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期辽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李倩 王迪 陈莹
来源:《辽宁经济》2022年第03期
〔内容提要〕当前,“软件定义”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软件创新引擎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正迎来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的新阶段。新时期,辽宁正在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辽宁软件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成为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回顾辽宁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阐述新时期发展软件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就下一阶段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此推动辽宁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梦见爬悬崖 〔关键词〕辽宁 软件产业 高质量发展
众所周知,软件产业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软件已成为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软件产业发展早期的佼佼者,辽宁软件曾创造出
中国软件史上的多个“首创”。如今,在全力提振辽宁工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的主基调下,辽宁软件更要发挥其赋能赋智的重要作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一、辽宁软件产业发展回顾
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发〔2000〕18号”)出台,拉开了中国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的序幕。当时,辽宁走在了产业发展的前沿,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印发辽宁省加速发展软件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辽宁的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从小变大、由弱变强。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软件业务收入从2000年的4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07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1%;软件业务出口收入达到27亿美元,位于全国首位。目前,拥有规模以上软件企业近1700家,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沈阳和大连作为全省软件产业的主要集聚区,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
总量的90%以上,辐射带动全省软件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龙头,鞍山、丹东、锦州等区域产业特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园区集聚效应凸显
软件产业集及产业园区已成为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的坚实平台和有效载体,辽宁已先后建成大连软件园、沈阳国际软件园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大连软件园是国内首个“官办民助”软件园区,入驻了软件企业千余家,包括简柏特、IBM、埃森哲等世界500强企业86家,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沈阳国际软件园连续4年荣获“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曾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中国骨干软件园区十强”,园区内拥有世界500强企业48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22家,入驻企业员工4万人。
(三)产业发展屡创佳绩
辽宁拥有全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全国第一份软件产业政策、全国第一笔嵌入式软件退税、全国第一个“官助民办”软件园区模式。沈阳、大连作为辽宁软件产业的摇篮,孕
育了很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沈阳还被列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全国营商环境排名中,连续两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全国标杆城市。大连是第一批10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第一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第一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
(四)产业创新动能强劲
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73个。东软集团、辽宁华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企业面向自动化控制、数字化制造、云计算等领域建成10余个软件创新中心和技术联盟。沈阳机床i5智能控制系统、新松機器人多项核心技术分别荣膺2016、2018年度“CPCC十大中国著作权人”称号。东软集团、心医国际、鞍钢自动化等9家企业的项目先后入选国家大数据优秀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安新自动化、英特仿真、鑫海智桥等7家企业的项目先后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拥有量位居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
(五)软件出口国内居首
汉字历史的资料 辽宁省软件出口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东软、华信、文思海辉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离岸服务软件企业前三甲,其中东软集团位列2020国内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排名双冠。沈阳、大连被列入全国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IBM、惠普、思科、SAP、埃森哲、聚思鸿、日立、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陆续落户辽宁,并保持着每年至少5家世界500强或全球行业领军企业来辽兴业的喜人态势,行业服务对象遍布东北亚、北美、欧洲等众多国家。
(六)服务支撑不断完善网上税务申报
完善的经济形态离不开服务支撑机构的保障。国发〔2000〕18号出台后,省软件行业协会、省测评认证中心应运而生。省软件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开展“双软认定”,并出台了全省第一个省级社团标准,全面落实软件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000余家次,登记软件产品1.2万个。协会还承担了《辽宁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规划》等报告的编制,充分发挥了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省测评认证中心先后打造了软件评测、信息安全、认证评估、人才培养等服务平台,开展测试服务万余项,认证评估服务3000余项,成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公共服务支撑。
清明手抄报内容素材大全 (七)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取个游戏名字 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辽宁省连续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软件人才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重要的位置。鼓励高校开办软件专业,支持加强社会力量办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纷纷在全国率先开设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全省已创建15所软件学院,其中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示范性软件学院,东软信息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软件学院。全省积极开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人才评价工作,已设置27个专业资格,考试规模持续增长。
辽宁软件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丰厚的产业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辽宁数字经济浪潮的来袭,为辽宁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制约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财税政策支持需持续落地,产业金融结合应进一步推进。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有待实现突破。三是企业发展尚不平衡,企业规模结构应尽快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四是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尤为缺乏,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亟需培育。
二、新时期辽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十四五”期间,辽宁软件产业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以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为路径,以发展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新兴软件与服务为重点,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营造高端产业生态,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为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将软件产业打造成为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聚力重点软件领域突破审车需要什么手续
振兴工业软件。加速工业软件研发能力提升,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嵌入式等工业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支持通用基础资源平台建设,助力工业技术、工艺经验、制造方法的知识显性化、数字化和工具化。培育工业软件标准体系,强化工业软件的适配验证,提升软件通用性和可集成性。发展国产化行业专用工业软件,面向装备、石化、冶金等重点行业需求,打造一批特行业优秀工业
软件示范。
发展新兴软件与服务。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车联网、北斗导航、智慧医疗等新兴软件的研发。加快构建自主软件生态,推动新兴软件与服务在交通、医疗、能源、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示范。积极争取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试点,加大行业信息数据深度挖掘和利用,提升數据治理能力。巩固软件外包业务优势地位,重点发展以研发服务、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鼓励软件外包企业向软件国际化高端服务迈进。
壮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挥辽宁省在系统集成领域的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在信创产业链发挥核心牵引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辽宁信创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软硬件企业、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建立适配服务体系,建设基于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平台和验证测试环境,开展软件、硬件、测试、验证、应用和服务的一体化适配。培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营造信创产业发展生态。
(二)推动产业创新能力跃升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关键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制定重点领域技术瓶颈清单,组织实施专项突破计划。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探索“政产学研用”新机制、新模式,培养“专精特新”软件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将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协同与运用。
培育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围绕新兴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培育,提高体系化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培育新兴特领域。
布局前沿技术研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和主导,面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前沿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超前规划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资保障力度,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夯实基础技术储备,争创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新高地。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整合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优质创新资源,建立和扩大一批
高水平的软件研发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创新创业共同体,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三)推动融合应用赋能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对制造业全流程的管理和改造,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软”产业为装备、石化、冶金等“硬”产业赋能,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