星纪于辰在丑”。明一统志金华天文牛女分野。
金华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绍兴,杭州。境内的东、东北连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西北:接龙门山。金华北山,蜿蜒起伏,势如游龙,雄压万峰,近者横如几案,远者环如城郭,郭处双溪寺带,众水合湾环流衍注于瀔水转浙江。
北山南20里设金华城,位于东阳江、武义江和金华江交汇处。该城北山南水、北高南低、左右有侍卫,符合把城郭建在巨型“沙发”里的理念,是个上等之城郭,周边无可比拟。
(四)、古代的旅游黄金通道使金华名声鹤起。历史上的五百滩却名声在外:十九岁的李白,还没到过金华时,便在《见韦参军量移东阳》中写道:“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猿啸千溪谷,松风五月寒。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五百滩在金华的南面,李白听说是在东面,这是他没有亲眼所见而造成的误会,不足为怪,但是,他依然对金华的向往,最终却了心愿。白居易:“东阳门外数滕家”《金华县志》《滕氏族谱》有记载,而白居易在《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却为:“东阳门户胜滕家”。历代名人都把婺江(双溪)、五百滩、八咏楼当做歌颂的对象。因此可见,历史名人多么向往金华,把金华当作理想的黄金旅游线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当时文人墨客心迹写照。这与当是九峰山成为举足轻重的浙江第一名山是密闭可分(唐以后雁荡为先)。
洞穴居住,频频惊现的新石器遗址以及特定的自然环境先等决条件决定了金华的历史地位。
二、  婺文化的逐步形成
(一)、建制决定了金华的政治中心。让时间透过2460多年时空,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越伐吴,吴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左传》、此本县县名始《原汤溪县部分》);
n号房主犯之一获刑春秋时属越之姑蔑;秦王政廿六年(公元前221年)为大末(大末即姑蔑,姑、大皆尊称,其义同;蔑、末则音近也,由此演化为大末,治所在九峰山下《原汤溪县部分》);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分乌伤南乡立长山(因县境有内有长山,又名常山),隶属会稽郡;
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立东阳郡;
南朝(556年)改为金华郡;
无证驾驶怎么处罚隋(589年)改金华郡为吴州郡,改长山县为吴宁县;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改吴宁为东阳县;
隋十三年(593年)废吴州置婺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阳为金华县,是金华名县之始;
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东阳郡为婺州,分金华为金华、长山两县;
武德八年,废长山,复金华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东阳为婺州;
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婺州为婺州武胜军;
宋淳化元年(990年)改称婺州保宁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婺州保宁军为婺州路;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改名宁越府;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改为金华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浙江省,瞎金华、汤溪两县;
1914年改设金华道;1927年复置浙江省;
解放前后也曾有多次改变,直至到1979年改设金华地区、1981年设立金华市止。
不管建制如何称呼,各阶段的时间多长,有了建制就会形成一个政治中心。
(二),一个政治中心必然形成经济中心。经济的繁荣是一个政治中心的必备条件,也只政治统者的需要。从中外古今来看,一个政治中心,必定是交通方便,人口密集,人流量大,这些因素,带动了一方经济的繁荣。
(三)、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1、三十六洞天与金华道教。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葛洪《神仙传卷二?皇初平》是关于黄大仙最早的记载,而在金华的地方传说中更有:大仙出世、叱石成羊、二仙造桥等民间传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描述黄大仙的诗篇。
据《汤溪县志》记载,葛洪(东晋)曾经在九峰山炼丹,其丹灶前些年造僧房时被埋在地底下。关于葛洪有许多记载和传说。从时间上来推断,葛洪来金华修炼后,发现了黄大仙的事迹,才写了《神仙传卷二?皇初平》。
在金华地方志中还记载了陶渊明第六世孙陶宏景,字通明,读书万卷,齐高帝时,请他当诸王侍读,后自办学官,号称华阳隐士。梁武帝多次请他为官,他不从,有大事只好前去咨询,大家称他为“山中宰相”。他也曾经在金华北山当过道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