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 ||
题 目: |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 |
姓 名: | 郑雪 | |
学 院: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
专 业: | 公共事业管理 | |
班 级: | 公管41 | |
学 号: | 2234126 | 惊异的近义词|
指导教师: | 陈瑞红 职称: 副教授 | |
2007 年 6 月 20 日 | ||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 ||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郑雪
指导教师 陈瑞红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
文明发展的见证。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从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现状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青春有你3出道名单排名关键词:文化遗产;基本概况;存在问题
A Summar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Student majoring in the public institution administration Zhengxue
Tutor Chenruihong
Abstrac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being, tropical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all sort of area and regions, witness of development of world’s civiliz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a larger and larger degree over years. Protecting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is taken seriously b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based on other’s research, introduces and sums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its cont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rotecting it. In view of theirs , I give my own opin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basic connotation; problem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见证。多年来,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今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各种相关书籍、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等方面。
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基本内涵的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的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基本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直接沿用《世界遗产公约》中的概念;另一种是针对我国存在的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蔡靖泉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产,包括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这个定义中,前句是 文化遗产的内涵,揭示的是概念的 本质属性;后句是文化遗产的外延,反映的是概念包含的对象。[
1]曹丹认为文化遗产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建筑: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地方。[2]倪用玺提到文化遗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其形态表现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3]
1985年,我国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组织,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世界遗产公约》的相关概念:《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条规定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为: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和结构,铭文、洞穴、住居及各类文物的组合体;2、建筑: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的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体;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结合的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二、我国文化遗产基本状况的分析研究家装油漆品牌
珍贵而脆弱,是每一处世界遗产的真实特质。世界上许多有纪念价值的遗迹,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甚至消失的境地,许多有突出代表性的地理环境也面临着被污染、被破坏、被侵蚀甚至被销毁的窘况。作为一个世界遗产大国,我们有义务更积极、更全面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世界文化遗产基本状况的分析研究,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和地域两方面。
陈耀华、赵星烁于《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中提到,2001年,我国共有世界遗产地28处,遗产数目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其中21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以及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2003年鄢志武、李江敏、柴海燕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提到,我国共有世界遗产地32处,遗产数目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其中25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以及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5]2007年5月,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河南殷墟被列为世界遗产。我国已有世界遗产33处,仅此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陈耀华、赵星烁在他们的文章中指出,从地域分布特点看,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涉及17个省市,北京最多,有5处世界遗产;其次是四川4处;河北2处;安徽2处;山东2处;山西省2处;其余重庆、湖北、云南、河南、江西、甘肃、江苏、西藏、陕西、湖南、福建等11省市各一处。[4]鄢志武、李江敏、柴海燕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中提到,我国的文化遗产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当数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与杭州)所在地,如北京城是元朝以来的中国帝都,皇家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好。 同时,一些地处偏远山区或比较闭塞的古城镇和文化遗迹因经济不发达而无力从事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它们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特殊的地域环境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5]文化遗产的地域分布不平衡是历史造成的,对不同地域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也因现代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呈现出地域差异性。另一方面,正是地域的不同使得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特。
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被发现,在文化遗产绝对数量增加的同时,如何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显得更加的迫切。
三、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较快,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广泛的研就,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效。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
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是建设美好城市特的最低成本的捷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环节,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的指标。在此基础上看看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变化,从而研究城市规划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王景慧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城市规划的规划原则之一,城市规划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要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要在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及各个环节都应予以贯彻和有所体现。[6]李传义分析了近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从重点历史街区和建筑,一般性历史街区和单体建筑三方面着手提出了科学建构近代城市文化遗产
保护体系的构想。[7]文旭涛等以旅顺“太阳沟近代历史风貌区”为例探讨了近代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和策略,提出了整体性保护与原真性利用相结合的保护观念和保护的基本思路。[8]韦亚平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两难境地中存在的问题。[9]周俭等提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包含建筑、城镇和自然风景三大内容的调查、分析、研究,应从城市特的角度对建筑遗产的价值、要素进行分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10]陶伟等以丽江古城为例分析了世界遗产中古城类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qq时尚个性签名[11]李萱等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讨论了旧城改造中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认为城市的任何发展都无法回避经济范畴内的抉择,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也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开发与保护就公共决策目标而言并不对立。[12]张松等对历史城镇的保护目的、保护方法、利用开发、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机制及对策等问题的案例研究。[13]
(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活动记录,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生活状况,是人类历史遗存环境的见证物,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有其最重要的特点它具有时代性、不可替代性、
不可移置、不可再生性。这已是理论界的共识了。然而,当今旅游开发中尤其是经济建设中,在文化遗产地大兴土木,破坏、损毁甚至消灭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孙洪波针对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途径有: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保护的立法;加强保护管理的科学规划;搞好保护管理中的监测与维护。世界遗产的开发应该做到明确的功能分区。卸凝高坚决反对在风景名胜区内搞商业性开发赚钱。他认为应该把主要的旅游服务设施拿到保护区外,保护区内保持真实性和完整性。风景区外面的旅游和服务设施,可以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和相关产业。[14]谢朝武等分析了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以在此基础提出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系统内容和研究方法,认为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性研究为研究系统的基础,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核心,而以两者为基点进而扩散到旅游开发体系、行业管理体系、社区参与体系等子系统的研究。[15]阮仪三等对历史名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旅游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从挖掘名城文化信息着手,进行时效保护和有效利用,提出了恢复原初功能、价值重现与提升、文化沿革利用和发展演绎利用四
种资源利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名城旅游资源发展规划体系。[16]陶伟对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发展遗产旅游应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经济与文化、数量和质量三大关系,并对我国遗产地旅游可吴必虎等运用空间结构化及福利大众化的五化思路。[17]阮仪三等研究认为遗产的特殊性要求对旅游发展做出限制和规定,按遗产保护为先、旅游发展并行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寻求发展的“双赢”,提出在遗产管理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建立合作模式。[18]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到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自然灾害、违法采掘、过度开发、无序建设、旅游超载、历史风貌和外围环境破坏、居民背离原有生活方式及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等问题,认为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思想观念、科学规划、管理体制、法规制度、宣传教育、保护技术及资金保障等方面来着手解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