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障碍与犯罪_马加爵案件心理分析
《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                                                        理论研究
・23・
论人格障碍与犯罪
——马加爵案件心理分析
qq会员申请陈和华
马加爵故意杀人案件发生后,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的轰动和关注。这个案件所反映出来的犯罪手段的残忍、犯罪起因的琐碎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使人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不禁思索:正当青春年华的马加爵为什么会以如此残忍的手段去杀害同样正处青春年华的他的同学?是一时冲动?是变态犯罪?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关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如何去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宁和发展,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本文试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案件进行心理分析,就上述几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并期待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些问题,为防止类似犯罪案件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一、是一时冲动还是人格扭曲?
据报道,马加爵杀人是由于在与同学打牌作弊时被发现,遭到同学的嘲笑。马加爵在落网后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坦承,自己犯罪是一时冲动。那么,他的犯罪究竟是不是一时冲动呢?笔者认为,马加爵的犯罪决不是一时冲动下的激情犯罪,而是人格扭曲情况下的预谋犯罪。打牌作弊被发现,遭到同学的嘲笑,充其量只是他犯罪的一个诱因,他的犯罪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他的人格扭曲或人格障碍。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激情犯罪是一种在激情状态下非理智性的或少理智性的犯罪。而所谓激情,是指“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爆发式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激愤、暴怒、恐惧、狂喜、剧烈的悲痛、绝望等都是激情的例子。”①处在激情状态下的人,其认识活动的范围往往会缩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动的意义和后果。因此激情犯罪往往具有突发性、无预谋性、疯狂性的特点。从马加爵的整个犯罪过程来看,在三天时间里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杀害四个同学,甚至还想杀第五个同学,这决不是一时冲动的激情犯罪,而是一种仇恨累积型的预谋犯罪,这种犯罪往往在某种犯罪诱因的背后有一个不良情绪积累的过程,人格扭曲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因此这种犯罪往往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预谋过程,犯罪指向明确,犯罪意志顽固,犯罪手段狠毒。
大型网络游戏排行榜二、是一般的人格扭曲还是变态人格?
我们说马加爵的犯罪是人格扭曲型的犯罪,那么,能不能说马加爵是变态人格者,是变态杀手呢?不能!马加爵的人格扭曲只是一般的性格缺陷,而不是人格变态。
所谓变态人格,又称病态人格,是指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至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一种心理缺陷。变态人格一般在10岁左右便可出现某些迹象,男性可以更早发生②。通常变态人格者在
三棱核桃①  叶弈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页。
②  陈和华、邬庆祥:《刑事心理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犯罪研究
实践探索《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童年、少年时期就有了比较明显的越轨倾向,有品行问题如偷窃、斗殴、、逃学、性罪错的记录;常有酗酒和破坏公物、不遵守规章制度等不良习惯;到青春期人格缺陷表现明显化;成年后工作表现差,常旷工,对家庭不负责任,在外欠款不还,常犯规违法等。
三、变态人格者一般有四方面的心理特征:
(一)缺乏良心或良心不足。这里又分两方面,第一,他们不能将社会道德标准运用于实际行为中,不重视社会和文化环境所“允许做”和“禁止做”的事;第二,他们普遍缺乏罪恶感。罪恶感是任何高尚良
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正常人做了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事情时,就会有罪恶感,会因自己的不道德行为而感愧疚和不安,并谴责自己。除了这种情感体验外,罪恶感还能起警告作用或防止作用,使人避免违反道德准则。但罪恶感对于变态人格者来说是个未知体验,这使得他随时进行反社会行为而无任何愧疚和不安的感觉。
(二)情感不成熟。表现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求自己欲望的满足,不顾别人的死活。他在待人接物方面如同幼儿,不会推延欲望的满足,不会在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作出必要的让步,不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情,并且也不会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无生活计划和长远打算。他们基本上不会为将来着想或为将来计划,不能把其欲望推迟到将来去满足。对变态人格者来说,生活是一件飘忽不定的、由一系列冲动行为构成的东西。冲动行为使他们不能制定出某项事业的长远计划,不能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目的,不能获得社会、经济和情感状态的稳定。虽然他们有时也会为了将来而遵守一定的计划,但这种计划的实际执行总是半途而废。只要在他们面前出现诱惑,就会阻止他们去实现既定的长远目标。
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什么歌(四)缺乏爱和忠于爱的能力。他们不能建立和维持纯真的感情关系和人际关系,没有真正的友谊,尽管人们给予他们大量的关爱和照顾,容忍他们的许多古怪行为,但他们根本无动于衷;尽管别人为他们做出许多牺牲或让步,但他们却不能为别人做出任何牺牲或让步。他们缺乏移情作用和自居作用
的能力,不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不能为别人的感情和感受着想,对他人麻木不仁和冷淡无情都是他们的特性。
四、变态人格者在犯罪行为上也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特点,表现为:
(一)犯罪行为的发生一般带有偶然性,较少事先详细预谋,多受隐藏性的情感冲动或原始本能所驱使,犯罪动机较模糊。
(二)犯罪目的不明确,常常不是有目的地选择好侵犯目标,且侵犯目标大多数是其周围的人或物体。往往重犯罪过程而轻犯罪后果。
(三)犯罪行为的后果往往损人不利己,或害人又害己,甚至对自己的损害更大。
(四)犯罪时缺乏自我保护性,犯罪手法不甚隐蔽,作案手段、方法原始简单;被抓获后往往供认不讳,毫不掩饰,如竹筒倒豆子,但又不承认是犯罪行为。有些甚至不怕被捕,不惧刑罚。
(五)多次作案,虽经惩罚也难以改变,往往是一犯再犯。
对照马加爵的经历以及他在犯罪前后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加爵并不是一个变态人格者,他不完全符合变态人格者的这样一些特征,尤其是他的犯罪行为从发端、进行,一直到藏匿尸体、选
择逃跑路线,安排逃亡生活,都显示出动机清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根本不是一个变态人格者所为。但他的犯罪因由的琐碎和微不足道、犯罪手段的残忍、对于鲜活的生命的麻木和蔑视、在长达三天的犯罪过程中的沉着冷静、毫无所谓,又显示出他是一个人格扭曲、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人,正是他的扭曲的人格(而非变态人格)导致了他的为许多人所难以理解、看作为变态的犯罪。
五、人格扭曲为什么会导致犯罪?
那么,人格扭曲为什么会导致犯罪呢?人格扭曲与犯罪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24・
《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犯罪研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看,绝大多数的预谋犯罪都与犯罪人的人格缺陷有紧密关系。对于人格扭曲的人来说,当某种犯罪诱因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就容易实施犯罪行为。这是因为人格扭曲者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极具致罪性的心理特点:
(一)对社会和他人的极度敌视、阴暗的态度和看法。在这种人的眼里,社会是黑暗的、不公正的,普天之下没有好人,世人皆有负于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因此,他们往往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义务感和同情心,甚至还会产生报复社会的潜意识。在这种社会态度的作用下,他们不仅难以与周围环境沟通和协调,社会适应性差,而且还会因为心理愧疚的缺失而使违法犯
罪变得轻而易举。日本犯罪学家森武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欲杀人的情况下,需要把对方视为垃圾、敌人、魔鬼、畜生、忘恩负义之徒,不把他看作人,割断与对方的情绪联系。”①如果一个人抱着对社会、他人的极度负面的态度和看法,那么就等于从一开始就完成了森武夫所讲的这种心理转换过程,犯罪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几乎就不存在,一旦遇到某种犯罪诱因就容易犯罪。
(二)情绪的非社会性。这里所讲的社会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表现方式和对他人情绪的感受,是不是符合社会的文化、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人格扭曲者的情绪的非社会性表现为只有自己的情绪体验的满足,而不顾他人情绪体验的满足,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缺乏对他人情绪体验的共鸣和感情移入,情感冷漠,心态残忍。而这恰恰是导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缺乏自制力。所谓自制力是指能够抑制住妨碍达到目的的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的个性意志特征,又称自控力。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遇到诱惑的时候不能抑制内心的冲动以及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某些偏激极端的想法等,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人格扭曲者往往听任这些消极情绪、冲动、偏激极端想法在自己的内心蔓延,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某些看似平常、微不足道的突发事件的诱发下,做出非常极端的害人又害己的行为。
六、人格扭曲是如何形成的?
人格扭曲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以来不良心态累积的结果。
qq个人轨迹怎么看
就马加爵来说,扭曲的人格实际上在他上大学前就已经形成了。这里的不良心态通常主要是自卑,而这种自卑又与其生活境遇以及其对这种生活境遇的认识有关。自卑通常来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别人的生活状态之间的巨大落差。这里既有具体生活境遇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对这种客观因素的认识所带来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自卑使人变得敏感、脆弱,产生对自己的否定性态度和情绪,产生抑郁和自我封闭,甚至产生轻生念头。与此同时,还会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不良看法,因为他会认为导致他境遇不好的原因在于社会和他人。而且,由于自卑的人往往在与人相处时会有些怪异的言行,使别人轻视他,从而更促成他对社会和他人的不满,敏感多疑,心胸狭窄,造成恶性循环,使其言行更为怪异。以马加爵来说,他的贫穷以及不甘贫穷使他自卑,使他受到(或他感觉到)歧视,从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但他同时有想摆脱孤独,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矛盾和痛苦,使他在平时的生活中会有一些不为别人所理解的言行举止,更引起别人的轻视(马加爵的大学同学就认为他是性格孤僻、脾气暴戾的人,不太愿意与他来往),从而使他更自卑,更想把自己封闭起来,但他想摆脱孤独,想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反而更加强烈和迫切。在这种反复中,他渐渐地失去了对人的信任、对社会的预期。任何小小的芥蒂都会形成一种仇恨。这是他人格扭曲的一个重要来由。
当然,如果人在处于贫穷、遭遇挫折和歧视的时候,能通过内在的和外在的力量,特别是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外在力量,及时使因贫穷、挫折、歧视等所带来的自卑等不良心态得到有效的化解和疏导,也不至于造
①森武夫著,邵道生等译:《犯罪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桥的谜语・25・
实践探索《犯罪研究》2004年第3期成人格扭曲。许多人从小就处于贫困和磨难之中,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就此消沉和堕落,沦为罪犯,这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外在的力量以及自身的主观努力摆脱了困境,树立起正常的人生观,实现良好的社会化过程,从而真正融入到社会中有很大关系。我们特别强调,人格扭曲实际上是不良心态长期郁结在内心的结果。对于马加爵来说,这种自小就存在的自卑心态,不仅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反而由于其在中小学时代的内向和“乖孩子”、“好学生”形象而受到忽视,而且在他进了大学以后,在其面对比自己成绩更优异、生活更富裕、眼界更开阔的同学,面对城市乡村巨大的财富差异和文化的鸿沟,从而使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更巨大,自卑意识更强烈的情况下,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更谈不上得到疏导和矫正。因此,久而久之,其对人对事的看法、待人接物的方式就渐渐地偏离正常的路线,人格扭曲就变得不可避免。
七、怎样预防人格扭曲?怎样预防由人格扭曲导致犯罪?
应该说,如果我们整个社会(特别是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能从小就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哪怕是在他们已经表露出这方面问题的时候,加以及时的心理干预,类似马加爵的悲剧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怎样预防人格扭曲?怎样预防由人格扭曲导致犯罪呢?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进行预防:(一)
对全体青少年进行一般预防。
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应该在尊重和关爱的前提下,着重对青少年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并贯穿于他们成长的全过程。
1、树立合理目标的教育。压力、苦闷、自卑等往往与目标同现实的矛盾有关,目标过大过高,就容易与现实产生不一致,从而带来压力、苦闷、自卑。因此教育青少年树立切合自己实际的目标就很重要。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健康人格培养的做法。在鼓励青少年向上进取的同时,不要向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点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自己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而不是漫无边际、好高务远。
2、培养移情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要教育青少年凡事多从自己身上原因,多从别人角度考虑。所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他们既珍爱自己,也珍爱别人;既学会欣赏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也学会欣赏自己。
3、培养处理纠纷、应对苦难的能力。要培养青少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以正确的方法应对并调整好心态。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人际交往的技巧。要告诉青少年,在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重要的是要鼓起勇气,想方设法去战胜苦难,而不能被苦难所压倒,只有战胜苦难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才会积累人生的财富,使自己健康成长。
4、培养合理发泄郁闷和挫折感的能力。要教育青少年在遭遇挫折时善于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不满,学会正常、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不是动则就走极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走上一条害人又害己的道路。
(二)对某些青少年进行特殊的预防。
我们应该对那些内向、孤僻、忧郁、与社会联系面狭窄的青少年予以特别的关注,这类青少年往往会因自卑、脆弱而导致适应社会不良,产生消极心理倾向,从而导致违法犯罪。而且,因为他们的沉默寡言和平时表现不突出,往往会受到人们的忽视。因此,我们应该对这类青少年给予及时的心理关怀、沟通、疏导、教育,使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调适能力和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心,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尽可能开设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及时发现在人际交往、两性相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困难和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和辅导,防患于未然。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学院责任编辑:杨存福)
・2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