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分析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压力增大,面对着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大学生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追求及人生信仰才能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呢?我们应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及信仰,并很好的调查分析,才能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信仰。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其价值观及人生追求人生信仰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人生信仰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因此,调动社会、学校、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一、大学生社会角定位和责任意识培养探析
大学生是青年优秀分子的体,他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中大学生的角,同时又兼任公民角,多重的角认同和扮演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有不同的要求,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多重社会角定位,树立社会角是商品经济社会人的社会责任承担的思想。
梦见被狗咬是什么意思>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责任是外界条件对行为主体的客观要求,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约束和规定。责任意识,是个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已经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这一社会体的责任意识缺失问题日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就是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祖国和民族、对社会和环境、对家庭和邻里、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并转化为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保护环境、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
当代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他们或沉溺于网络游戏,或早熟早恋,或追求时尚,有的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意志脆弱,等等,甚至“近些年自杀现象更有向大学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蔓延的趋势”。这些都是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有如下特点。
1、自我责任意识水平参差不齐
自我意识作为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构成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器,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升华责任意识的内在动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由于受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差异,其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大学生,刚经历了高考成功的喜悦,入校时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是真正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而大学高年级学生,一直处于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但随后到来的人才市场职业选择常常使他们长期建立的“高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变得摇摇欲坠。一位毕业生说道:“长期以来,一直心存优越感,尽管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但在就业市场上的冷遇还是受不了。”高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不平衡,生理、心理与社会自我发展的不平衡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的参差不齐。
2、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新垣结衣 罗志祥
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认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和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今的大学生体中,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现象较为突出。虽然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到了应该是自立的、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时候,但校园相对单纯的学习生活又使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时间上向后延续。同时在社会价值追求日渐多元、多样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中间存在着在理想追求上,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认为理想太大、太空,只有眼前的物质实惠是现实的、具体的,因而不愿树立为国家和社会读书的远大理想;在价值取向上,重个人本位轻社会本位,相当一部分学生把目光定格在个人的目标实现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在思想观念上,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的不良现象,对于开始的课程和学习计划,以“对我有没有用处”作为选修和学习标准,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的实现,表现出了社会责任淡化的倾向。
二、大学生职业追求与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受到社会、高校和家庭的重视。而近年又刚刚爆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大
学毕业生求职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教育,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了解和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明显的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职业意识、自我认识、职业定位、职业准备、职业路径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意识淡薄,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高校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全面素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理想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理论和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过渡的时期,他们对职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偏好,却缺少理性思考与规划。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大学还没有很好地开展,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一多半,有设计的占少数,而其中有明确设计仅是少中又少。我们的
职业追求部分调查卷显示:有近58 %的大学生对于现在所学专业和将来就业的关系根本不明确,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近半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深刻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可见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
黄山好玩吗2、自我认识模糊
自我认识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自我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人生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客观、全面认识自己不是件容易的事,存在的问题有:首先,不能系统认识自我。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仅停留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缺点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态度、情绪、意志力和抗挫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认识。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能顺应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更多的时候必须去从事自己不是太感兴趣的工作,此时,一个人的职业价值取向、态度、情绪、意志力和抗挫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经验和能力的展示与未来职业目标很好地联系起来,未突出自己的职业能力优势。部分学生在
择业时,很强调兴趣和爱好,忽视专业和特长,未来的职业与现在学习的专业是脱离的,问卷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人的择业标准时个人的兴趣偏好。,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也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经验、专业知识、能力状况和社会需求,也就是说,要认真地分析它们对未来职业有何帮助,不仅要考虑“我喜欢干什么”,更要考虑“我能干什么”、“条件允许我干什么”。
3、职业准备不够
职业准备,不仅包括良好的专业知识、健康体魄、健全的心理、面试与求职技巧、简历制作,还应该具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技能等,这些都是职业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在就业机会来临时抓住机遇,否则一旦失去了机会,就会后悔莫及。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有许多是由于职业准备不够造成的,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就是缺乏在校期间针对职业岗位的实践经历。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大学生的求职简历千人一面,没有特,更不会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
4、职业路径设计想当然
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获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5、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
一撇划了三寸长打一字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业务员等是他们的主要形式;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不少大学生选择通过考证来增加“筹码”,整天忙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有的大学生花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总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遍地开花,注重量的积累却忽视了质的要求,不仅使大学生疲于奔命,而且盲目性和风险性都增大.
三、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
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1、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
利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大学生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
数字的含义2、主题是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树立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大学生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3、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