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五言古诗词
【导语】古往今来,描写端午的佳句很多,有“五⽉榴花妖艳烘,绿杨带⾬垂垂重”的景致,有“彩线轻缠红⽟臂,⼩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下⾯由⽆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五⾔古诗,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关于端午节的五⾔古诗⼀:《端午⽇赐⾐》
唐·杜甫
  宫⾐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罗叠雪轻。
生日文案朋友圈  ⾃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荷圣情。
  赏析空气源热泵的优缺点
  《端午⽇赐⾐》出⾃《全唐诗》。这是诗⼈在757年五⽉,官拜左拾遗时所作。诗⼈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实际上是描写了⾃⼰在做官之后的⼼情。“细葛含风软,⾹罗叠雪轻”运⽤了典故,形容⾐服的
材料⾮常好。在《吴越春秋》《采葛歌》中,有“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都是表现了⾐服材料的良好。
  “⾃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是说⾐领部分好像天⽣就是润的,天⽓热的时候穿起来⼀定很凉爽。这⾸诗整体语⾔风趣,运⽤了典故,表现了⾃⼰在端午节终于可以做官的⼼情。
  关于端午节的五⾔古诗⼆:《屈原塔》
苏轼
  楚⼈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空哽咽。
  ⾄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裂。
  屈原古壮⼠,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  南宾旧属楚,⼭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恐⼦就沦灭。
  此事虽⽆凭,此意固已切。
  古⼈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穷,富贵亦暂热。
  ⼤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赏析
  本年冬苏轼侍⽗⼊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关系的地⽅竟建有⼀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这⾸五⾔古诗。诗分三段:前⼋句写端午节投粽⼦、赛龙⾈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的精神品格。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再
⽤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眷怀之不绝,如事之⽆凭与⼈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穷,世⼈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联贯之,屈原持志之⾼洁与⾃⼰的⽆限景仰之情,都不待⾔⽽⾃喻。
  关于端午节的五⾔古诗三:《寄朱锡珪》
唐贾岛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中。
  长江⼈钓⽉,旷野⽕烧风。
  梦泽吞楚⼤,闽⼭厄海丛。
  此时樯底⽔,涛起屈原通。
  赏析
  《寄朱锡珪》这⾸唐代诗⼈贾岛的⼀⾸五⾔律诗之⼀。“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
  这⾸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贾岛诗所写之景常常并⾮盛唐诗⼈那种对⾃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意念上的再加⼯,使之符合某种⾮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获得超⼈意表的审美感受。
  关于端午节的五⾔古诗四:《五⽉五⽇》
当兵报名宋梅尧⾂
  屈⽒已沈死,楚⼈衰不容。
英语六级范文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前恨,⽽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应⾃照千峰。
景甜回应背景说  赏析
  北宋现实主义诗⼈梅尧⾂⽣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书)⼀职,后⼜在孟县、桐城县连
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出⾝,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仕之后,曾胸怀⼤志,抱有远⼤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意为⽴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然⽽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情,写出了《五⽉五⽇》,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