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物志》——九徵第一
九征
狼人打野天赋
1-1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注】(1)情——本义:感情。《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易·系辞》:“情伪相感。”《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2)性——本义:人的本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礼记·中庸》:“天命谓之性。”《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译文】人的根本在于有感情、具有人性。感情与人性的道理,是非常微妙并且玄奥的,如非有圣人一般的洞察,又有谁能将感情和人性说得明白透彻?
1-2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注】(1)元一——指万物唯一的本源,《汉书·律历志》:“三统(天地人)合为一元,故因元一而九三之以为法。”(2)质——本义抵押,以……为人质。后用为素质、本质、禀性,《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3)阴阳——组成同一事物特性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两
面,也是相辅相成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对立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天阳地阴、上阳下阴、动阳精阴、升阳降阴、热阳冷阴。两方对立而相互依存,无上即无下,一方的存在须以另一方为前提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所谓禀阴阳二气以立,即禀天地之气。(4)五行——构成自然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洪范》中则指出“洪水,汩陈其五行;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则殛死,乃嗣兴,天乃锡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
作辛,稼穑作甘。”性质:木→曰“曲直”。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土→曰“稼穑”。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金→曰“从革”。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水→曰“润下”。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5)阴阳五行关系——有一说,五行是阴阳状态的体现,水→太阴状态、木→阴消阳长、火→太阳状态、金→阳消阴长、土→阴阳平衡。(6)形——《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故宫年票【译文】但凡有血气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包含元一并以其作为品质的,承受阴阳二气以形成人性,基于五行而具备外貌体形。一个人只要有了外形与品质,就可以靠近他而探求他的外形与品质。
1-3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注】(1)中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说文》:“,调也。”又:“,调味也。”乐调谓之,味调谓之,事之调者谓之和。(2)变——《说文》:“变,更也。”改变、变通之意。(3)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意为转化。
【译文】但凡是人,他的品质都是可以度量的,(人的品质中达到)中和的是最好的。中和的品质,必定是平常、淡薄而没有特定的味道的;因此能够使五材(即五行)调和,顺应环境进行调整、有所变化。因为这个原因,看人洞察其品质,必定先要洞察这个人是否平常、淡薄,之后才看其是否(聪明)能洞察世事、明辨是非。
1-4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初一下册生物期中试卷
【注】(1)清——本义水清,与浊相对。论人性意为纯洁,论人品意为清白、恬静,论操守意为清雅高洁,论声音为清畅。(2)睿——《说文》:“ 从目,从谷省。空虚的山洼,有畅
通义。‘目’的作用是明察。合起来表示‘明智’、‘智慧’”。本义:通达;明智。《说文》:“睿,深明也,通也。”(3)明——见0-1注。明智、明辨。家纺十大品牌排名
【译文】聪明的人,是人物中最精华的人。一个人的思想能够纯洁平和,则内心通达而外显明智。圣人质朴而有光芒,能够兼有洞察、明辨。只知道微妙(聪)或者只知道彰显(明)的,都不是圣人,不能够兼有洞察、明辨。所以,能明辨是非的人,通晓别人行为的动机,却不能洞察世事;洞察世事之人,能通晓平淡的根源,却难于迅速、敏捷(地掌握别人的动机)。就像火日光芒外显,却无法照耀到其内部;铜镜、水面可以映照他物于其中,外部却不发散光芒。聪、明有别就像阴阳有别一样。阴阳虽合一(集于一身),却有盛衰之别、强弱之别(有人聪过于明、有人明过于聪)
1-5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 、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注】冰是睡着的水演员表(1)扰毅——语出《书·皋陶谟》:“扰而毅,直而温。”孔传:“行正直而气温和。”挠,犹言治理百姓、安抚百姓。《三国志·吴主传》:“当农桑时,以役事挠民者,举正以闻。”《周礼·大宰》:“以挠万民。”《说文》:“毅,有决也。”(2)刚塞——《书·皋陶谟》:“刚而塞。”蔡沉集传:“刚而塞者,刚健而笃实也。”(3)弘毅——《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朱熹集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4)愿恭——《书·皋陶谟》:“愿而恭。”愿为谨慎,恭为容貌端庄严肃。(5)宽栗——《书·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孔传:“教之正直而温和,宽弘而能庄栗。”(6)柔立——以温和的品性立身处世。柔,《说文》:“木曲直也”。《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7)简——志向高大。《论语·也》:“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8)畅——本义畅通、无阻碍。指人性为畅通,指言辞为流畅,指心情为舒畅、畅快(9)砭——治病刺穴的石针。《说文》:“砭,以石刺病也。”(以实刺病之谓?)
【译文】如果考量人才的品质,就要考究五行,而五行于人则在其身体之内具备。人体内具备: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这是五行的象(见乃谓之象)。五行的内实,有各种表现。这就是:
骨子里是直,但是能柔,称为弘毅;所谓弘毅的性质,就是仁的本质。
气质纯洁,而能明亮,称为文理;所谓文理,就是有礼的本源。
态度端正,而且充实,称为贞固;所谓贞固,就是信用的基础。
肌肉有力,而具精魄,称为勇敢;所谓勇敢,就是依据义理能有所决断。
神平和,而能畅通,称为通微;所谓通微,就是智的源泉。
这五种特质是恒定的,因此称为五常。
五常是有区别的,分列为五种德行:
气度温和、行为正直而治理有毅,这是木德;
行为刚健、品性笃实而刚强有毅,这是金德;
行动谨慎、外貌谦恭而做事恭敬,这是水德;
为人宽厚、态度庄重而处世能柔,这是土德;
志向高远、心智畅达而公开指正,这是火德。
1-6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注】飞鸟与鱼英文(1)象——《易·系辞》:“见乃谓之象。”意为表象、征象、象兆。
【译文】虽然身体(外)变化无穷,仍然以五种特质为基本。所以刚、柔、明、畅、贞固的特征,附着在身形容貌上,外显于声音脸,流露为情调趣味,各自遵从它们本身的象。
1-7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颙颙昂昂。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诚勇,必有矜奋之;诚智,必有明达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