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经济体制计划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间苏联1991 苏联计划经济重大改变
篇一: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得失
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得失
摘要:苏联经济模式应当放在生产方式变革中去评价。两次科技革命给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变化,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变革中起着不同作用。苏联经济模式对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规模经济可以发挥集中、整合的优势,但是当规模经济生产中科技力量上升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科技创新和传播方面的缺陷日益明显。
关键字:苏联计划经济得失
计划经济的定义: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事先进行计划。“指令型经济”通常和计划经济用法相同,但是详加区分的话,指令型经济是指生产工具公有的经济体制。所以指令型经济必定是计划经济,但计划经济却不必然为指令型经济。
计划经济的起源是与对市场经济的批判开始。一般来说,最早出现计划经济构想的是李斯特对于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的批判,当时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行为的第一次理论阐述,之后的《政
气缸原理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更是系统的阐述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受其影响德国诞生了经济学的历史学派,大力宣扬政府控制经济行为,同时以这种思想主导德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德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也形成了马克思口中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靠政府干预执行计划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计划经济。
之后由于一战德国战败,政府失去了对国际经济关系有效的控制能力,历史学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后德国经济依旧保留很强的政府干预特,纳粹上台以后,重拾了历史学派的做法,恢复了德国经济。所以德国的混合经济实际上是脱胎于计划经济。
关于高度集权的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研究中,有两种基本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照抄照搬;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的反映。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的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模式。之后苏联长期维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并以经互会为媒介通过计划经济方式影响他国经济,使得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也最主要的计划经济模式。
一般认为,苏联全面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中实现的,其全面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苏联第
房产证网上查询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但是,任何选择必定具有相应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苏联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进程和最终确立的模式,与社会主义思想史上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有计划地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lnx的定义域
一、对于计划经济的认识:
“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设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必然结论。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不分历史条件地把这一思想确立为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试图把“有计划的社会生产”作为一个“最终规律”,作为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组织的“预定看法”。对于19世纪后期的大多数社会主义者来说,并没有在对“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的理解上形成分歧。人们只是在一般意义上认为,在社会主义生产中“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被社会生产的有计划的细致安排所代替”。但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统一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出现分化,人们对计划经济的认识也跟着出现了分化。
飞机失事赔偿标准500万二、正确认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历史原点的理论意义
冷凝器清洗从20世纪初社会主义者关于计划经济认识分化的理论背景下看,完全有理由把德国战时计划经济及其对列宁的影响看作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历史原点,正确认识这一“历史原点”对于理解社会主义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从德国的战时计划经济到后来的战时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再到斯大林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并不是历史发展中的偶然,而是一个具有内在历史逻辑的体制运动,因此,决不能仅从经典文本来解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如同计划经济的确立是一个完整的制度变迁过程一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也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历史和逻辑自恰性的完整制度变迁过程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非历史的文本性认识,会直接导致对市场经济改革的非历史主义理解。
(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这一思想尽管为苏联计划经济的制度设计提供了原初的思想背景,但无论在历史还是逻辑上它却都没有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直接原点,因此后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在衰落中走向改革,并不能证实这一思想的无效性。实质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它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生产的“计划性”并不是矛盾的。
(三)从德国战时计划经济对列宁的双重影响来看,不管是在意识形态还是具体的制度设计中,计划
经济中政治内涵的比重远远大于经济内涵,这一点在后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运行中也可以得到证实。可以说,它构成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内在的本质性特点。苏东国家在长期的经济改革中正是忽视了这一特点,导致改革成为一种内卷化的周期运动,即体制效率的下降推动着把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谋取经济效率的技术性工具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之
中。但市场经济本身却是一种社会政治关系,当市场经济在扩展的过程中对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冲击时,在集权性旧体制的反压下,市场化的改革也就停止了,“从而使得体制在其权力结构发生微小变化的情况下获得了稳定”。长期的周期性改革使改革的效益递减,改革的成本递增,改革的空间缩小,最终苏东国家丧失了领导市场化改革的政治能力。这表明,对计划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提高经济效率的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政治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能够走多远,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政治改革能够走多远。
移动积分兑换礼品商城
三、苏联经济模式在科技革命下的优势
(一)规模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应用前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建立的生产力条件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兴起的重工业生产。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以高投入为标志的规模经济,对资金和资源高度依赖。苏联经济模式的统收统支保证了对重工业行业的持续高投入。由于适应规模经济,苏联计划经济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规模效应,取得效益,体现在工业化建设中,比西方拥有更高的工业生产聚集程度。“19
73年,苏联1000人以上大厂占企业总数的11.2%,生产的工业产品占总产量的61.5%;美国、法国和日本1000人以上的大厂则相应地占企业总数的0.6%、0.1%、1.4%,生产的工业产品则相应的占产品总数的38%、42.1%和34.4%”。由此可见,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判断生产关系的关键。事实证明,计划经济也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