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遗产相关概念辨析和事业特征
我国文化遗产相关概念辨析和事业特征
数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优秀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类珍贵历史遗存中物质形态的部分,在我国被称为“文物”,不同国家也有其各自的称谓。直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通过的《公约》,才将这类历史遗存的名称用一个国际通行的概念表达出来,这就是“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文物的保护,而真正意义上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发展起来的,从此,文物和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和
利用。本篇将就文物、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及其在国内外的演变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并对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事业的概况和管理特征进行分析。与主题报告第一章不同的是,本篇是对前者结论性内容进行的详细解释,更加强调文献资料的出处和注重学术性,因此多为严谨的理论性描述和分析,为专业人士和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更多详尽而深入的拓展性知识。
1 文物、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辨析
“文物”这个有中国特的概念,早在2400多年前便在我国出现并使用。而在国际上,不同国家也各有其描述这类历史遗存的词(如日本称“文化财”),其中,“文化遗产”是《公约》中提出的、与我国“文物”内涵接近的国际通行概念。关于这些概念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主题报告给出了结论性的叙述。但我们得出这些结论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从概念的内涵入手,遍寻典籍、文件,并经多方专家指点和纠正。以下将把这个过程的收获完整展现,以让有兴趣的读者在看完主题报告知其然后,在技术报告中知其所以然。
推广论坛>电脑开机显示屏显示无信号黑屏怎么办永春牛姆林1.1 “文物”的定义及其法律依据
1.1.1 “文物”一词及其外延的历史沿革
“文物”一词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最初的“文”和“物”二字并不是连在一起使用,而是分别指代不同的
意思。“文”是象形字,指纹饰、纹理、文字、文章、美德、才学、文献、文职等。“物”乃形声字,本意指万物,又指牲畜的种类、物件、事物、他人、标记、记号社会环境等。“文物”作为一个完整词汇自战国初期首见于《左传》,至今日成为法律条文中正式使用的词汇,其称谓及所涵盖的内容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表技1-1对这个演变进行了概括,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阶段:古代
“文物”二字连在一起使用,始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1]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戒乎
怎样清洗冰箱惧,而不敢易纪律。”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的记载。《隋书·礼仪志》云:“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隋制,正旦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与现在所说的“文物”虽然有联系,但基本可认为当时的“文物”不同于现在的“文物”内涵,只是一个外延很窄的概念。[2]比较好玩的单机游戏
冬天空调制热一般开到多少度合适到了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夕次旧吴》诗中有“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的诗句;杜牧则有诗云:“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所指的“文物”,相对已较为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内涵了:对前代遗物的统称。
表技1-1 “文物”一词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到了宋代,金石学兴起。金石学研究和收藏的对象是古代青铜、碑石,所以称“金石”。以后研究和收藏的范围不断扩大,远远超出青铜、碑石的范围,所以又称“古物”或“古器物”。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考据学的发展,民间收藏盛行,收藏的对象主要是古代书画、瓷器、玉器、竹木牙雕等,被称作“骨董”、“古董”或“古玩”。由此可知,从宋代开始至明清以来,“金石”、“古物”、“古器物”、“古董”、“古玩”等所指的都是现代的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外延较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