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在信息技术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一线教师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信息技术课,相同知识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可能不相同,原因何在?到底应该从哪些角度出发来确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目标,分析并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教学目标有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之分,宏观教学目标指课程标准规定的最终目标;微观目标指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通过学习产生能够看见的效果;隐性目标则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辞职申请书格式 经历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从“指导纲要”到“课程标准”、从“操作技能”到“信息素养”的过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就有了从理念到方法的全面转变。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也随之发生变化,下页表1中列出的是结合具体章节、具体内容的对比分析。
● 教学目标定位
1.理解课程,树立宏观目标
高中阶段的各门课程任务明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开设时间短、内容更新快、目标变化大,课程目标经历了从计算机教育到技术教育、从技术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从技能提高到信息素养培养的过程,课程多元、动态、开放的特征明显。面对如此多的变化过程以及课程的个性特征,信息技术教育更需要理解课程内涵、研究课程标准、分析课程要求、确立教学目标、适应课程发展。例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方案中有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必修模块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课程的高度,明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各自的教学要求,树立宏观的教学目标。必修模块侧重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选修模块侧重个性和特长发展,教学中要兼顾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目标。
2.理解教材,突出重点目标
课程内容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而各地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参差不齐,学生基础起点差异较大。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编写更强调了多样性,教科书的设计具有一定开放性,具体要求弹性大,内容的呈现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目前各地教师使用的教材,编写体系特鲜明,章节、内容耳目一新。
教师要适应教材的变化,改变教教材的习惯,根据本地实际和学生情况,依据课标,结合教材,分析、梳理教材中的教学重点。教师要始终围绕宏观目标,宏观上理解、把握教材,微观上制定并细化出可以分步实施的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是微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材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微观目标为宏观目标服务。
例如,“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单元中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人信息资源方面:文件管理方式,管理硬件,管理软件(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收藏夹、Blog、专用软件);②专业化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图书馆藏书管理、电子图书馆、分类网站、图书分类法、标准化思想;③数据库及其应用方面;④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
网上订票后如何取票 本单元的宏观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和素养,体验科学管理信息的意义,感受数据库技术管理大量数据的优势。围绕宏观目标制定的重点目标是了解不同信息资源管
独立访客理的方式及特点,掌握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而其他如图书分类法、标准化思想、Blog等内容可以作为教学参考。教学中确定了课堂教学重点目标,教学过程和内容就会化繁为简,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脚本发生错误怎么办 3.理解技术,显现价值取向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尝试与实践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停留在“技术应用、强化工具”或“淡化技术、突出人文”的现象较为突出。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术类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有技术的支持,技术的支持需要有工具的支撑,素养的提高需要有熟练的技能。因此,技术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条件。淡化技术、脱离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知识与技能是微观目标也是显性目标,技术的表现为显性,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特征也显性突出。因此,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或技术与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得比较准确,教学效果明显。但作为一门课程,如果单一的大众技术取向长期存在,则无法适应信
息技术发展和变化,课程的意义、课程的价值得不到根本体现。教学目标中的技术从层次上分是最底层,它解决的是“下一步”怎么做,教学目标要从“动手的技术”定位到掌握“如何做的技术”。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还能做什么”、“怎么做更好”,学会“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体验到“技术的方法、技术的思想、技术的价值”。显性目标服务于隐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宏观目标,呈现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信息资源管理”和“表格信息加工”教学单元中,有的教师从技术出发,设定的是低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案例一:掌握文件夹和文件的基本操作。案例二:了解博客的概念;学会自己申请免费博客空间;学会发表网络日志的方法,利用博客管理个人数字化资源。案例三:了解Excel 2000的操作界面;掌握Excel 2000工作表的基本操作。有的教师拔高了人文素养要求,在“表格信息加工”中设定的教学目标走到了另一极端。案例四:通过对研究任务的分析,以“为什么要创建节约型社会”以及“中学生应该如何创建节约型社会”等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明确信息需求,确定研究计划。
如何理解“表格信息加工”中的技术思想呢?课标的思想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
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 “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是技能,也是教学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是方法,它体现的是技术的思想、价值。
例如,电子表格加工工具Excel的应用,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初中阶段)接受了相关训练,另一部分学生虽然学校没有相应的教程,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电子表格加工工具Excel,通过实际应用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综合起来看,现阶段的教学对象仅具备了电子表格加工工具Excel的初步技能。教学目标定位在Excel的操作功能层面上(如案例三或机械训练Excel的计算、排序、筛选、分类、图表等),显然教学目标定位低,是“炒冷饭”,不能适应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