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反转现象及其合理化运用研究
——以中韩电视剧为例
胡绮真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影视剧是一种距离大众最近的、特殊的、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精神产品,反转作为一种塑造影视剧的艺术手段,其产生的效果和获得的评价稂莠不齐,需要引起制片方、导演和编剧的注意。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影视剧中的反转现象进行归纳并对其合理化运用展开研究,从而实现影视剧“叫座”与“叫好”的统一。
97年南航空难事件关键词:电视剧;反转;合理化运用
电视剧在创作完成之后,就进入审核、传播、消费、接受的阶段。从马克思对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来看,它的“生产”与“消费”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而作为“文学叙事文本的另一种延伸”①,电视剧的“消费”与文学消费一样,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②;同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观众对电视剧的接受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因此,电视剧的制作在撰写剧本、拍摄、剪辑等方面需要考虑社会因素与大众的接受心理。前几年影视剧中出现的一些反转现象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于是大
量的反转现象在近几年的影视剧中涌现。可各种各样的反转内容和反转方式并不是都获得了大众的好评,而是呈现出质量和评价参差不齐的情况,甚至“反转”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已经被随意使用。收集整理大量中韩电视剧中出现的反转现象并结合以15岁——25岁女性学生体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关于电视剧中反转现象的调查问卷反馈,可以从中发现如今影视剧中反转运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能挖掘合理化运用反转的可行策略。
一、影视剧中的反转及其产生的现象与问题
首先,在媒介传播层面,不少电视剧以反转作为网络宣传点。电子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人都离不开网络,尤其是青年体。网络已经成为最及时、最活跃、关注度最高的热点信息、新闻传播媒介。电视剧制片方也瞄准了这个方向。在调查问卷的多选题中可以看到,观众得知一部电视剧并且有兴趣去观看的途径往往是各式各样的网络平台:其中多达71%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微博热门搜索了解的,比朋友推荐的(69.6%)还要多一点;30.4%是通过豆瓣、知乎等应用了解,还有一部分补充自己是被抖音、快手、B站的网友视频剪辑吸引,以及的推荐而去观看的,可见网络宣传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而这些微博热门搜索、视频剪辑、知乎和豆瓣上关于影视剧的讨论,有很大一部分与其中存在的反转桥段有关联。如韩剧《夫妻的世界》,经过两集铺垫,在第二集结尾就因女主角最后发现丈夫的出轨对象是她之前怀疑的病人的女儿、并且朋友们知情只对她隐瞒的反转而在网络上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登上了微博热门搜索榜单,而最其后一次登上热搜榜单却是
因为网友们评价女主角后来的反转不恰当、电视剧“高开低走”。反转桥段成为了一部电视剧被讨论、争议的热点,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并通过网络的传播吸引着更多的观众去关注带有反转的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反转已经成为了一种制片方的宣传点——或许可以说是“卖点”。但是,纯粹为了宣传、为了热度,反转就失去了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的本来意义,沾染了极强的功利性——对于电视剧出品方来说,反转运用是否获得观众好评已经不重要了,反转作为宣传造成的高收视率才是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其次,电视剧中的反转“过犹不及”。有一部分电视剧的反转剧情让人应接不暇,信息量太大,过于复杂。在对影视剧中的反转现象的态度中,有2.7%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反转过多,信息量太大,难以接受”,10.7%表示“无感,反转剧情看多了反而习惯了”,甚至有网友在知乎上表示太多的反转在脑子里是“一堆浆糊”。太多的反转会使人对电视剧产生无感甚至厌恶的情绪。其实,其中有一部分电视剧虽然是有反转的,但是所谓的反转其实是早已定型了的类似固定模式的套路,即题材的反转“类型化”。比如偶像剧中的经典配置——双重三角关系,起初男一男二都喜欢女一,女一女二都喜欢男一,女二号往往耍尽心机、给主人公制造矛盾和误会,男二号选择放手、成全主人公的爱情,有时男二女二最后也相爱了。同时,还包含许多其它惯用的反转手段:车祸失忆、家庭阻挠……这种反转剧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观众的心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似乎来上这么几段正是一般电视剧的伎俩,其实质已经脱离了反转的新与奇,等于是没有什么反转,给人表浅化的感觉,这也就造成观众看多了反转
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如韩剧《爱的迫降》、国产剧《下一站幸福》《香蜜沉沉烬如霜》等。关于预期的突破,被调查者中没有人选择倾向“预期剧情一波三折,却毫无转折”,说明观众或多或少希望电视剧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惊喜,没有惊喜的电视剧自然也难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好评。
再次,电视剧反转的审美价值比较低。往往体现在艺术和思想两个方面。反转过于生硬可以说是其艺术上的一大败笔——前期无任何铺垫,突然地反转,让人摸不着头脑;演员的演技不过关,无法表现出反转的巨大反差,导致反转失。调查问卷中,单选题“对于近年来高频率出现的电视剧反转现象,您的态度”,近13.4%为“不喜欢,有的反转太生硬了,毫无铺垫,难以接受”,表明现如今电视剧中反转生硬的现象已经影响到了观众的观感。如国产剧《克拉恋人》,其大结局受到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99
了不少吐槽:女主角一直是爱男主角的,然而在最后一集她竟然发现自己爱的是男二号,并且男二号向女主角求婚成功,女主角对男二号的爱情在整部电视剧中几乎不到什么迹象。在问卷“您印象深刻的反转点/片段有哪些?”的问答题中,不少观众提到了《克拉恋人》的结局,大多数表示不喜欢这样的结局,认为逻辑不清楚;少部分观众表示喜欢,理由基本是因为男二号的演技过关,撑起了反转的剧情。可见,观众对电视剧艺术性是有要求的。在思想内容方面,调查问卷中对于近年来高频率出现
的电视剧反转现象观众的态度,有13.4%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喜欢,有的反转太夸张了,跳脱生活实际,难以接受”,只有不到2.7%觉得“喜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认知”,因此,有不少观众对电视剧的思想性产生了怀疑:不仅在于通过反转获得的知识、感受、精神不够丰富,而且反转运用的目的、预期效果十分模糊,完全是为了反转而反转,甚至有的反转被认为是“侮辱观众智商”。
最后,电视剧反转造成的争议大。电视剧反转引起网友的唇舌战,主要集中在人物和结局上。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要人物还有一些重要的次要人物,他们的某一形象或身份前期没有展现或者不是那么突出,随着剧情发展突然显现或成为了主导地位,人物最大的反转又表现在大结局这个高潮,引发大众对人物性格的大争论。热播剧《都挺好》中,苏大强窝囊了前半生,苏母死后,他就一直在给儿女添麻烦,又是买房、又是理财、又是要和保姆结婚,总之发生的一切都让观众及其地讨厌这个角。到了最后,他得阿尔兹海默症,忘记了一切,却唯独记得给明玉买中考练习册。这个中考练习册是有渊源的,当时苏母不给钱买,苏大强就偷偷攒钱打算给明玉买。有观众认为这是在给苏大强强行“洗白”,因为前期他的“坏”已经深入人心了;还有观众认为苏大强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却在得病之后给了明玉最想要的东西,原始家庭的温暖、爱和肯定,因此也从心底里原谅了苏大强这个人物。双方各执一词,对于苏大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韩剧也是如此,“小迷糊”这个角引发了中韩两国网友的热议。有的观众认为,他虽然因为被捕入狱,但是他不犯毒瘾时非常聪明,帮了狱友不少的忙,他宁可身体虚弱浑身发抖也不像其他瘾君子一样通过大量服用感冒药来缓解毒瘾,他对自己感情
的隐忍,以及对自己家庭的心灰意冷……他值得在出狱后回归正常的生活!而“小迷糊”在出狱后,连家人都没来得及见到就复品的结局,刺痛了这部分观众的心,又有不少网友就此对编剧反转的目的进行争论。
作为电视剧叙事建构的一环,影视剧中的反转产生的这些现象和问题,值得制作方、导演、编剧思考。同时,结合市场调研和影视剧传播、观众的接受心理等要素,可以进一步探究影视剧对反转现象的合理化的运用策略。
新驾校考试规则二、影视剧中反转合理化运用的建议
首先,编剧可以从故事原型挖掘新鲜内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认为个体的无意识是依赖于集体无意识的,而集体无意识正是构成原型的基础。原型不仅与人类的本能相联系,作为一种根植于历史的心理图式,使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带有一种倾向性。这或许揭示了电视剧“类型化”的原因——因为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倾向,使得人们对某些角形象及其功能所造成的反转有明显的偏好,编剧把这些偏好呈现在了电视剧中,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人类历时进程中的共同性,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前的母题、原型渐渐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观众越来越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因此,编剧需要为电视剧注入新鲜血液。但又如“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所说:“类型是有常规的,不能忽视这种常规。我们不能认为
自己写的东西非常独特,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其实不可能,我们都是一些类型作家,我们会选择一些类型,或者类型组合,没有人能创造出一个在几千年、几百个作家之后的类型。”③编剧难以打破类型,但可以在类型或类型的组合中让观众看到“反转”。这一点,韩剧是比较领先的。通常电视剧喜欢把视角放在医生警察记者身上,这些身份形象容易产生故事且与大众的生活更为接近。而《机智的监狱生活》把视角聚焦在监狱,关注社会特殊的小人物:犯人、监狱的管理人员、犯人的家人……犯人们在外人眼里充满暴力和各种问题,但是整部剧充满温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家庭剧的一种“反转”;《偶然发现的一天》是一部爱情偶像剧,展现漫画人物在漫画“舞台”里和“舞台”外的故事。漫画人物作为漫画中毫不起眼的众演员,一面受到画家的控制,一面产生了自己的思想试图改变自己在漫画里的命运,与现实世界既有距离又有相似之处,这种少有的“漫画剧”对原有爱情偶像剧既有继承又有“反转”。
其次,反转应与观众“期待视野”保持适当距离。“观众在接受作品以前就存在的、由多种主观因素组成的心理定势或先在结构。它包括了接受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欣赏水平、艺术情操、气质个性等。这些因素与社会历史,文化结构在每个观众心中必然的积淀相融合,就形成了接受者心中的‘期待视野’。”④显然,“期待视野”使得观众在观看、欣赏电视剧前以及过程中,对一部电视剧及其情节走向会有一定的估计,在意识或无意识中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视角、社会文化等等做出预判,如果一部电视剧的人物、剧情走向与观众的预期完全一致,那么这部电视剧在符合期待视野的同时少了一
点惊喜,给人平淡无味之感;然而,一部电视剧如果完全偏离“期待视野”,反转天马行空,又会让人觉得“满屏荒唐”。因此,电视剧剧本需要运用反转打破预期视野,但要恰当合适的运用。这就需要编剧对反转的情节节奏有所把握。情节密度和情节落差是影响情节节奏的主要因素,“情节密度与单位时间里事件的多少与情境的转折有关”⑤“情节落差即单位时间里,事件与事件之间形成的高低起伏的幅度。事件之间的落差主要源于事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的强度大小”⑥。在调查问卷中,关于反转的频率,47.6%希望是“一波三折”,52.4%更倾向于更多一些的反转,没有人选择毫无反转;关于有反转的电视剧大热的原因,5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情节设置扣人心弦”,近14.3%选择“剧情迅速不拖沓”;而对于高频率出现的电视剧反转现象的态度,最多的是“喜欢,情节跌宕起伏,看
www.sjgzzs 100
起来更新鲜、刺激”,占31.3%。因此,电视剧应该有反转,并且密度可以稍微大一些,节奏紧凑;同时反转落差也可以大一些,冲击观众的“期待视野”,带来震惊、刺激等各式各样的感受。但是,这种“期待视野”的偏离也不是不受限制的,也有小部分不喜欢反转的调查者表示“反转过多,信息量太大,难以接受”,因此反转密度和落差也需要控制——反转应当与观众“期待视野”保持适当距离。
再次,反转要注重艺术性。从前文提到的调查问卷反馈可以看出,观众不喜欢部分电视剧生硬的反转;同时,演员的演技能为反转的运用锦上添花。这在单选题“认为一部优秀的带有反转的电视剧应该
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中更为明显,26. 8%的被调查者选择“衔接自然,巧妙得当”,34.8%选择“选角适当,演技过硬”。可见,反转的艺术性有待从这两方面提高。演员需要培养演技,导演也需要有敏锐的眼光来挑选能演出反转感觉的演员。如何做到反转衔接自然、巧妙得当呢?这就与细节铺垫有关。针对人物反转方式,58.3%的被调查者偏向于“增加的关键信息使人物另一被隐瞒的身份或未显现的形象公开,从而造成反转”,即通过一些信息的补充从而展现人物多方面的性格和身份,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细节信息的补充是人物反转比较自然的一种方式。一些带有反转的细节、关键信息又该如何自然衔接呢?这又与电视剧的叙述话语有关。一方面,对时序的巧妙处理可以形成观众接受的“反转”,比较典型的是“插叙”的运用。比如《机智的监狱生活》中金闵哲担心出外务工的冉阿让,回忆了入狱前和小弟的事,让我们明白他对冉阿让那么照顾的原因,同时补充了人物的背景,展现了人物还没来得及展现的、与其外表形象完全相反的柔软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对金闵哲的看法和情感发生微妙转变。另一方面,叙述视角的切换同样也能达到自然的反转效果。电视剧中,叙述视角的切换往往是通过镜头的剪切拼贴等“无声”的场景转换和人物的台词,包括独白、对白等展现给观众的。比如《机智的监狱生活》赵主任形象的塑造,就是从外聚焦转至内聚焦的:犯人又发病了,赵主任先是跟往常一样只给他七个数的时间演戏,可是这次犯人却没有站起来。感觉不对劲的赵主任背上犯人就往医院跑去,大家都对赵主任改观。镜头一转,晚上男二号碰到了从医院回来的疲惫的赵主任,因为对他的印象改变男二号给赵主任买了咖啡。可是赵主任却告诉男二号,发病的犯人一定不能死在自己值班的时候,不然自己就要去写一堆报告。赵主任那一点刚被挖掘的人性也泯灭了,在观众的心里完全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坏人。
厨具品牌>冠军亚军打一成语此外,反转也需要重视思想性。上文提到了不少反转缺少思想性,事实上,反转的思想与其传达的意识形态有关,往往被其新奇感、审美性而掩盖,但越来越多的观众不只追求一时的新鲜,更关注反转表达的潜在意味。上文提到韩剧《夫妻的世界》因为反转至少上过两次微博热门搜索,第一次是因为各种铺垫下揭晓的女主角丈夫出轨对象以及共同的朋友的包庇令观众大吃一惊,之后的剧情里女主离婚,决定展开复仇。然而在第12集,女主角在明知前夫与那个出轨对象已经结婚的前提下,居然禁不住前夫的引诱,做了前夫现在婚姻的破坏者,再度引发网友热议——但这回是批评更多:复仇剧变成了复合
剧,女主角前期塑造的复仇形象全毁了,编剧这样反转不合适
等等。显然,女主角形象的转变不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
远离了观众的实际生活。编剧反转的目的很模糊,其暧昧的态
度不得不让人怀疑吸引眼球的成分更大。如今的电视剧越来越
倾向于关注收视率、广告投资等利益,反转也就成了辅助获得
利益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艺术手段,导致其思想性大打折扣。消
费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满足了人们消遣娱乐的需要,具有大
众性;同时,它又具有低俗性和消费性,在不知不觉中消解了
人们的自我意识,使人们分不出自身的追求与电视剧制造的幻
象。所以,电视剧要能与观众“对话”。德国的阐释学理论家
伽达默尔指出“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
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⑦和文学一样,电视剧中这种对话也是无限的,因而其意义也
是多重的。电视剧应做到与观众不断对话、交流,而不是带给
人无法信任的顾虑。上文提到的“小迷糊”的反转,编剧的目
的是为了表达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警示,刚开始观众为这
个角辩护,可最后都领悟到了编剧的用意,只觉得惋惜,这excel表格如何冻结窗口
正是电视剧与观众交流的力量。
最后,至于电视剧大结局引发的争论,不妨留给观众想象
的空间,采取另一种“反转”——开放式结局。开放式结局,
似乎是一些人物最好的“归宿”。罗曼•英伽登“把再现客体没
有被文本特别确定的方面或成分称为‘不定点’,并认为阅读
的过程就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填补不定点’的过程”⑧;
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步一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
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
填充这些‘空白’。”⑨其实,文本都会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一
般来说,电视剧的结局掌握在编剧手中,可编剧不能同时满足
所有观众的“期待视野”、编写不出令所有个体都满意的结局;
而开放式结局留下的“不定点”“召唤结构”,给了观众发挥其
“期待视野”的机会,结局的主动权来到了观众手中,观众与
世界豪车排名电视剧有了可被察觉到的互动——不是电视剧单向的灌输、观
众被动的接受,而是观众在接收电视剧传达的信息后主动分析
其潜在的涵义、并参与到电视剧完成中。
三、结论
电视剧中的反转数不胜数,以上反转运用的现象和问题或
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仍需要长期归纳总结。但是不论如何,
反转的本质是一种艺术手段,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单纯“为了反转而反转”只是“注水剧”的借口罢了。
在影视剧中合理化运用反转,不仅需要出品方、导演、编剧保
持为观众带来高质量影视剧的初心,还需要在实践和观众反馈
中不断深化。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创作出叫座又叫好的影视剧。
注释:
①宋永琴.《电视剧视像叙事美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
版,第99页。
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版,第323页。
(下转第104页)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101
舞台上的表演真实在解释生活。”剧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形象,他们惟妙惟肖的的表演为紧张的剧情增不少。
1.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电影结尾处,舞女获得新生后说了一句话“鸟咋飞那么高呢?为了口吃的连命都不要了。”这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那个不是为了金钱、名利而生活呢?包括那只鹰隼,如果不是为了贪一口吃的怎么会被捉住?当然,偷猎这种行为是违法的,无论他用什么手段都改变不了这个行为的实质。
电影中的两位关键人物黑老大和律师,他们都是典型追名逐利、视财如命的人。黑老大,这个人一出现就带着一股子狠劲,为了这只鹰隼背后的金钱价值杀人袭警这种罪大恶极的事在他看来不值一提,可鲜活的生命还不如一只鹰隼吗?可能在他看来确实不能吧,为了钱他可以撞翻警车救下同伴、为了钱他可以无情的杀害知道他秘密的一切无辜的人、同样为了钱他也可以假意屈服暂时放过舞女。而律师呢,他是一个好人吗?官司打赢了,黑老大对他说你是个好人,是个好律师!但光头也说你是个坏人啊!尤其是光头对律师的提出的五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拷问着律师的灵魂。“一个人车坏了,在路边等人帮,他错了吗?”“没错,你撞他干啥?”“啥意思嘛?人撞上了,为啥不救?”“他死了吗?”“没死你往人身上浇汽油干啥呢?”律师无言以对,他无法回答,只是想到这里就做了,哪有那么多理由呢?面对着飞来横祸,律师措手不及,在他濒临绝望的时候哪怕有那么一点的光明他都会拼命抓住。因为这就是人性啊!是不是好人只是相对而言,有句话说的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正如黑老大与律师的关系,你的行为对我有利,那么你是好人,我们就是朋友,反之,如果你损害了我的利益,你就是坏人,我们就是敌人,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结局中黑老大一定要对他们赶尽杀绝,因为钱没了,鹰隼也没了,他在意的一切都没了。这脆弱关系的建立都是利益的驱使罢了。
舞女从出逃开始手中始终抱着一个玩偶,那里面是她一笔笔攒下的钱。律师手里始终提着一个黑箱子,那里面是他的代理合同和即将出版的新书。一个代表金钱,一个代表名利,就算仓皇逃跑他们也不曾放弃手中的物品,显得可笑有可悲,但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就在对方处于生死边缘的时刻,他们都放弃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舞女为了救下律师将玩偶中的钱悉数交给了黑老大,律师为了救舞女选择与黑老大同归于尽。虽然,如今在我们眼前呈现的不是最初版本的电影,很多网络评论对于最后的“彩蛋式”结尾表示不满,感觉多此一举,也许最初版的《无人区》在剧情设置上更加符合事情发展需要,更加符合剧中营造的残酷社会现状,但我们也该庆幸删减过后的《无人区》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之初,性本善”,让我们看到了的希望,而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
影片从一开始的旁白话外音就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在无人区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没有人性只有兽性,这里出现的每一个人在本质上都不能称为人,但没人能否认他们表现出的贪婪、欲望,多多少少都能在自己的身上寻到痕迹。不同于《可可西里》中哪怕付出生命代价都要守护正义,不止一次出现的两只猴子的故事,《无人区》中没有法律没有道德,所有的人都如同动物一般只有纯粹的生与死、喜与恶。
两只猴子的故事,在开头结尾各出现一次,肉食者与素食者,追猎者与猎物,猴子与猛兽,他们的宿
命关系似乎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两只猴子只有一只活了下来,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生死关头以“利他主义”完成了对自己灵魂以及对同伴的救赎,对比于这边的境况,两只鹰隼自由的翱翔于天空,更显这是一个苍凉的故事。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不是无私而是自私,动物很单纯,谁对我好,我便毫无顾忌的保护他,谁欺辱我,我会以彼之道还之彼身。这就是简单粗暴的黑暗游戏,而人呢?需要规则的约束,秩序的建立才能维持基本的信任,所以当真相被颠倒,秩序就崩塌了,没有了信任,人就不能再称为人。因此在一开始,自诩与众不同的潘肖就错了,他亲手将自己置于了非人的境地。
参考文献:
[1]陈智慧,陈婷慧.电影《无人区》对"人性"的荒诞演绎艺术[J].电影文学,2014,No.613(016):84-85.
[2]陈佳星.物欲时代《无人区》人物叙事分析[J].电影评介, 2014,000(006):23-25.
(上接第101页)
③麦基口述;黎宛冰主编:《遇见罗伯特•麦基:2011-2012:“好莱坞编剧教父”谈电影与剧本创作》,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
④王军:接受美学与电视剧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电视》1995年第6期,第59页。
⑤梁英:《大众叙事与文化家园——韩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⑥梁英:《大众叙事与文化家园——韩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⑦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357页。
⑧同上。
⑨同上。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2]梁英.《大众叙事与文化家园——韩国电视剧叙事文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3]葛彦希.接受美学视角下编剧与观众交互生成模式研究——以中韩电视剧为例,《科技传播》2020年第4期.
www.sjgzzs 10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