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搜寻匹配理论
装修房子的步骤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产生,彼得戴蒙德、莫特森和皮萨里德斯三人分享此项殊荣。
   
麻省神童污到你那里滴水不止的文章”之称的戴蒙德获奖早在意料之中,他游走于经济学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我们知戴蒙德得奖,第一反应以为是因银行挤兑模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了很多投资银行遭遇资金逃离之劫,雷曼兄弟因而倒下,虽然银行挤兑模型并不完全以投资银行为目标口的组词,但却对未来银行存在的危机提供一种深刻的理解。但这次与他人分享奖项,却因为三人在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的贡献,三人所建立的DMP模型(以三人名字头一个字母命名)是分析失业率和工资关系的最重要武器。
市场搜寻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者在市场上面临很多工作机会,只有当某个工作机会提供的工资水平大于劳动者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者才会接受该工作,从而结束失业状态,在此之前,劳动者会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市场搜寻理论可以解释现实中的一些失业问题,但也存在一个缺陷。失业应该是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但是,市场搜寻理论只考虑了劳动力供给因素。它隐含的假设是,只要劳动者想工作他一定能到工作。
搜寻理论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在以阿罗-德布鲁模型为集大成者的老式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是理想的、无摩擦的。厂商给什么价就会要到什么样的工人,工人愿意出多少力就会得到多少工资。厂商不在乎失去工人,只要能给出市场价;工人也不在乎失去工作,只要他提高努力水平就能得到新的雇佣。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明智的假设,从这个幼稚假设中得出的结论是工人失业是因为他们懒得工作(不提高努力水平),失业根本就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经济学家施蒂格勒为搜寻理论拉开序幕,不过他研究的是一般商品的信息搜寻,而不是劳动力市场工作搜寻。
但是,他开创了一种范式。过去商品市场有一个拍卖人假设,这也是瓦尔拉斯体系的核心,遵循的是价高者得,虚拟出一个拍卖人喊价,然后看回应,从而最终成交。施蒂格勒建立一种搜寻关系,即买主费尽力气,克服各种信息成本来卖家,卖家亦是如此。随后这种相互搜寻的概念定义被直接挪用到劳动力市场,雇员要到合适的老板,老板也要到满意的雇员。搜寻的过程,会产生成本,很小的成本也许就造成劳动力市场巨大的失业反应。搜寻的结果,同市场结构有非常大的关系。搜寻出来的价格(例如工资水
平)可 能是非常离散的,没有统一的工资水平。
论语十则原文   
实际上,戴蒙德等人并不是搜寻理论最重要的人物,他们只不过是必要的一环。搜寻理论是一个星河灿烂的世界,比如McCall创立了连续搜寻原则,意味着搜寻工作是一个终生的事业,一直打到最优化的职业选择为止。今年获奖的皮萨里德斯则研究的是企业主如何从内部搜寻合适的工人,而工人如何从新雇主(外部工作搜寻)和原雇员(内部工作搜寻)之间进行比较性的搜寻,来获得满意的结果。
   
其实,AlbrechtAxell的工作也许是里程碑式的,他们引入了概率、博弈和离散等工具,比如他们觉得一生搜寻有点太扯了,失业才会搜寻新工作,但个体知道工资出价分布却不知道具体聘约的企业(知森林而不知树木),个体本身是异质的(有差异),有的喜欢闲暇有的不是很喜欢闲暇,低闲暇接受较低的保守工资,而高闲暇接受较高的保守工资。他们通过静态比较分析来考察失业救济的增加对均衡工资分布的影响,他们的结论是,一般性失业补偿的增加会导致均衡失业率上涨。但是,选择性失业补偿的增加,会降低均衡失业率。这 个逻辑是这样的,失业补偿的增加虽然能提高无业搜寻的效用,但在低工资厂
商比例上涨的情况下,工作搜寻获利的可能性降低,失业补偿的增加会重新把工人配置到效率更高的厂商那里,从而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它暗示着,在一定程度上,失业救济和最低工资制都是有效的生产性政策。在芝加哥经济学里面,这些都是提高失业率的失败性政策。
以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和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又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匹配理论。
市场匹配理论综合考虑了三方面的内容:劳动者寻工作的行为、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以及人和职位之间的匹配问题,即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全方面地分析问题。市场搜寻理论和市场匹配理论的关系,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的关系。在许多经济学教科书中,搜寻匹配理论是作为一个整体内容进行讲授的,但以笔者之见,这次三位经济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匹配方面的贡献,而非在搜寻方面的贡献。
市场匹配理论关于失业方面的结论有:(1)如果劳动者的非工作收入增加,失业率会增加;(2)如果劳动者相对于雇主的议价能力提高,失业率会增加;(3)如果整体经济形
势变坏,失业率也会增加。从理论预期和现实情况来看,市场匹配理论的这些结论都是合理的。如果单就这些结论而言,市场匹配理论没有太多新颖的内容,但是,这些结论是在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假设条件下得到的,因此,它在理论方面的意义非常重要。此外,市场匹配理论还得到了一些其他失业理论所不能得到的结论。例如:(1)失业现象和空的职位可以同时存在;(2)就业补贴政策会导致失业的持续时间减少,但失业的次数增加,总效果的方向不确定;(3)解雇成本增加会导致失业的持续时间上升、失业的次数减少,但是后者的效果要远大于前者,因此,总体而言,解雇成本增加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这些结论对于学者们理解失业的原因和各种政府政策对失业的影响很有启发。
市场匹配理论还对工资水平的高低和工资不平等问题给出了相关结论。例如,如果劳动者的非工作收入较高,他工作以后的工资水平也会较高;工资的不平等程度不仅与劳动者之间的能力差别有关,还与企业之间的特征差别有关。第一个结论的逻辑比较简单,劳动者的非工作收入较高,他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寻工作,最后的工资水平也会较高,即人们常说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二个结论的逻辑稍微复杂,最终的工资水平由劳动者和雇主双方决定,即使劳动者的能力是相同的,雇主之间也会设立不同的工资水平,从而导致工资不平 文科哪些专业好就业等的现象。
戴蒙德、莫特森等人最主要的贡献是将搜寻理论高度模型化,他们的理论其实对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中国在特定时期存在着结构性失业状态,例如眼下一些大学生工作难就是典型例子。不过,戴蒙德等人的模型还是不能完全解释多大比例的一般失业是由工作搜寻和匹配问题造成的。总之,在美国10%运动怎么不显示步数的失业率情形下,全世界都因失业而惊慌失措,三位学者提出失业率居高不下,缘于匹配不符,而不是企业或是员工搜寻不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