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糖无虐”甜宠剧的观察与思考
对“⾼糖⽆虐”甜宠剧的观察与思考
摆摊卖什么好
⽹剧《锦⾐之下》剧照
时间 同步如果借助西⽅情景喜剧的经典理论“杯中风暴”来看,甜宠剧的戏剧冲突属于⼀种低强度的剧作类型,其主要冲突体现为⼈物成长中的困境与⽭盾。
“甜宠”⼀词在⽹络⽂化中早已有之,但若在百度上以“甜宠剧”为词条进⾏搜索,“甜宠剧”的表述最早出现在2016年对电视剧《微微⼀笑很倾城》的讨论中。在此之前,更为流⾏的表述是“偶像剧”。
从类型来看,传统偶像剧⼀般属于都市题材。⽽甜宠剧则更多进⾏了类型融合,不再局限于都市题材,是古装⾔情、青春校园等多题材的交叉。甜宠剧与传统偶像剧之间最⼤的差异便是突出了“甜宠”⼆字。“甜”是指故事情节轻松甜摄影学校排行榜
蜜,“宠”是指男主⾓对⼥主⾓的态度。相较于传统偶像剧,甜宠剧强调所谓的“⾼甜⽆虐”特征。“⾼甜⽆虐”并不是说此类剧情中没有戏剧冲突,⽽是说甜宠剧形成了⼀种更舒适平滑的情感冲突设定。如果借助西⽅情景喜剧的经典理论“杯中风暴”来看,甜宠剧的戏剧冲突属于⼀种低强度的剧作类型,其主要冲突体现为⼈物成长中的困境与⽭盾。因此,可以说甜宠剧是不局限于都市题材,剧情轻松甜蜜、冲突较弱、男主⾓对⼥主⾓极为宠爱的偶像剧⼦类型。
本⽂以2016年为起始点,统计了2016年⾄2020年2⽉29⽇⼤陆播出的220部甜宠剧(⽹剧)和15部甜宠剧(电视剧,包括卫视与⽹络同步⾸播的甜宠剧)。这些剧集都以“甜宠”作为其卖点,并且符合上述所界定的甜宠剧的主要特征。近⼏年,甜宠剧之所以会迅速兴起,⼤致有以下⼏⽅⾯原因。
增加“拟象社会”中的“消费”愉悦
根据⽹络影视数据分析平台“⾻朵数据”的相关调查显⽰,以2020年上半年播放量最⾼的甜宠剧(电视剧)《下⼀站是幸福》和播放量最⾼的甜宠剧(⽹剧)《锦⾐之下》为例(数据截⾄2020年7⽉1⽇),从受众分析来看,《下⼀站是幸福》的观众男⼥⽐例分别为29.67%和70.33%,《锦⾐之下》的观众男⼥⽐例分别为21.41%和78.59%。这两部剧的受众年龄都集中在19⾄34岁。因此,⽆论是⽹剧还是电视剧形式,甜宠剧的受众体主要都是年轻⼥性。
中国⽬前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且近年来西⽅⼥权⽂化不断影响着中国⼥性的意识,⼥性开始更加关注⾃⼰在社会中所扮演的⾓⾊,因此带来的问题便是⼥性⾝份与情感焦虑⽭盾的突出及⽹络⾃恋主义的发展。甜宠剧通过叙事元素的组合,为观众搭建了⼀个如梦似幻的“拟象社会”,⼥性观众可以借此逃离现实,进⼊到虚拟世界中。例如,《下⼀站是幸福》便是基于⼥性对⾃⾝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产⽣的⼀剂⼥性可以⾃我美化的“安慰剂”。除了⾝份与情感的焦虑,部分⼥性也渴望通过在甜宠剧中“消费”男明星来弥补社会中⾃我实现的缺失。不少⼥性观众在观看甜宠剧时,往往会将⾃⾝代⼊剧中⾓⾊,通过增加“消费”的愉悦,获得情感⽀持与精神⼒量。
IP争夺与多元开发导致原创⽐例增多
根据笔者的研究统计,发现2016年改编甜宠剧(⽹剧)占64%,远⼤于同类原创占⽐的36%;2017年则有接近85%的甜宠剧(⽹剧)来源于IP改编。2018年,原创甜宠剧(⽹剧)的⽐例开始增加,在2019年原创甜宠剧(⽹剧)的⽐例第⼀次超过了同类改编⽹剧。
同时我们也发现,甜宠剧的IP开发来源不再局限于⼩说。漫画、动漫、⽹游,甚⾄游戏等,也纷纷作为IP被资⽅选择进⾏甜宠剧的改编与开发。例如,由散⽂集改编成的《我只喜欢你》、⼦改编成的《⼈不彪悍枉少年》等。IP的多元化开发背后,实则是IP的争夺与传统IP资源的枯竭所导致。因此,除了IP多元化的发展,甜宠剧的原创⼒也在持续提⾼,如《下⼀站是幸福》就是⼀部原创剧。从⽬前来看,原创甜宠剧及多元开发的IP甜宠剧在未来⼀段时间内仍会不断输出,甜宠剧市场未来⼀段时间内仍有红利。
向量叉乘电视剧《下⼀站是幸福》剧照
不可忽视的“情感劳动”与“粉丝经济”
有国外学者认为,“情感经济”就是将⼈的⾝体及其个体能⼒作为资本投资以实现利润的经济。这⼀概念常常⽤来分析粉丝的⽣产⾏为,即如何将粉丝的消费欲望、忠诚度转化为⽤以商业交换的量化指标。
⽽在甜宠剧领域中,由“情感劳动”产⽣出带有强烈粉丝属性的“情感经济”:演员与其受众体,分别从事着两种彼此相关的“情感劳动”。⼀⽅⾯,男演员并不是真正喜欢剧中的⼥主⾓,⽽是在进⾏“情感劳动”,将观众带⼊到某种想象的、亲密的、虚拟的关系之中;另⼀
员并不是真正喜欢剧中的⼥主⾓,⽽是在进⾏“情感劳动”,将观众带⼊到某种想象的、亲密的、虚拟的关系之中;另⼀⽅⾯,粉丝会利⽤社交媒体宣传甜宠剧,并且积极利⽤素材对甜宠剧进⾏⼆次创作,甚⾄⾃发形成⼀个粉丝体。
其“劳动成果”不仅包括实物创作,也包括⽆实体的“流⾏语”产品。这种“情感劳动”的价值,会巩固强化粉丝与甜宠剧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甜宠剧的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达⼈与粉丝受众的界限常常很模糊,且社交媒体达⼈往往⽐普通粉丝更具有经济价值。⼀般来说,发布与甜宠剧主题相关内容的⾃媒体等,作为“社交媒体达⼈”对甜宠剧进⾏⼆次剪辑,起初往往不是基于潜在利润,⽽是出于对甜宠剧的真正喜爱。因为喜爱,他们会⾃发性地收集关于甜宠剧的信息,因此会⽐普通受众掌握更多的信息。这些⾃媒体对素材进⾏加⼯制作再传播出去后,⽇积⽉累,就成为该领域的话题主导者,从⽽影响到更多观众。这个体还创造出具有新媒体传播属性的商品——甜宠剧衍⽣短视频,当拥有了⼀定的知名度和粉丝数量后,粉丝们的聚集、搜集的信息等,最后都可转化为资本并实现盈利。因此,在甜宠剧的粉丝⽂化中,“情感劳动”成为不容忽视的⼀个阐释维度。
诚然,甜宠剧的成功有多种原因,但如果对其更进⼀步透视,仍可发现其中存在的⼀些问题。
⾸先,建构独⽴⼥性⾓⾊的悖论。有学者认为,甜宠剧的成功得益于⼥权主义思潮的涌动,⼥性拥有了话语权,出现越来越多展现⼥性视点的电视剧。在许多甜宠剧中,⼥性⾓⾊也的确似乎拥有了“⾃主独⽴的精神”,但实质上却没有触及到两性⽭盾的内核。
主打甜宠弟恋为卖点的《下⼀站是幸福》,虽然引发了婚恋观、价值观的讨论以及对⼤龄⼥性⽣活状态的探讨,但是⼥主⾓的设定及剧情的发展仍然出现了脱离现实的情况,这部剧看似直击“弟恋、独⽴、⼥权、⼤龄⼥青年”等社会问题,但并没有表现出⼤多数⼤龄⼥性的焦虑与挣扎。在憧憬爱情、经济独⽴的新时代职场⼥精英的外表下,⼥主⾓仍然是“依附者”。
生活中的哲学整体来看,⽬前尚未有甜宠剧塑造出真正的独⽴⼥性形象,部分甜宠剧中“霸道总裁”的⼈设宣扬的是男性对⼥性的保护与拯救,有些剧中“奢侈消费”的观念则宣扬了⾦钱⾄上、物化⼥性等思想。⽽从⼥性主义者的⾓度看,甜宠剧本⾝的存在就是⼀种不平等。
差一点骗了自己骗了你其次,甜宠剧社会功能的悖论。以结构功能理论来分析社会的学者帕森斯等⼈,认为社会是⼀个各部分相互协调、整合的有机体。从这个⾓度看,甜宠剧的发展也是适应社会的需求,有调节社会某些问题的功能。但是⽬前看来,甜宠剧产⽣的某些隐性效应也是⽆法忽视的。
甜宠剧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们的穿搭潮流、流⾏⽤语、社交话题上,它还在潜移默化地形塑着观众的消费理念、思考⽅式、价值取向。从受众层⾯来说,粉丝们会以甜宠剧作为符号进⾏社会互动,从⽽产⽣联结,甚⾄形成体。粉丝体的“情感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个确定⾝份、获得认同、共享意义的过程。“情感劳动”产⽣的仪式感加持,加之互联⽹本⾝的集聚特性,以及甜宠剧的情感渲染、对于偶像的消费,导致粉丝体极易产⽣体极化,甚⾄引发⽹络际冲突。长久以往,粉丝体执着于内关系与个⼈表现,让个⼈情感、体仪式⽆休⽌地占⽤⽹络公共资源,很可能会导致公共空间⾥思辨性的讨论减少。
据统计发现,⽬前市⾯上不少甜宠剧的艺术⽔平并不⾼,⽽更像是⼀种服务产品。这类甜宠剧的⼈物形象扁平,剧情也彻底从现实中抽离,甚⾄构建出⼀个供观众沉浸的虚幻故事空间。由此看来,如何做好市场与艺术的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都是值得进⼀步思考的问题。
(作者李智系中国传媒⼤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导师,黄新新系中国传媒⼤学电视学院研究⽣)
声明:转载此⽂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