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望城区白箬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农村小学生学语文难,写作文更难,喜欢写作文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阅读量少,积累的少。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更是为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作为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我们,更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们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爱好。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提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课题界定
阅读是指通过作者的文字符号获取并反映它所表达的信息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指小学生除了阅读语文书以外,还要阅读一些国学经典,著名的童话、寓言、故事、小说和科幻作品,以及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等,一方面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依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重意义:1、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提高文化修养的需要,2、“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续,不仅必要,还要大量。大量阅读对人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意义:有利于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丰富、规范语言,在博览中汲取营养,提高素质;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发展和提高口头、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审美情趣得到陶冶,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养;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社会观、科学观、生命观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并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等。其中要求:
1~2年级: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3~4年级: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小女子不才 5~6年级: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
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学写常见应用文。
四、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提高阅读兴趣又是学会阅读的前提。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适时的评价,提高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通过研究,使老师提高对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提高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探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二)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研讨。
(三)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四)研究如何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五)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圆通快递单号
积碳清洗六、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一)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二)调查研究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三)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
郭敬明写的歌词(四)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随笔等形式,及时总结。
七、研究对象
小学二——五年级农村小学生
八、研究过程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们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
我们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们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周部分午自习为阅读时间。我们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们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
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们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们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
各高校专业排名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
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
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开展系列读书指导活动。
1. 教给阅读方法。利用阅读交流时,引导学生有效果的阅读: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只想作一般性的了解,宜采用浏览式的范读法,让学生按照“速读—寻—摘记”的程序进行,如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的方法,快速了解内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宜采用精读法,对文中精美的字、词、句、段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加以吸收。
2.教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注重积累。以摘录句子、片断,概括主要内容和写心得体会为主。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卡片上可摘录书名,作者,优秀片断,好词佳句等。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及时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
九、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们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hp驱动下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