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导入门】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发明人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的颁发就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迄今为止,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岁月,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最著名的学术大奖,深受世界各国关注,相关行业的学者、专业人士也都以获得诺贝尔奖为至高荣誉!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重点)
2.理清课文的消息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难点)
3.体会诺贝尔奖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一、自学径
【标段落】【圈词语】【【知作者】
诺贝尔(1833-1896) ,瑞典化学家 ,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他一生中,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
他一生致力于的研究,因发明引爆剂,固体和胶状等,被誉为“大王”。
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查背景】
1867深圳mba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现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记音形】
yí(遗)嘱 渗(shèn)透 卓(zhuó)有成就 仲(zhòng)裁 bō(拨)款 逝(shì)世 bān(颁)发 巨é(额)
【释词义】
1.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2.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3.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4.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初读文】
二、感知石
【划结构】
1.第一部分(①):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诺贝尔奖的由来。
2.第二部分(②-④):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识。
【概内容】
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导语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情意篇
解读文本探主题(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三、解读园
【导方向】用洗洁精做起泡胶
(一)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二)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三)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四)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析文本】
[解析]
(一)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1.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
2.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
3.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
4.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是分离的。
(二)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1.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以及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2.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也突出了新闻“准确性”的特点。
(三)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1.补充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
2.让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奖项设立情况,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3.深化了新闻主题,丰富了内容;
4.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
[提升]
黄山在安徽的哪个市(四)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线波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体现了作者对普吕多姆取得成就的肯定和赞美之情。
【品读文】
四、拓展林
【探主题】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关信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贡献的高度赞美。
【拓思维】
(五)以“我敬佩诺贝尔 ,更敬佩他 ”的格式,说一句话。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 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
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答: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创意篇
赏析特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五、赏文亭
春天有几个节气【赏写法】
(六)写法鉴赏
总分的文章结构。
报道中的导语部分,总体概括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然后下文重点介绍了首届获奖者的一些资料及诺贝尔奖的机构等一系列知识。这样处理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试牛刀】【诵读文】
六、积累台
【储积累】
(七)围绕诺贝尔奖奖项的由来、奖项设置、评选流程、颁发奖章、华人获奖、有趣的诺贝尔奖事件等话题,充分交流。
补充资料:
▲没有数学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的情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理。
▲去世人物获奖
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瑞典诗人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他生前曾多次被提名获奖,最后终于在去世当年如愿以偿。死后被追授诺贝尔奖的还有1961年和平奖得主达格·哈马舍尔德,他是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瑞典外交家。
1974年之后,诺贝尔基金会规定,原则上不颁给已经去世的人。
▲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最令人遗憾的诺奖得主
安化新闻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统研究领域的贡献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但是让颁奖委员会感到尴尬的是颁奖电话怎么打也打不通,原来拉尔夫·斯坦曼已经去世,而且就在颁奖仪式的前三天。如果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身边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那诺奖历史上最令人遗憾的事情莫过于,诺奖来了,而你却在三天前离开了。
▲最“另类”的诺奖得主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家让-保罗·萨特就是这样“另类”的人,当他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即刻对外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此奖项,理由很简单: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 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最“巧合”的诺贝尔奖
1934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医学工作者惠普尔、迈诺特和墨菲,表彰他们在发现用生牛肝可治愈恶性贫血事件上做的突出贡献。但事实上该三位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并非针对恶性贫血,而是缺铁性贫血,奇怪的是,即便如此,他们的工作依然有成效。原来牛肝中就富含缺铁性贫血所需要的铁,又富含恶性贫血所需要的维生素B12。
▲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ktv适合女生唱的歌▲最“不情愿”的诺奖得主
罗伯特·卢卡斯由于在理性预期宏观经济理论方面的成就而获得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早在1989年她的前妻就已经预测到他会获得诺奖,于是在他们办理离婚手续时,他的前妻提出“若卢卡斯在1995年前获得诺奖,她应该分得一半的奖金”。但在当时的卢卡斯看来,这就是个天大的玩笑,于是他答应了。1995年,卢卡斯获得诺奖,欣喜之外,他不得不按照之前的约定支付前妻一半的奖金,尽管他极为不情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