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摘要:职业生涯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良好的职业精神,是职业人必备的重要素质,是职业成功的保证。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着手,分析大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的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职业精神
职业,在人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理想、人生价值,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平台。要想获得个人职业的成功,只有专业技能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良好的职业精神,是立足社会的基础,是施展个人才能的基础,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
一、何为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连,是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职业道德、理想、态度、责任、技能作风的综合表现。它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人职业生活的能动表
现,与他所从事的职业紧密相连,具有自身职业特征,并反映其职业素质;它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上的精神要求。作为具有自身特殊性的职业精神,大体由八个因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这八个因素从八个特定方面反映出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的特定本质和基础,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敬业。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首要内涵,是从业者对职业的尊敬和热爱。它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并体现从业者的责任感、事业心。二是勤业。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职业精神必须落实到勤业上,不仅要端正职业态度、强化职业责任,还要努力提高职业能力。三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职业发展的动力也在于创新,我们要善于发现职业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勇于创新。四是立业。立业就是要成就某种事业,就是要心怀全局、立足本职,脚踏实地、胜任工作,勇于拼搏、敢为人先。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明日走上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是明天社会的栋梁,是未来发展的潜在人才资源,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在未来工作中面对责任与挑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社会效益。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持续发挥其创造精神,作出应有的贡献。
(黔西南中考分数查询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超越学生智力、体力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大学生完整个性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前提下,寻求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等全面提高的途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是现代
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但从实践的角度,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一个人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一个人如果缺乏职业精神,将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缺乏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也就谈不上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
一个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有一种精神作为支撑,而以敬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正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职业精神蕴涵着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主人翁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它能帮助我们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促进企业的成长,对企业的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职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社会形象的树立都息息相关。实践证明,职业精神决定着企业的软实力,影响着企业发展的质量,左右着企业发展的速度。
三、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缺失的现状
影踪派声望开启(私家车多长时间年检一)8023是什么意思啊心态失衡,就业取向功利化
1 眼高手低
高等教育正日益走向大众化,但一些大学生还一味视自己为“天子骄子”,眼高手低,无视社会对人才观念的变迁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就业方向和待遇期望过高。其实,天之骄子的心态本身并没有错,但天子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以此心态来面对自己的职业,不是拈轻怕重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多、牢骚多,这些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2 急功近利
目前,有的大学生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在选择工作时,对起薪要求甚高,有些又非大城市不去,往往错失良机;对待工作,急功近利,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还没有投入就想要回报。殊不知职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成功更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大学毕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时候最好是重新定位自己,从零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二)缺乏诚信意识
1 履历掺假
在某用人单位收到的几十份简历中,大多是学生会主席、班长,其中很多人来自同一学校、同一班级;面对这样一些掺水的简历,一些用人单位发出了“大学生诚信何在”的疑问。
2 频繁毁约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频繁毁约,这日益困扰着用人单位,虽然原因各异,但毁约使学生个人诚信度大打折扣,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对某些求职者的印象,也可能直接影响其所在学校下一届学生的就业。
(三)缺乏敬业精神
在职业精神内涵的四个层面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敬业精神,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他们普遍认为当前大学生缺乏敬业精神。职业精神所要求的敬业,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需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只有尊重、热爱自己的职业,爱岗敬业,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才能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始终如一地钻研业务,尽职尽责,进而跨越到尽善尽美,再从优秀跨越到卓越。
四、培养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策略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导方针。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并用它来为指导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塑造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通过宣讲会、辩论赛、海报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先进典型优秀事迹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在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职业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信意识,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达到敬业、乐业、勤业、专业、精业的境界。塑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并常抓不懈。
(二)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以他的实践和理论推动社会向新的阶段变革,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一个人如果逆历史潮流而动,企图阻碍历史潮流前进,那就是历史和社会的罪人,无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负价值。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职业价值观,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目标应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个人目标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只有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在职业价值观的树立过程中,应当与时俱进,既要承认个人价值,又要防止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指导思想,来确立自己的择业观、就业观,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理性分析,进行生涯规划
1 客观分析目前所处的形势
目前,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手游排行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
的统计测算,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蓝田玉鉴别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再加上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凸显。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大学生唯有客观分析目前所处的形势,端正心态,克服非认知技能的缺乏在就业中的障碍,从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提高就业能力;先就业,再择业,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中,实现职业理想和个人目标。
2 正确认识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对接人待物、处理问题以及对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都会有极大的好处。认识自我,要尽量客观、准确、全面,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也可借助心理测试,如16PF、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避免因为个人认识或个人动机出现较大误差。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发展潜能。
在客观形势分析、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
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解决职业生涯的困扰。规划的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等三个阶段。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目标合理客观地对职业作出选择,提高择业信心,培养职业精神,快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四)将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1 抓住“两课”主渠道,渗透到各个环节
高校要抓住“两课”主渠道,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帮助他们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了解职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地位和职责,树立“劳动者最美丽”的观念,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志愿、聪明才智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职业实践结合起来。
同时,结合法律基础等课程,组织学生学习宪法、劳动法,如在我国现行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了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通过模拟实训课程,与企业实际工作进行无缝对接,让学生切身感受工作氛围,既巩固课
本知识,又模拟企业实际进行操作,能更快更好地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归属感,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明确职业责任。
2 利用就业指导课,与“职业”接轨
大学生从学校学习生活向社会工作的转变,由于衔接期短、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导致学生有专业能力,但缺乏用武之地。高校可以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信息,进行择业指导、就业服务,尽快适应职场生活,缩短过渡期。通过有针对性的职前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培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请企业老总、优秀毕业生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了解本行业发展的情况、对员工的要求,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从而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