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全球⼈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第五章全球⼈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第⼀节⼈类⽂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类的⽂明。⼈类⽂明包括物质的⽂明和精神的⽂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的和⽅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的差异。这就是⼈类精神⽂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策、⼈⼝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标准⽅⾯存在的差异,有许多⽅⾯来⾃于⽂化的差异。
最近有什么好听的歌⼀、种族
(⼀)种族的划分及其⾃然特征
通常⼈们把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种⼈和⽩种⼈。种族划分反映的是⼈⼝在⾃然特征上的差异。种族的⾃然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的⽪肤、⽑发、眼睛、⾻骼、五官和⾝材等⽅⾯。⽪肤的颜⾊由于最容易辨认,所以常常成为⼈种鉴别的根据。
(⼆)种族的分布与迁移
⿊种⼈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洲⼤陆上。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洲。显然,热带⾮洲的⾃然条件与⿊种⼈肤⾊特征的形成是有关系的。历史上罪恶的奴⾪贸易使⾮洲⿊⼈向美洲和欧洲移动。在美洲的加勒⽐地区和美国的南部有着⿊种⼈的集中分布,南美洲的⿊种⼈中有相当⼀部分已经与当地的黄种⼈和⽩种⼈结合。欧洲的⿊种⼈是零星的,⿊种⼈向欧洲的移动与殖民地体制下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有关,即“英属殖民地”(东、南⾮洲)的⼈⼝向英国移民,“法属殖民地”(西⾮)的⼈⼝移往法国。
黄种⼈的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黄种⼈的数量是最多的,分布的密度也是最⼤的。黄种⼈最重要的迁移是往美洲的迁移,可能是从⽯器时代开始,直到封建社会的初期。⽣活在北冰洋周围地区的因纽特(爱斯基摩)⼈应该是黄种⼈迁移途中停留部落的后裔。证明黄种⼈的迁移是沿着⽩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
在⼏个⼈种中,⽩种⼈的分布是最⼴泛的。欧洲和美洲是⽩种⼈的集中分布地区,但欧洲是他们的源地。⽩种⼈的迁移是历史上“地理⼤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但是分布在亚洲(西亚和南亚)的⽩种⼈可能是古代伯伯尔⼈或亚述、闪⽶特⼈的后代。
关于⼈种分布格局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较传统的认识是⼈类起源于⾮洲,之后向世界各地迁徙。但是近年来也有⼈种起源的多源格局的研究成果。
亚、⾮、欧三⼤洲分别是黄、⿊、⽩种⼈的集聚地,⽽美洲和⼤洋洲的居民是这三⼤种族⾃其源地扩散的结果。
(三)世界的种族问题
种族是⼈⼝的⾃然属性。在⽣物圈,⼈作为最⾼级动物其发育程度是处在统⼀⽔平的。不同种族的⼈⼝可以有相同的⽂化和社会发展⽔平。但是,由于⼈类具有社会属性,在⼈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的种族问题。
八一祝福语简短句
种族问题的表现是种族之间的歧视和⽭盾。
⼆、民族
民族是⼈⼝的⽂化属性。各个民族的⽂化是⼈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财富,⼀般⽽⾔,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得以形成的最先条件。所以种族发源的地域集中性决定了民族基本是在种族地域的内部分化形成的。
(⼀)世界的民族与民族区域
民族作为地域⽂化的产物(包括语⾔、宗教、经济活动⽅式等),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个长期发展的结果。各个地区地理条件的多样性使世界上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民族;随着各
地区间的交往的不断发展,独⽴的和封闭的地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今天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传统意义上新的民族产⽣的条件。
⽬前世界公认的民族有2 000多个,⼈⼝超过10万⼈的民族有550多个。其中,汉族的⼈⼝近10亿,是世界上最⼤的民族。⼈⼝最少的民族只有⼏百甚⾄⼏⼗⼈,如⽣活在印度安达曼岛上的明克⽪⼈。
按照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以下⼏个区域: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洋洲。
受地理环境、政治与⽂化历史等的影响,世界各民族普遍形成了⾃⼰的语⾔和语⾔习惯,⽬前,世界主要民族的主要语系和语种如表5.1.1所⽰。
表6 世界的主要语⾔(操该种语⾔的民族和⼈⼝数量,1990)
(⼆)世界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
民族的迁徙不是指某些民族的季节性的和有⼀定地理范围限定的移动。民族的迁徙包括民族地域的扩⼤和民族⼈⼝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
我最喜欢的电影历史上⼤规模的民族迁徙⼤都与战争有关,⽐较著名的民族迁徙有:我国汉民族因北⽅的战乱向长江以南地区的迁徙,古代犹太民族因受到迫害从中东向全世界的迁徙,蒙古民族在国家扩张中向欧洲和亚洲的迁徙,斯拉夫民族近代以来随着沙皇俄国的扩张向亚洲的迁徙,西欧的许多民族随殖民主义扩张向⾮洲和美洲的迁徙,古代波斯⼈在对东部的战争中向南亚的迁徙,等等。
⼀般认为民族同化是部分民族的消失,即被同化的那些民族消失了,具体说来,就是指在⼀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了。民族同化⼜分为⾃然同化和强迫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多个民族同居于⼀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新的有别于任何⼀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
当然,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不仅仅是⼈⼝迁移的产物。在世界经济经历了300多年的全球化过程后,⾯对信息化社会⾥国际经济贸易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和作为⽂化传播载体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域的封闭状态将彻底打破,世界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进程将越来越快。
但同时也要看到,世界民族的同化和融合将导致民族⽂化多样化的减少。由此可见民族同化和融合既是促进世界⽂明发展的动⼒,也是世界⽂明得以继续发展的结构性障碍。
三、世界宗教与⽂化
(⼀)三⼤宗教
世界三⼤宗教指以欧洲为核⼼的基督教,以西亚、北⾮为中⼼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的佛教。
基督教从公元初年就开始了分化,这是宗教传播和⼈⼝地域差异相结合的必然。现在的基督教(⼈⼝)的分布格局是: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地是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是君⼠坦丁堡,即现在的⼟⽿其的伊斯坦布尔;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洋洲的各个新教的流派。
伊斯兰教的分布相当⼴泛,教徒(穆斯林)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和东南亚。⼟尔其(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对欧洲的征服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西班⽛的南部、巴尔⼲半岛。我国的回教即是经过演变了的伊斯兰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乘佛教进⼊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本,⼤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中南半岛)。⼩乘佛教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的宗教,也是基督教的前⾝。后者信奉的圣经就是由犹太教所创⽴的。但是今天信奉犹太教的⼈⼝已不⾜以使它成为世界性宗教。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萨尔血蹄
(⼆)世界⽂化分布
总体来看,世界⽂化区主要划分为东、西⽅⽂化两个区域。
东⽅⽂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西⽅⽂化以基督教为基础。东⽅⽂化在我国更多地表现为以儒教和道教教义为世界观,尊崇“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标准形成⼈际关系,以及在建筑、居民聚落、服饰、审美观、饮⾷、家族观念和⼈的性格⽅⾯有其特点。在科学上,东⽅⽂化追求的是哲理和思辩,在美学上追求的是意境。
伊斯兰⽂化在服饰、建筑、道德观念和⽣产⽅式(作为游牧民族)等许多⽅⾯有特⾊。与佛教和儒教趋于保守、追求超脱于尘世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是扩张的、强制性的。
政教合⼀是现在伊斯兰教⽂化的⼀个特点。由于与维系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泛伊斯兰主义不仅涉及各国的政治,⽽且进⼊了国际政治⽣活的舞台,成为引起国际政治和⽂化冲突的因素之⼀。
西⽅⽂化以基督教为历史基础,它⾸先表现出扩张的特征,宗教⽣活和宗教建筑占据着居民⽣活和聚落的中⼼。随着西⽅在近代经济上的兴起,这种扩张更加强烈,并且成为⼯业⽂明乃⾄信息⽂明的代表。由于代表先进的⽣产⼒和现代⽂明,西⽅⽂化的传播不可避免,也是应该受到欢迎的。但是,西⽅⽂化并不是惟⼀的⽂化标准,西⽅⽂化也不可能永远代表最先进的⽂明。
四、世界的国家
(⼀)单⼀民族的国家
纯粹单⼀民族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民族⼈⼝的国际流动和迁移使所有国家的⼈⼝都是多民族的。但是相对来说,仍然有许多国家是由某⼀个民族占据了绝⼤多数,⽽其他民族的⼈⼝⼏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国家有如亚洲的⽇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恭喜录取的话 简短
(⼆)多民族的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和巴尔⼲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共同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课题。许多国家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量的精⼒但仍然⽭盾重重,给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的“成本”。
(三)跨国家分布的民族
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在北⾮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
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即国家疆域的改变,使⼀些原来拥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属于⼏个国家,如欧洲的德意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亚洲的泰⽶尔⼈、哈萨克⼈,⾮洲的班图⼈、祖鲁⼈、刚果⼈等。
这些跨国家的民族在各⾃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独⽴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20世纪70年代“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独⽴建国使南亚的国际政治关系发⽣了激烈的动荡。当前库尔德⼈在西亚地区的独⽴运动,巴斯特⼈在西班⽛的分离主义运动都给地区和国家政治带来严重的挑战。
(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
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及其⽂化的产物,国家对于世界来说重要的是它相对于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作⽤和国家间的相互影响。
⼈们通常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把各个国家进⾏以下划分:①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业化国家、新兴⼯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②按经济或政治体系划分,可分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③与经济发展⽔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世界国家、第⼆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其中,最后⼀种划分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向世界提出的,得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持和拥护。虽然这种划分是针对当时美苏两国霸权主义争夺条件下的世界政治地理的格局,与今天的国际政治形势不尽⼀致,但“第三世界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内涵仍然被普遍的接受。
联合国是第⼆次世界⼤战以后形成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应该说是国家间国际关系发展的⼀个积极结
果。它最初的主要职能是为各国解决国际政治关系提供了⼀个协商和发表见解的舞台,⼒求以和平的⽅式协调国家间的冲突。很多年以来,联合国没有什么解决经济问题的能⼒,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资源、贫困、⼈⼝与发展问题使它越来越多地讨论和介⼊国际经济发展问题。
第⼆节⼈⼝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谷歌地图高清街景⼀、世界⼈⼝的增长
⼈⼝规模(数量)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的⾃然属性(繁衍)和它的社会经济属性(发展)均促使⼈⼝的数量在总体上必然不断增长。
⼈⼝的增长与⼈类经济活动所产⽣的供养能⼒相联系,也是⼈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到1999年,世界⼈⼝的数量为59.78亿,⽽1820年时为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75年为40亿,预计到2010年可以增⾄80亿。
表7⼈⼝增长与⼈⼝数量翻倍所需时间
⼆、世界⼈⼝的分布
⼈⼝分布遵循的是⾃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然条件⽅⾯主要是热量、⽔分和地形。当⼈⼝分布在克服恶劣⾃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的成本(⽤于克服严寒的⽓候和⼲旱,⽤于平整⼟地等)的地⽅,⼈⼝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然条件的能⼒,也会形成密集的⼈⼝。
世界⼈⼝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陆”的亚洲、欧洲和⾮洲,其中⼜以亚洲的⼈⼝密度最⼤。这与亚洲作为⼈类⽂明的发祥地,其⾃然条件相对较好有关。美洲的⾃然条件也是较好的,但是作为移民的地区,⼈⼝的数量不是很多,只是在加勒⽐地区形成了密集的分布。世界⼈⼝的分布情况如表5.2.2所⽰。
表8 世界⼈⼝的分布(1996)
资料来源:朱之鑫。国际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三、世界⼈⼝增长的区域类型
世界⼈⼝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出⽣与⾼死亡并存,⼈⼝的⾃然增长率较低。②⾼出⽣但是低死亡,⼈⼝的⾃然增长率很⾼。③低出⽣、低死亡,⼈⼝⾃然增长率较低。
四、世界⼈⼝的城市化
(⼀)世界⼈⼝的城市化概述
城市是⼈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的收⼊,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供⽔、通讯等)、信息传播、卫⽣、教育和⽂化等⽅⾯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局环境,城市居民在⼈际交流和避免
⾃然灾害等⽅⾯的条件也要⼤⼤优于农村。⽆论是传统的⼯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以在城市的集中发展为基本的发展⽅式。因此,城市是先进⽂明的代表,城市化是经济地域发展的⾼级产物。
世界⼈⼝的城市化⾸先表现为城市⼈⼝的迅速增长。
⼤城市的发展是世界⼈⼝城市化的另⼀个突出表现。
⼤型的都市地带是世界⼈⼝城市化的地理表现,包括美国东北部的波⼠华城市地带、美国中部的五⼤湖沿岸城市地带、西南部城市地带,南美洲东南沿海的城市地带,⽇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地带,我国长江三⾓洲城市地带和珠江三⾓洲城市地带,印度东北部城市地带,西欧的城市地带,等等。
(⼆)世界⼈⼝城市化的地理过程
1.农村⼈⼝向城市的移动
2.城市景观的扩散
3.各种形式⽹络的发展
(三)世界城市化问题
伴随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带来⼀些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城市贫民
2.城市犯罪
3.城市交通问题
4.城市环境问题
第三节⼈类⽣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陆地⾼纬度地带的⼈类⽣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纬度地带主要指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陆地区。
(⼀)陆地寒带(含南极⼤陆)的⼈类⽣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由于陆地寒带⾃然条件严酷,绝⼤多数地区并不具备⼈类⽣存的条件,⽬前只有很少⼀部分⼈⽣活在北极圈内的寒带。具体地说,包括美国的阿拉斯家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格陵兰岛和加拿⼤北部等地。⽽南极⼤陆则是⽬前惟⼀没有定居⼈⼝的陆地(科学考察营地除外)。因此,陆地寒带是世界上⼈⼝最为稀疏的地区。
陆地寒带的当地⼈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乎绝迹。
当地居民多年来形成的⽣产、⽣活⽅式已同北极地区的⽣态环境相融合。但这⾥的矿业开发则对环境构成了威胁,如巴芬岛的铁矿开发(加拿⼤),格陵兰岛的铅矿开发(丹麦),通古斯、勒拿、泰梅尔的煤⽥开发(俄罗斯),以及瑞典北部的铁矿开发和挪威斯⽡巴德岛的煤⽥开发等。
(⼆)陆地严寒带的⼈类⽣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这⾥⾃然资源⼗分丰富,主要⾃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表9 陆地亚寒带所在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情况表单位:108 hm
2
资料来源:根据“Geography of the World,s Major Regions”和《世界农业地理总论》(张同铸主编)整理⽽来。表中森林⾯积为郁闭森林⾯积,下同。
由于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采伐业成为陆地严寒带国家的传统产业部门之⼀。
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因此采掘业是陆地亚寒带⼜⼀传统产业部门。
除森林采伐⼯业和采掘业外,陆地亚寒带的主要国家还积极发展资源加⼯型⼯业。
陆地亚寒带虽然有⽐较⼤规模的⼈类资源开发活动,但由于热量条件不⾜,季节性冻⼟和永久性冻⼟带⼴为分布,相对低温使蒸发不旺,⼜使地表⽔积留形成⼤⾯积湿地,加之北冰洋⽔系在此带形成⼴阔的河⼝低地,与冰期遗留下的⽔⾯⼀起形成⼤⾯积的湖泽,从⽽⼤⼤限制了⼈类的农牧业开发。
低温虽然会使资源环境下的⽣态系统相当脆弱,但⽔分条件好和有限的⼈类开发能⼒则是这⾥可以维持较好的⽣态环境。发达国家⾜够的经济⾃给、强⼤的技术开发能⼒和较早形成的保护环境的传统,也对严寒带的⽣态环境产⽣积极影响。
⼆、陆地中纬度地带的⼈类⽣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密度最⾼的地带。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类⽣存之地。在⼈类历史上,这⾥不仅有着四⼤⽂明发祥地的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斯河两河流域、南亚次⼤陆上的印度河—恒河和我国的黄河流域,⽽且也是世界⼯业⾰命的发源地。今天世界上主要的⼯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应该说,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
(⼀)陆地中纬度地带⼈类农业⽣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