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当地时间2011年6月24日,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法国巴黎作出决议,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41项,位居世界第三。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发明的故事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并发布了加强遗产保护的通知。
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该法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其突出亮点是“中国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区分开来;首次明确了传承人的“退出机制”;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调查
怎么充qq币教师节的贺卡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并尊重其风俗习惯,侵犯且造成严重后果的会依法给予处分;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及时纠正、处理。
对我国的文化遗产,2006年11月14日,我国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这一部门规章,并予以施行,旨在将世界文化遗产有效地进行保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回溯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考察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前途,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与时俱进的紧迫感,振奋民族意志,激扬民族精神。对外宣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绵长的文化创造,展示我们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在世界上高扬中国人的精神旗帜。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整理和检录、分析,总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命延续活力和方式,比较各种文化模式的特点、向度和功能,就能够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坐标中,给予它们合理定位,促进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和相互学习借鉴,倡导一种多元共进、和谐发展的文化观念和文明关系。中国较早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加强了保护和收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了从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后增添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再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目前,中国正着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
体系,包括技术、法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措施,其宗旨在于处理好历史与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最为有价值的遗留是它的活动主体与表达方式同时存在,人们可以直观地、统一地看到一个文化生命现象——一个活着的文化。人们可以通过与传承者对话、交流、参与、体验、学习等来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教育和感悟。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于1985年12月时辰对应的时间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
针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以强烈的风险意识为前提。文化遗产保护涉及法律制度、经济投入、民族构成、文化环境、技术水平、管理战略等诸多相互影响与关联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保护绩效及保护方式的选择。为制定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战略规划,决策者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环境因素与变量,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否则失败将无可避免。强烈的环境风险意识与超凡的捕捉机会的能力是文化遗产保护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明确的法律制度既是保证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秩序的主要“标尺”,也是维护合法保护与经营活动的法理依据。同时,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相关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及公正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应是以立法为核心,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主要环节,以资金补助为有效保障的完整体系。
第三,以教育战略培养文化适应能力。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无论管理者还是社会大众,面对的可能是与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方言、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信念、态度与动机等的差异性。所以,要形成文化遗产的人人保护、人人共享,除了应具有异己文化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拥有适应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建立在对文化的真诚关心,即对文化差异性的深刻理解和充足的了解与接受的基础之上。就这个意义而言,以教育战略培养文化适应能力是绝对必要的。
种草是什么意思第四,以规划战略实施整体性保护。随着《西安宣言》中文化遗产历史环境概念的提出,特别是当保护需要走出传统的自身物质环境保护,走向其周边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以及
与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城乡之间寻求生存与发展时,深刻理解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了解城乡规划对各种资源的协调与配置功能,掌握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处理城乡风貌和景观形象等问题的专业技能,就将成为保证文化遗产获得整体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故此,加大城乡规划战略研究,为文化遗产提供整体保护的有关信息、知识与操作技能,将是规划研究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五,以研发战略引导保护性开发。保护的真正目的是在确保文化遗产永续利用的前提下,科学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使之造福当代。如果文化遗产仅仅是一种陈列的“贡品”, 无法体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那么就会变成徒有虚名的空壳,保护就只能是一种财力、物力、智力的损耗和资源的浪费。实践经验表明,保护只有与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的价值创造过程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推动自觉保护与自觉传承,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力再生。这就要求在研发战略中,一方面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分类、评估与定级,另一方面要将研究领域向文化遗产的功能性、服务性、制度性等方面进行拓展,即研究其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可能性,将研究与开发活动联为一体。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琉璃月 杨幂
第六,以品牌战略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护文化遗产。说到底不是保护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在现代社会对文化精华守望之余,更需要创新和想象力激活它,并使其转换成为品牌和竞争力。没有创新意味着停滞甚至消亡,没有风险意识,创新就会失去其巨大的内在驱动力。对于中国这个文化遗产大国来讲,如何才能脱胎换骨成为文化遗产强国, 创新是一门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第七,以经营战略实现价值再创造。尽管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公益性的系统工程,但其高投入的运作需要仍是规划与实施经营战略时必须顾及的主要因素。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在保护项目立项、资金安排、规划编制、政策调节上给予支持,更需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广泛调动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的改革力度,积极引入文化遗产经营理念,探索和完善保护工作机制,也是保证经营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