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阜天岳伏羲氏之陵考辨
幕阜天岳伏羲氏之陵考辨
作者:陈砚发
来源:《云梦学刊》 2013年第5期
    陈砚发
    (平江周易文化研究会,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伏羲与太昊是两个人而非一人。两人出生地不同,世次关系不同,部落图腾不同,姓氏不同,在远古氏族部落中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在先秦史料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在可读史料中,最早将太昊与伏羲称为一体的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氏陵墓实属太昊之墓。而根据史料查实和地下文物印证以及湖南楚文化与民风民俗的论证,湖南平江天岳幕阜山应是伏羲氏之陵,其下有“皇坛”,有四十八灯,四十八柱供奉着手捧八卦的伏羲神像,且历朝多遣官致祭。相传幕阜天岳,舜帝所封,即为《禹贡》之东陵,楚国之东祠,与《史书》记载伏羲去世“崩葬南郡”地望完全吻合。
    关键词:天岳幕阜山;伏羲氏之陵;考辨
    中图分类号:K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13)05-0055-09
    幕阜山,又称天岳,座落于湖南省平江县东北角,北邻湖北通城县,东与江西修水接壤,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内蒙古 旅游
    天下名山称岳者,除天岳幕阜外,皆不成脉。而天岳幕阜恰恰自成一脉。脉起源于平江县境内,地质为燕山早期侵入体,属晚侏罗世燕山第三阶段构造,距今一亿四千七百万年。山体呈西南与东北走向,绵延于湘鄂赣三省。延伸到庐山,横亘洞庭、鄱阳两湖。出露面积1260平方公里,山脉区域面积4800平方公里,延伸37县市,是两湖(洞庭湖、鄱阳湖,下同)之间急剧上升地区。
    幕阜山,山有脉,水有源,有气有势。左揽黄龙(山),右抱凤凰(山)。登山凌顶,大有君临天下之势,又有乘云登天之感。主峰一峰尖1596米,亦有1606米之说。
    幕阜山地处长江之畔,两湖之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山起伏,有山有水有平地。既是人类起源之地,又是远古人类采集、渔猎、栖息的理想场所。长江水系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上万年的农耕文明相生相伴。幕阜山周边的五星村、早仑村、汤家嘴村,据考古发现就有三处大溪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其质地细腻而薄,内外黑亮幽美的蛋壳陶是构成龙山文化的特点之一。这正是人类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期,足以证明幕阜山地区是远古人类活动频繁、古文明极其发达的地区。
    幕阜山冠以天岳,岳者为大为尊。山岳为高为大为众山宗。我国有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然五岳是以方位之岳,而幕阜山称岳不是方位之岳,而是天岳,即天下第一山,万山之宗。
    幕阜山在古时为什么有如此显赫之地位,有如此大的名声,处天下第一山之尊呢?在严格讲究礼制的古代中国,对天地和山岳的宗称是绝不会随意僭越的。那么冠以“天岳”,肯定赋予了它特定的地位和特定的含义。
    传说幕阜天岳因伏羲而名。清同治年间平江县志《艺文志》载:著名学者张瓒昭著《楚陵述略》卷二曰: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氏之陵。(笔者尚未到此书)张瓒昭,原名张宝昭,号斗峰,道光年间举人。曾应清朝五经专科选举中,有一经全国夺魁。在《楚陵述略》中,他对湖南境内的茶陵、昭陵、醴陵、零陵、泉陵、春陵等古陵都有指正。
    徐日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认为:“孔子所著的《易·系辞》有关伏羲的记载,完全是人的形象,72个字,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中的记载一样。这说明史籍互为印证,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孔子这位‘不语怪的圣贤’,早在2500年前就请人祖伏羲走出了神话。可见伏羲氏是实实在在存在传说中的人。”
    伏羲氏和他的族通过多代的努力,创造了八卦和伏羲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创始人,是渔牧农业生
产的先行者,是氏族起源时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奠基者。他们充满了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发展的象征。今天,深入研究伏羲文化,挖掘传说中的伏羲古遗址,仍然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价值。天岳幕阜山、伏羲葬地的古迹考证正是弘扬、充实和丰富伏羲文化的重大壮举。
    一、天岳幕阜——《禹贡》之“东陵”
    《禹贡》之东陵,到底指哪里,史上说法不一。
    一说在河南固始县西南的东陵乡。汉唐人多主此说。《水经注》“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东陵者也。”清人胡渭驳之曰:“其地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南,大江南去五、六百里,安得云(江水)至于东陵乡。”这个东陵乡在长江以北数百里之外,又不在《禹贡》荆州之境,实不足信。此说大多不赞成。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开机后自动关机    还有一说在湖南岳阳,宋儒多主此说。蔡沈《尚书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六朝宋人庾仲雍《江记》(又称《寻江记》)载:“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谓之巴陵,亦名东陵,《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北宋曾彦和云,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陵亦曰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也,又名天岳山,巴丘山。”笔者认为此说对了一半,东陵在湖南岳阳,但不是巴陵而是天岳山。北宋曾彦和提到了天岳山就是东陵,但他把天岳山与巴丘山混淆了。巴丘很难称山,要称其为陵,
而且是东陵实难以相通。而天岳山,即幕阜山,是洞庭湖、鄱阳湖之间急剧上升地区。处夷陵之正东,相距垂直距离百多公里,古荆州之地,又是伏羲氏之葬地,固称东陵是名至实归。
    清儒王夫之《禹贡稗疏》卷二称:“东陵者,武昌以东,瑞昌以西,江之东岸诸山也。”王夫之这里所指的武昌即今湖北武昌,瑞昌即江西瑞昌。王夫之的判断是正确的。而幕阜山正是江之东岸之山。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要弄清楚东陵,必先弄清楚澧、九江和会于汇在哪里。
    东至于澧,孔安国《尚书注疏》卷五称:“澧,水名,后世多从之,谓今湖南澧水”。湖南如今亦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山海经》中的澧沅之风,潇湘之渊,都是洞庭湖地区之地名、水名。
    “九江”指哪里呢?唐以前有九江郡之寻阳说。至宋,胡旦认为“九江就是指洞庭之水为九江”。朱熹认为胡旦等人“以九江为洞庭,则其援证皆极精博。其《九江彭蠡辨》更详驳了汉唐旧说。”
    《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山海经》已经明确,九江在洞庭湖地区。处荆楚腹地,洞庭之水为九江。宋代蔡沈集宋儒说“九江”之大成,在《书经集传》中注九江曰:“汉九江郡之寻阳,乃《禹贡》扬州之境,不得以荆江之水当之。九江在长沙下隽西北”。那么下隽又在哪里呢?
    《楚地记》曰:“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今岳州巴陵县,即楚之巴陵,汉之下隽。洞庭正在其西北,则洞庭之为九江审矣。今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水、湘水,皆汇合于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
    《水经》云:“九江在长沙下隽县西北”。王国维《水经注校》卷四十:“洞庭则在下隽”(今湖北通城和湖南岳阳一带属古下隽地,治城在今通城),而幕阜山正在古下隽,现在还有一半在湖北通城通山县境内。可见《禹贡》之“九江”正是洞庭之水,确信无疑。
    经过澧水,过了洞庭之水,至于东陵就十分明显了,就来到了古下隽。古下隽即湖南巴陵与湖北通城一带是也。幕阜山在古下隽,如今通城境内。“东迤北,会于汇”。《水经注》“所谓汇,即今鄱阳湖也”。史籍记载与地望完全符合。亦与考古发现相吻合。在三峡地区考古中,湖北秭归、沙市、洞庭湖边均发现有古代卜卦用的龟甲,正应对《禹贡》之中的“九江纳锡大龟”。
    由此可知,九江即指洞庭湖地区。
北京到八达岭长城
    澧指湖南澧水,会于汇指鄱阳湖。下隽指巴陵与湖北通城等地。正好证明东陵就是天岳幕阜山。安全评估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从荆山到衡山,按古时500步一里计算(一步为1.8米,相当于一人身高),相距大约应在400公里左右。而两山之中,就是幕阜山最高山体,海拔1606米,比衡山高,
比荆山更高,山体又大。《禹贡》既是山川河流地理之宗书,写到荆州不可能不写最高最大又最居中的大山天岳幕阜山。所以至于东陵,就是指“天岳幕阜山”最清楚不过了。
    幕阜山为什么会称东陵呢?陵属于陵墓。古时民不得称陵,只有帝王家死了以后所葬之地方可称陵。而且不是一般的陵,还是东陵。要在《禹贡》地理宗篇中称之为东陵者更不是一般的帝王而能享有如此殊荣。也只有人文始祖伏羲氏之葬地才可以冠上“东陵”。
    其次,幕阜山从方位上看在楚东。正是荆州与扬州交界处。相对于夷陵有东陵之称。《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上,娶西陵之女是为螺祖。”《河图》记载:“自西陵东北陆行百二十里,有方山,其岭四方,素崖如壁,天清朗时,有黄影似人像,山上有神祠场,特生一竹,茂好,其标垂场中,场中有尘埃,则风起动此竹拂去如洒扫者”。这段精辟记载,就是指幕阜山有“青竹扫台”的景观。西陵在宜都,可见幕阜山与西陵都在长江边上,幕阜山居东,夷陵居西,固有东陵西陵之称。山上有神祠指东祠也。
    东陵,是东皇太一之陵。《补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楚辞集注·九歌》注说:“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东皇太一)即伏羲也”。伏羲就是东皇太一,东皇的陵苑称为东陵是很自然的。
    笔者认为《禹贡》之东陵,既要从空间观念上去到它的位置,还要从内容上考证其原由。幕阜山
正是这两者使然。
    1952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获一件楚国铜器,是一鼎盖,盖边沿有铭文一行,“大右秦——东陵”。大右是官名,秦是人名。东陵,既是楚国铜器,而楚国之东陵,正是幕阜山。幕阜山正在楚国之东。故东陵被文物考古证实。
    二、天岳皇坛——伏羲氏之葬地
    幕阜山,又称天岳山,在天岳山一峰尖山脚下设有皇坛,皇坛位于平江县南江镇阜山村。
毒盾    一座山敢立皇坛,冠“天岳”,天下恐怕只有幕阜山有此殊荣。“坛”是用土石筑成的台,古代用于祭祀或会盟誓师的地方。“皇坛”就是祭祀先皇的坛位。“天”,《春秋繁露》曰:“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类始祖为“天”;“岳”,《诗诂》称:“山高而尊者岳”。“皇坛”与“天岳”的字面意思告诉我们,这里是人文始祖的寝陵,是祭祀先皇的地方。“皇坛”什么时候立的无法考证。传说中“天岳”是舜帝封赐,到春秋战国时期,有《禹贡》之东陵说①,楚国的东祠说②,至汉朝“皇坛”又设有“玉清宫”③,道教有三清四帝之说,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为林宝天尊,太清为道德天尊。四帝为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祗大帝。玉清应是元始天尊之宫。唐朝为道教第25洞天,“元真太元”之天。至宋朝宋英宗赵曙降旨扩建玉清宫(1064年),并赐“冲真观”(见平江同治县志卷五),重新整修“皇坛”。
    宋朝《岳阳风土记》:“幕阜洞天有石壁刻铭其上,言‘禹治水登此山’。又有列仙坛,有石田数亩,非人力所能为,鸟道断绝,不可登览,左黄龙,右凤凰皆在山麓也。”相传“东陵”是大禹登山之后所赐。左黄龙,右凤凰皆是天子阵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