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分析广州旅游空间布局(精)
基于GIS的广州旅游景点空间布局
摘要:
关键词:
1. 引言
广州市位居广东省中部,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现辖84(其中 2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km,常住人口600多万人(其中市区360深圳发展银行信用卡多万人)。广州是广东省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改革的试验区,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贸易、口岸、国防地位相当重要。广州,古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东起点之一;近代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现代是穗港澳三角经济、旅游圈的一极,在国际上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 背景
2.1 广东旅游的发展现状
纵观中国旅游业,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的成功召开,中国旅游业也向上迈向一个台阶。未来几年,中国旅游将逐渐在工业旅游﹑农业旅游﹑西部旅游业等崭露头角,积极发展。而在此中,广东,作为旅游大省,有着濒临港澳台,临近海南的地域优势,有将以更为积极,崭新的面貌面对未来,是比打造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
广东旅游业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第一,世界旅游业迅速崛起、前景广阔;第二,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旅游业发展空间广阔;第三,广东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业迎来了大发展大提高的黄金时期;第四,广东旅游业基础良好、优势突出、商机无限。面对新形势,广东旅游业应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以实现互利共赢。
其中包括:突出市场关联性,积极推进广东旅游市场国际化;突出资源互补性,积极推进广东旅游资源国际化;突出公共服务的支撑性,积极推进广东旅游管理服务国际化;突出旅游形象的独特性,积极推进广东旅游品牌国际化;突出合作主体的多元性,积极推进广东旅游合作国际化。
2.2 广州旅游的发展现状
广州市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具28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 l7处,市级 35处。大部分文物史迹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和保护,如光孝寺、陈家祠 、洪秀全故居、三元里平英团遗迹、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农讲所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基、西汉南越王基、六榕寺、镇海楼、五仙观、余荫山房、何仙姑家庙等。地处南亚热带的广州,山青水秀、四时花开,一派迷人的南国自然风光。目前,可供游览的有白云山、莲花山和从化温泉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芙蓉嶂和百花山庄等;各具特的旅游公园有动物目、越秀公园、华南植物园、黄花岗公园、兰圃公园、文化公园、麓湖公园、东郊公园等21个;现代化游乐园有东方乐园、南湖乐园和太阳岛水上乐园3个;常年吸引中外游客的旅游点达70多处。丰富的旅游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化大都市生活气息等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功能成为广州市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旅游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接待海外旅游者始终居全国旅游城市首位,旅游外汇收入仅次于北京市,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准也名列前矛。1990年,广州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 l8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l5亿多外汇券。现有涉外宾馆酒店l 06家.其中星级饭店49 (其中五星级4),客房 25万间.床位逾5.3万。目前广州市旅游业的食
、住、娱有一优势.但游、行、购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影响广州市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旅游景点规模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热风”拳头产品,入境旅客在穗停留时问短 (搞笑舞蹈平均约172天,国内外其它旅游城市平均3045)}二是旅游管理体翻尚未完全理赝,缺乏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三是旅游商品花品种不多,销售能力薄弱,刨汇率低,商品性收汇低于劳务性收汇.旅游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此外.旅游与交通不相适应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受翻于国内薄弱的航空运力.出现了进得去出不来的阻塞现象,与此同时.各旅游景点之间的公路交通及停车设施有待改善。
3. 旅游空间合理规划布局的理论及原则
3.1 理论
目前较为流行的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理论大体有 :区位模式、中心地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圈层结构模式、双核结构模式、产业集模式等理论。
3.1.1区位理论
区位论是说明和探讨地理空间对各种经济活动分布和区位的影响,研究生产力空间组织的一种学说,或者说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旅游区位论是传统区位论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对旅游空间布局的指导作用主要包括:
1)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层次;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意思)集聚效应;
3)旅游线路设计;
4)场所选择等。
3.1.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是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中心地具有等级性,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决定各级中心地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即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消费者行为等因素决定,交通发达程度对中心地的意义重大。该理论在旅游空间布局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
1)建立中心地等级序列,明确区域空间关系;
2)旅游地的中心性越高,越有可能成为区域的增长极。
3.1.3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性,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将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旅游开发中,首先要培育旅游增长极,以此来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旅游增长极一般是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位条件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和旅游城镇。
3.1.4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是陆大道先生根据发展轴和中心地理论提出的,该理论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有效形式,是制定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市重点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在旅游开发中,点就是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轴线就是连接通道,整个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变也是由、再由的演化过程。
3.1.5核心边缘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核心区域指城市集聚区,边缘区域是相对较为落后的区域;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该理论的指导意义体现在:
1)旅游资源区域整合,以优势旅游资源为核心形成若干增长极,突出资源优势互补、建构区域旅游体系;
2)旅游用地规划和城市旅游圈的构造;
3)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3.1.6圈层结构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认为,城市与周围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该理论对旅游空间布局的指导意义体现在:
1)成立旅游合作机构,实施区域合作;
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2)发挥圈内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分工协作;
3)整体设计,凸显旅游圈整体特,形成竞争力;
4)联合促销,总体宣传,塑造旅游圈鲜明的旅游形象。
3.1.7双核结构理论
双核结构模式来源于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的空间组合,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该理论它为理解港口(边缘)旅游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互动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能更好地解释某些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及旅游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3.1.8产业集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指出,产业集是企业为寻求外部经济而向某一区位集聚的现象,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指出在高级集聚阶段,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形成的地方工业化就是集聚经济,即产业集。旅游产业集理论对旅游空间布局的意义表现在:
1)有利于减少内旅游行为主体的交易费用,降低新产品、技术、服务和创新管理的成本;
2)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整合和市场开拓,增强集吸引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内旅游要素的整合和统一,加速区域旅游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
3.2 原则
(1)是市场导向与资源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寻求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2)是可行性原则:做到“景”(旅游景区)沿“路”(航空、铁路、公路、河道等通道)建;“路”为“景”开。
(3)是特性原则: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中,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
(4)是有序开发原则:采取突出重点、分期开发、形成规模、完善配套,形成“拳头产品”的开发策略。
(5)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使区域旅游系统内的旅游功能、生态保护功能和社会效益功能通过不同的空间地域单元组合,实现其高度统一。
(6)是协调性原则。
4. 广州旅游布局
 
 
 
 
5. 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关键要素
5.1区位条件
5.1.1与外部客源地间的相对区位关系
主要指客源地在旅游城市周围的分布和相互距离。通常,客源地的分布密度越大,越相对集中,距城市某旅游区越近,其越容易形成数量大且稳定的客源流。虽然城市内各旅游区与外部客源地问的直线距离是固定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费用开支所占比重可能减低,旅游交通所花费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少。城市各旅游区与外部客源地间的相对区位关系的改变影响着城市旅游空间的规划布局。 
5.1.2内部区位条件
城市内的某些旅游区同时作为内部客源地,并且存在大小强弱的区别。一般来说,旅游城市距旅游客源中心越近,交通越方便,内部区位条件越好。旅游城市的内部区位条件还表现为游览点的分布,接待服务系统的完备程度及地域分布,沟通两者之间的交通是否通畅等。一般来说,城市区域内经济发达、交通便捷、设施健全的旅游区,其内部区位条件较优越,旅游发达程度也较高。
5.1.3区位屏蔽现象影响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
主要是指由于城市各旅游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旅游区与客源地之间的空间关系,导致由
于一个或几个旅游区的存在而对某特定旅游区形成的空间竞争势态,并使之处于劣势的现象,即是旅游区的区位屏蔽现象。城市内旅游区的区位屏蔽现象的客观存在影响着城市旅游的空间规划布局。
5.2市场
城市旅游资源的主体是自然或人文景观,大多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地域分布往往不均衡。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必然造成城市旅游供需 的不平衡。一方面,  某些城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区位条件不佳,远离客源地,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某些城市旅游资源贫乏,游览点稀少,但旅游需求旺盛。由于旅游资源不可移动,因而需要根据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状况来确定旅游供给的空间规划布局。柴彦威(2001) 通过对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休闲活动偏爱在自家及城市近距离的休闲活动较为集中的城市区域进行。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开发与发展改变了城市旅游空 间规划布局。
5.3社会经济
5.3.1经济因素分析
发达的城市经济能力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必须的基础设施、财力资源和服务管理等条件。强大的城市经济实力和迫切的旅游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促使城市旅游开发的范围逐步扩大,城市旅游的空间布局也因此 由点发展到轴带再发展到成熟网络,甚至可能发展为类似于城市连绵 区的旅游版块。对于处在同一旅游资源区的不同城市,也有可能因为经济实力的不同,对类似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同,从而形成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也大不相同。这是经济实力影响旅游空间布局的典型现象。经济因素对城市旅游空间布局既起到积极作用,也存在消极影响。如果不对城市旅游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势必会影响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3.2社会因素
城市旅游 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整体社会环境的支撑,其中,城市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对城市旅游的发展影响最大。。城市新建的交通设施 昆西杜比 社会治安状况, 管理水平,用地状况,物价水平,居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及友好态度等都会影响城市旅游的发展及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另外,社会宏观因素对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近年来,随着中国公民休假制度的改变 ,特别是双休的实行、带薪假期及公共假的增加,城市居民休闲
时间随着增加,城市居民假日休闲促进了我国大中城市游憩商业区,尤其是商业步行街的开发和建设。双休日的实行进一步开发了短中途旅游市场,特别是近郊游及环城游市场,近年来,城市郊区( ) 的旅游资源得以有效开发,使城市旅游空间布局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因素是影响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宏观因素,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城市旅游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影响,以不断调整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来适应不断增长的城市旅游需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