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为实践——以凉山州扶贫事业发展建设为例
12
作者简介:沙马阿比(1995— ),男,彝族,四川凉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观点赋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贫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的凉山民族地区,在经济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以农业与牧业为主,尤其是解放前,基本上无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许多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上。经过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加上国家一直以来对凉山民族地区的扶持下,使凉山逐渐改变生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转变,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广大农村的扶贫投入与扶贫力度,全国扶贫、脱贫工作成就举世瞩目。因此,凉山州的脱贫扶贫工作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来说依然是重中之重。纵观大凉山扶贫、脱贫历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单一救济式扶贫,所谓单一式救济就是指通过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来达到短期内大大提升扶贫效率
的扶贫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前,凉山彝族地区扶贫方式就是单一救济式。当时的凉山彝区政府扶贫工作基本上是在“边打边改边建”的特殊情况下开展,开始单一式救济后,凉山地区人民众的生活水平在提升,但是由于不能长期开展救济式扶贫,且救济式扶贫返贫率极高,不是长久之计,没有扶到根上。
体制性扶贫是凉山彝区扶贫方式的第二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到1985年期间,凉山地区开始过度到体质性扶贫阶段。凉山州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由原来的传统农耕技术逐步向先进的耕植技术发展,解决了凉山彝区的大部分温饱问题,同时也改变了原来传统落后的以物换物的经济模式,随着现代农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在凉山地区的农业增收明显极高,但高海拔的山区农作物依然现代农业技术也无法施展。
第三个阶段是1986年到1993年间开始的体制性扶贫,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党和政府开始进行开发式经济扶贫,第一次制订了国家级贫困县标准,凉山地区昭觉、布拖、美姑、金阳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从1986年起,上述四个贫困县率
先被凉山州政府进行开展对牧区的开发扶贫,开始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种田理念,引入比较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方法,比如“坡改梯”行动,来减少水土养分的流失,通过三保(即保水、保土、保肥)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政府也推出了专项贴息贷款计划,提供资金以保证贫困地区生产发展。
第四阶段是“精准扶贫”阶段。随着精准扶贫思想和工作的在近几年不断的推进,凉山地区的扶贫工作也开始由可持续发展式阶段进入到精准扶贫阶段,第一次提出从根本上杜绝贫困的根源,实现扶贫攻坚任务的质变,最终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的工作“重心”挖出穷根,精神上的扶贫更胜于款物上的扶贫。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真正出适合凉山这片土地发展的致富之路,调动贫困区人民的积极性,潜心脱贫,从无到有,将扶贫真正做实,力求在生产条件上进行较大的改善。调整优化凉山州的产业结构,进行工业改革,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当地特产业,加强贫困地区众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移风易俗,着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2020年实现所有凉山贫困人口和全国各种民族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二、在凉山州脱贫历史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
行为实践
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确认我国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党和国家以疏通为中心任务,派遣政府访问团探访少数民族地区,了解当地生活状况,积极帮助当地困难众,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人才,组织了一批批民族代表团对内地发达地区进行访问。在政治上实现各民族平等,文化上做到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交往、交融。在建国初期的民族工作,按照“慎重稳进”的指导方针,因地制宜的地开展民族地区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民族工作的黄金时期,成就辉煌,为以后民族工作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处于和平稳健的发展状态,56个民族共同团结发展。回首凉山州经历的四个扶贫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地区开始民主改革,我国对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一直没有断过,在持续的扶贫发展工作之下,凉山彝族自治州从最初的原始的贫困逐步步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外出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之后,近年来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扶贫力度大大增强,脱贫情况显著提高。现如今我国各贫困地区扶贫事业取得的伟大成果,离不开党中央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更加离不开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同胞的协同帮助。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凉山彝族自治州扶贫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稳定,谱写了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新篇章。关键词:凉山彝族自治州;扶贫事业的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为实践
——以凉山州扶贫事业发展建设为例
沙马阿比
牛的成语大全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13
入现代化。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扶贫中的国家政策性倾斜
新中国建立初期,刚刚得到民族解放的民族地区,在经济上处于原始状态的落后,生产方式还处于“刀耕火种”的状态,为了解放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进步,改善少数民族生活困难,党中央进行了大规模的扶贫救济,贷款、免费医疗等扶贫措施,为彝区做了物质上的支援,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和平发展。
解放后鉴于凉山地区特殊的民族历史坏境,党和人民政府因地制宜的采取了特殊的政策,为加快凉山彝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革和政治经济建设,以保障彝汉团结为基本,争取与彝族的上层见面。为了建立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国家出资建立“彝民团”,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增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了解,增强少数民族与党中央的联系,促进彝汉团结。在政治上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在经济上不断给予支持和帮助。经过党和政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众的努力,加上经济较发达东部地区的支援,民族地区通过以农业与牧业为主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缩短了彝汉族间的距离,成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
(二)市场经济体系确立后的全国市场对凉山州脱贫带
来的机遇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高速阶段,全国各地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作为民族贫困地区的凉山州,也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脱贫之路。在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开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对于交通闭塞、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的凉山州,市场经济体系时代的到来是走出“大凉山”脱离贫困落后的重要契机,当然,新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走出大山的封闭,步入发展的新时代,解决交通问题是首要条件凉山州开启了“畅通工程”,先后开通了成昆铁路和雅西高速等交通要道,成昆铁路途径凉山州的甘洛、喜德、西昌、德昌等13个站,雅西高速惯穿成都直达西昌,联通所有县城到西昌的水泥路,交通问题的改善为凉山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解决了交通问题之后,凉山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吸引外资来该地投资办厂,相互合作,共同开发,铁矿、煤矿、水利、风力、太阳能电力等工程先后得到开发和利用,而且企业的进驻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让凉山州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进入工厂的工作机会。为凉山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经济得以发展,凉山缺乏基础设施的问题也随之得到了解决,随着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凉山州先后在各个县、乡、镇建立公立医院,加强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同时建立乡镇小学,通过减免学杂费等政策鼓励当地彝族适龄儿童积极入学,加强人口素质提升。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使凉山进入了新时代,虽然于我国其他东部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遥远的距离,但是对于起步晚基础差的凉山州,在经济和政治
水平上得到了跨越性的提高,为凉山州彝族人民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后凉山州得到的关注和支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
凉山州自身的区位优势不足,造成凉山州同我国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2000年开始针对我国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开始了“西部大开发”政策,以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不发达地区进行一对一的对口支援为手段,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开发西部地区有利资源为西部地区增长动力为方法。该政策在原则上强调在资金投入、投资环境改善、扩大开放水平和人才吸引等方面支持西部地区,凉山州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东部发达和较发达省份的帮扶,所谓“先富带动后富”,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凉山州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以及大量对凉山州的资本投入加快了凉山州的脱贫速度,而且各大高校对凉山州进行教育帮扶,大量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凉山基层地区工作,为凉山地区培养大量新时代人才,为凉山州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随着对口支援政策的到来,可以说凉山州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并且得到了国家诸多政策倾斜,以及其他发达兄弟省份的帮助,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三、从凉山州的扶贫脱贫经历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纵观大凉山扶贫事业发展进程的几个阶段,以及现如今扶贫事业取得的伟大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更加离不开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力帮助。古语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汉族,汉族的发展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在当今的国际与国内大气候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变得愈发重要。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议题。凉山彝族自治州各民族积极参与投入推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使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利益与整体性的平衡性把握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凉山彝族自治州扶贫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本地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不屈奋斗之外,还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以及东部较发达省市的无私帮助,可以说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发展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巩固,需要民族之间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并且努力深化改革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关于如何构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问题,首先要铸造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一个有着共同历史叙事、集体记忆和命运关联的历史命运共同体。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认同,因为精神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魂,对民族团结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大力提倡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在。增强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扶贫开发,缩小各民族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差距是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只有从身到心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才是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只有双重统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个个口头上的标语,而是一个需要真正付出,真正奋斗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14
(上接第11页)
主义理论,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业余爱好者提供更浓烈的学习环境,极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众之间的推广度,提高人民认识和实践能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新的网络媒体的使用激励了更多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通信环境。马克思主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因此,传统媒体要吸收新媒体的长处,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参考文献:
[1]高乃云.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05):11-15.
[2]张志坚.试论网络传播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6):86-89.
[3]徐来富,吴家华.论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14-17.
[4]许都.网络传播视域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要在精神和物种各方面缩小差距,各民族团结互助,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进步,才能从物质和精神双头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牢固认同。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典型的贫困民族地区,也是的整个中国贫困民族地区的缩影,从凉山州的扶贫历史来看,民族地区解放开始国家致力于解决我国东中西部、民族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不同地区同一民族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扶贫开发夯实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物质基础。博采众长,吸收各单元民族的优秀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加强党和政府的城市民族工作以
及网络民族工作,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牢固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才能建设好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何炅马丽什么关系
[1]刘璐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20.
[2]黄承伟主编.脱贫攻坚省级样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56-59.
[3]孙凯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4]杨勤.凉山民族地区扶贫机制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13(10).
喜剧 电影(上接第9页)
化、独立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居民在面对社区信息沟通联络人员上访时,甚至会出现不配合、抗拒的态度。
基于此,在加强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重视社区所发挥的粘合剂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改进社区之间资源配置来解决社区公共卫生与信息沟通的管理体系不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卫生信息沟通平台,减少和避免公共卫生的信息不对称,为社区居民提供规范化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只有逐步粘合社区的碎片化,重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社区的作用,推动城市治理在实践中创新。
(三)主体性社区构建缺乏动力
基于社区主体的角度,有学者[3]指出社区治理是由社区主体基于认同感而进行的社区自治,所有的社区主体合作治理,才能实现善治与自我管理。我国正处于一个从威权式治理到参与式治理,居民民主意识的觉醒程度不同,在这个过程中社区居民不可避免的存在传统社区的被动式接受、“参与冷漠症”等问题。成都市社区在疫情防控中,居民大多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行政管理者所出台的临时政策措施,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自主性,同时政府在决策时也不习惯居民参与,提供给居民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机会较少。造成政府与居民之间隔阂较深,部分政策执行与管理目标脱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区的公共卫生防控和信息传导。
社区是一定范围内的利益共同体,因而要重视主体性社会的构建,倡导新型社区关系。第一,政府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实行行政流程再造,满足居民的社会需求,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第二,政府提供多元化的社区主体利益诉求途径,实现社区利益共享,培养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协助关系;第三,社区不是官僚化之地,应减少政府下放到社区的部分行政
权力,减少强制性管控,注重维护社区的协作关系,让社区回归其自身的韧性与柔性,发挥社区居民的参与式治理的作用。这是尤为关键的一步。
三、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进,疫情并没有消失而在不断持续,人们的日常生活遭受到一定的影响。要想从根本控
制疫情的发展情势,就需要抓住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社区治理”。目前成都市社区防疫管理工作未达到完善,因此,社区工作者不仅需意识到社区管理的重要性,还应当不断地改进社区的疫情管理方式,发挥疫情期间社区的重大作用,达到社区治理的最佳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反预警短信上线[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幼儿园毕业老师寄语[2]李强,葛天任.社区的碎片化——Y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J].学术界,2013(12):40-50+306.
[3]周庆智.论中国社区治理——从威权式治理到参与式治理的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6(06):38-47.
[4]陈伟东,吴恒同.论城市社区治理的专业化道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21-28.债务纠纷
[5]吴晓林.治权统合、服务下沉与选择性参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区治理的“复合结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9(07):54-61.
[6]李斌.迈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国社区治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40-146.
[7]陈剩勇,徐珣.参与式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可行性路径——基于杭州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经验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3(02):62-72.
其他作者简介:
朱星橦(2000— ),女,汉族,四川泸州人。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韩文静(1999— ),女,汉族,四川内江人。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