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人物素材专题——贝聿铭: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
身存两个世界,又为个世界所需;嗜书如命的建筑大师;敢与老师争论的学生;善于解压的成功者
【人物小传】
曾经有人这样感叹:“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这一对永不相遇。”纵观东西文化交流史,完成这种跨越的人寥若晨星。这其中,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样本——他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出生于广州,1935年赴美国留学,学习建筑。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曾获美国总统授予的“自由勋章”及美国“国家艺术奖”、法国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等,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
【精华素材】
身存两个世界,又为个世界所需
贝聿铭身为华裔美国人,在他的建筑王国里跨文化的成就斐然。1964年击败名气大得多的路易·康,被肯
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建筑师,在杰奎琳眼里,贝聿铭看上去是一位贵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因此而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出人意料地邀请贝聿铭主持卢浮宫扩建工程,他的跨文化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忙:一方面,他可以带来新世界的灵感和效率,却不会给人招摇过市的美国人的印象;另一方面,他的中国血统仿佛给他注射了预防针,使他得以抵御法国的排外主义。更具跨越意义的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贝聿铭就作为中美关系的桥梁性人物,被屡屡邀请重返中国设计标志性建筑,1982年香港中银大厦、1985年北京中银大厦、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还有2009年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文化寻根和重建。而1996年的日本美秀美术馆,2009年的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在更大跨度上对人类文化精髓的探寻。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1982年建成的香山饭店。这是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他用简洁朴素而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3.0解读与活用
常规角度:学贯中西,见多才能识广。
贝聿铭在建筑领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跟他学贯中西,身存两个世界的文化有关。学贯中西,见多识广,自然就能在自己的领域里高瞻远瞩,居高临下,洞察一切,高人一筹。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用什么,学什么,鼠目寸光,难有大作为。
活用示范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特别精明,我们严格按照“有用”的标准行事,从来不做“无用”功。理科的学生不学历史,因为考试考不到,学了无用;文科的学生把理化扔在一边,因为即使理化学得再好,也不能为你在高考中增加分数。然而庄子告诉我们:“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意义上,无用就是有用。就说建筑大师贝聿铭吧,他早年生活在国内,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后来他定居美国,从师于西方建筑大师,那么他先前在国内所学还有用吗?须知,学贯中西,身存两个世界,着正是贝聿铭超人的地方。
见识,见识,有见才有识,登高望远,见多识广,居高才能临下。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学,急功近利,鼠目寸光,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核心角度:兼收并蓄,在融合中创新
贝聿铭在人格风范上集绅士风度和改革精神于一身,建筑风格上融古今中外为一体,从人品到作品都
dnf宠物进化体现了一种融合的理念。差异与融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差异反映生命的多态性,融合体现着世界的包容性,更有甚者,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就能创造出新事物。
活用示范
刃打一字一阵风,一只小鸟,一个昆虫,它们把花粉从这里运到那里,于是长出了果实,出现了丰收;来自四面八方、南腔北调的陌生人汇聚到了一起,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关系体;一种思想走进了截然不同的思想领地,经过了排拒碰撞,于是形成了新的思想,新的体系;不同的种族因为或强制或平和的种种途径走到了一起,摩擦越来越少,认同越来越多,于是一个新
的邦国出现了;贝聿铭集绅士风度和改革精神于自身,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建筑风格为一体,终成世界建筑大师……这就是融合,这就是融合的力量。
融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融合,自然才会缤纷美丽,社会才会进步发展。矛盾、冲突是融合的初始,发展、和谐是融合的归宿。这里包含一个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碰撞激烈的,甚至是充满血腥的。但是,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走向。
创新角度:古为今用,促使传统新生
香山饭店以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简洁朴素而具有亲和力,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着是古
为今用的典范。我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我们要继承和保护这些传统,而最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就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传统新生。
活用示范
对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园,否定传统文化,割断历史联系,就是数典忘祖。同时,传统文化不是炫耀的招聘,申遗成功不是终点站,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而最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就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怎样让传统在生活里“活”起来?贝聿铭大师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贝氏在平面布局上,沿用中轴线这一具有永续生命力的传统,建筑的前庭、大堂和后院,分布在一条南北的轴线上,空间序列的连续性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建在大都市,为现代人服务,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以及中间“常春四合院”无不是传统建筑的精华。
历史是循序渐进的,我们不能半空里建造新生活。有继承才能有发展,而继承不是抬着僵尸招摇过市,活态传承才是最好的继承。
【人物深读】
嗜书如命的建筑大师
贝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世世代代都秉持着严格的家教。他们教育孩子是全方位的,处世思想、应世经务、学习态度,其中重要的教育手段就是读书。贝聿铭从小就嗜书如命,从最初的小儿图书到百科全书,再到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
当前热门专业一天早上,父亲让贝聿铭去还朋友一方砚台,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拿了一本书准备边走边看。刚到楼下,佣人就追了下来,气喘吁吁地对他说:“你怎么不拿砚台就出门了?”他
笑了笑,接过砚台放到书包里转身离开了。走在路上,眼睛还是没有离开书,不知不觉肚子饿了起来,他就朝着家的方向走去。贝聿铭进家就说要吃饭,父亲忙从屋里出来,惊诧地看着他问:“东西还了吗?”贝聿铭懵懵懂懂地没反应过来。然后赶紧看了看书包喊道:“啊呀,我忘了。”全家人面面相觑。他只好下午又跑了一趟。
到了中年,贝聿铭阅读的涉猎更加广泛。他常常告诫年轻的设计师:要想成功,仅靠设计才能是不够的,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脑。成名后的贝聿铭没有那么多读书的时间,他就把各类书籍分成几类:对于从未看过的书先利用零碎时间“随便翻翻”,采用“鲸吞”法。他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简单浏览,一目十行。若发现此书含金量太少,就此放下;若发现值得细读的书放在另外一个书架上。
3.0视角
仙4攻略
常规角度:读书破万卷,凡事如有神
贝聿铭说得好,要想成功,仅靠设计才能是不够的,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广泛持久的阅读使人高瞻远瞩,出类拔萃,凡事出手不凡,高人一着。读书是人终生的事业,满足于对专业技术的熟悉而放弃读书是一种短视。
核心角度:练就专注心,克服浮躁意
读书而忘掉还砚台的事,看是笑话,其实反映的是贝聿铭的专注的品格。“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专注精神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专注能把一个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最终帮助他成就自己的事业,而心猿意马,心不在焉,终将一事无成。
创新角度:贫富不足道,家风抵万金
贝聿铭从小就嗜书如命,这是家教、家风使然。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就是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敢与老师争论的学生
贝聿铭在哈佛遇到欧洲和美国建筑界的领袖式人物格罗皮乌斯。尽管贝聿铭被格罗皮乌斯倡导的新观念所吸引,但他还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赞同他的每一个观点,他尤其不认同的是格罗皮乌斯对“国际风格”的定义。格罗皮乌斯坚信世界按不同的速度工业化,先西方后东方,世界早晚都将被工业化。贝聿铭对此有所怀疑,他认为这种看法太过僵硬。
有一次贝聿铭打断了格罗皮乌斯的讲课,争论说“国际风格”不应该消融世界各地的不同风俗和特。贝聿铭问:“气候怎么办?历史怎么办?传统又怎么办?”格罗皮乌斯说:‘很有意思,你可以自己做一個项目,你得把这点向我证实。”几个月后贝聿铭拿出了他的图纸及模型,这是他设计的一座两层楼的上海艺术博物馆,上面有好几个凉亭,还有淙淙流过茶园的溪水。贝聿明解释说,西方艺术的公开性很强,建筑要与之相匹配;但是东方艺术的传统是一种偏私人、隐秘的欣赏活动,所以建筑风格也必须有别于西式博物馆。贝聿铭设计的这个作品曾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格罗皮乌斯称它是“我所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在向一本建筑杂志所写的推荐语里,格罗皮乌斯写道:“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很好地坚持基本的传统特征——即,他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却不会放弃设计方面的进步观念。”这句话,几乎创见性地预言了贝聿铭一生的建筑事业的特性。
3.0视角
常规角度:吾爱吾师,吾尤其爱真理
罗皮乌斯是欧洲和美国建筑界的领袖式人物,又是自己的老师,贝聿铭面对权威和老师,勇于提出不同意见。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老师是人不是神,难免会有局限性,敢于向老师质疑,维护真理,其实是从根本上维护老师的尊严。
核心角度:独立思考,坚持科学精神
敢于向老师的学术观点质疑,其实是一种独立思考精神的表现。如果说,科学上的发展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一个人不会独立思索,将一事无成。
创新角度:克服绝对化,学会辩证法
格罗皮乌斯关于“国际风格”的建筑观自然是先进的,但是“气候怎么办?历史怎么办?传统又怎么办?”贝聿铭的质疑同样有道理。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抓住一点,剑走偏锋,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绝对化的思维方法要不得。
善于解压的成功者
在人们开始关注贝聿铭的时候,他设计的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三分之一的窗户被风吹落下来,玻璃散落了整个街道。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为了调整心态,他反复背诵《红
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他越读越感悟到其中真谛,心情豁然开朗。
7年之后,贝聿铭终于沉冤昭雪,调查证明门窗公司对这件事情负责,但对贝聿铭及其家人的伤害已经造成。贝聿铭非但没有追究责任,反而开玩笑地说:“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见我。”贝聿铭大气开朗的态度让整个美国对他佩服不已。
贝聿铭一生遭遇了无数次怀疑和打击,最强烈的一次发生在法国——他64岁时被邀请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计划。当法国总统密特朗真的选中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有人恼羞成怒地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也轮流起身攻击。面对级别的辱骂,贝聿铭说,“我的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幸好我不懂法语,刚好乐得两耳宁静。”1988年,金字塔带来的“横祸”,转变成为法国人最骄傲的建筑。那年3月,密特朗在新建成的金字塔里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因为贝聿铭把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的距离,缩到了最小!
3.0视角
常规角度:创业者要有经历挫败的准备
炸丸子的做法
令人想不到的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一生中也曾遭受过无数次的怀疑和打击。创业艰难百战多,事实上,无论大师还是普通人,创业路上很少一帆风顺,鲜花和镁光灯完全是成功之后的礼遇。创业者要有经历挫败的思想准备,不能畏惧困难,害怕怀疑和打击。
核心角度:超强心态方能应对各种挑战
贝聿铭接受法国总统的邀请,参加卢浮宫重建计划,却遭到法国人级别的辱骂,没有一颗超大超强的心脏,他是无法取得后来的成功的。人无法选择环境和命运,但我们可以选择处事态度,一个超强的心态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帮我们度过人生的困境。
创新角度:谁能够笑到最后谁就是英雄
无论是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的窗户事件,还是卢浮宫金字塔修建计划,开始对贝聿铭都是极为不利的,对立面几乎将他置于死地,但是贝聿铭是最终的胜利者。人要有长远眼光,要有坚持精神,不能计较一时的处境而随波逐流、见异思迁,只有笑到最后才是英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