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艺融合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
体艺融合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
摘  要:21世纪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生,每天频繁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生活和学习,缺乏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样一种严重脱离体育锻炼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使得艺术类高职大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明显的弱化。本课题就是围绕艺术类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艺术创作与体育运动的融合协同,研究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试图出两者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存在的正向关联性并得出广泛、持续性开展体育运动和艺术创作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论。
关键词:体艺融合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由此可见,体育和美育对于引导学生正确抒发和表达情绪、搭建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教育平台,提升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以艺术为主的高职院校,有着艺术教育(美育)的天然优势和资源,更应该充分发挥“艺术审美体
半坡人验+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配合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机制化、现代化、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身心及美育状况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存在的“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问题。据相关学者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的多项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这对将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新时代体育、艺术、文化强国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并且,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检出率不断上升。学校可以根据以上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托体育运动健康辅导,适当调整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内容,增强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的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接触,艺术高职类大学生按专业及艺术类型划分具有如下的特点:
表1被测体总体身心及美育状况(N=500)
地铁:最后的曙光总体而言,影响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总体身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大学学习生活中“荧屏时间”过长导致的,其中包含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两大方面。高职艺术类学生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适宜于做要求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强迫和敌对因子分别
占5.3%和10.4%,一些学生往往自我中心感强,个体行为较为冲动。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学校、家庭、社会3方面)仍有待提高,有15%左右的学生存在人际关系不协调问题,主要体现在交流的技巧、沟通的方式方法,还有社交情商、公共关系、合作意识等方面。外地生源人数约占10%左右,他们对气候、环境、地域的敏感性显然要大于本省学生。另外,在气候和环境变化上,我校学生比较敏感,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引起情绪或心理不安现象会有所增加,特别是天气骤变的换季时节,容易引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悸动。在专业适应性上面,我校学生都体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93.9%)和信心度(87.1%),但在就业乐观度上(84.9%),反映出了同学们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有些许不足。
二、体艺融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1.艺术类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
主观上,艺术类学生普遍对于体育的健康价值重视不够,从孩童直至青少年时期,长期的应试教育和艺术考试培训导致学生缺乏长期、有效、科学的体育锻炼。大学生的文体锻炼具备良好的物质保障,但是思维依旧停留在仅仅上好课的层面上。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人际交往当中,致使一些同学长期埋头于电脑显示器、手机屏幕前,忽略了现实生
活的社交情景,也舍弃了户外运动的大好时光,久而久之,现实人际交往变得狭窄,心情变得易怒、烦躁、心理变得孤僻。
客观上,艺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课时量偏少,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调节。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在学校精心营造的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和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逐渐培养形成的,是要通过学科辅导、团队辅导、小组辅导、个别辅导等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完成的。[2]所以,尽快改变艺术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有的成绩评价标准,建立起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且符合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健康标准,并以此为参照深入考察学生的情绪、性格、意志、感情等心理发展水平,实现学生在日常体育锻炼、文娱活动与心理调适的共融共通。
2.体艺融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
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建设体育场馆设施,构建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优良环境的同时,也要构建以身心健康教育为核心、以终身体育锻炼为核心理念的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让同学们能够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明白体育运动课程对于自身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意义。在淡化大学体育期末考试重要性的背景下,加大对平时个人体育运动效果的评价,
每天最少一小时的运动时间与每周一测的体质测试项目相衔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跑起来、跳起来,既要给学生设置从简单到困难的合理的体育锻炼目标,又要注重身心的训练过程,让学生能够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同时,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耐力、耐挫折的心理适应能力,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应对和承受将来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让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部分。
3.坚持日常教育课堂化、课堂教育日常化原则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科的编排顺序,体育与艺术在某种层面上具有交叉和互补的属性,以此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落实上级为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据此,我们有必要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按照不同专业特点、不同课程类型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活动之间的互动三者优化排课方案,使得整个艺术高职课程体系的呈现出逻辑性和效率性。[3]
首先是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精准排课。如我校的健康理论课总学时为14,职业健康与体能训练总学时为3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学时为36,运动技能课总实践学时为108,这些课程构成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最主要的身心健康基础课,在排布上应该遵循体艺
与心理健康课程循序渐进、有机融合的原则。如在第1学期应该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论课和运动技能课各36学时,第2学期应该安排职业健康与体能训练课和运动技能课各36学时,第3学期应该安排健康理论课和运动技能课各36学时等,具体安排如下:
表2学校身心健康教育课程排布情况跨行转账手续费
其次是针对专业特点进行合理排课,根据艺术术科的不同划分,制定针对不同专业的体育、心理、艺术等课程的有机排布。所谓有机排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协调组织相关课程的上课先后顺序,依照学生发展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将艺术课程、体育课程和心理课程进行相应地安排,打破以往各专业之间课程随机排布,与公共课等素质课程各自为政的局面。[4]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每天的专业课应该设置在4-8个课时,体育和心理健康课时每周应该在4课时左右,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包括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美育活动等)应该规定为每天固定1小时左右。教务处需要统一安排
顺丰快递单号查询号码详细的排课指导意见,并且审核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公共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衔接能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避免集中排课而导致学生上课疲劳和学习效果下降。
关于老师名言
再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推进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心理和美育体系建设,要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和审美教育的背景下聚焦课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逐步完善“艺术专业知识技能+体育健康专项特长+职业岗位心理健康+艺术审美心理体验”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体艺和心理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事关学生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课程。[5]
最后,高职院校要坚持体艺教育融合原则,深化体育教学、美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会、勤练、常展课内外教育实践,完善体艺融合之下的心理健康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做到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公平、合理、有序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既不厚此薄彼,轻视甚至忽视体育与心理学科的重要性,又要促进学生在体艺课堂上充分享受到该有的健康知识教育,普及全民重视体育锻炼、全民注重身心健康的思想意识,更要在师资、场馆、器材等薄弱环节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补齐体卫艺工作短板,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审美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全力建设教育强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