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宇宙观是把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探讨我们所居住的大地在其中所处的位置,即天和地之间关系的看法。在中国古代,天体学说主要有三家:即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认为大地是平坦的,天像一把伞覆盖着大地;浑天说认为天地具有蛋状结构,地在中心,天在周围;宣夜说则认为天是无限而空虚的,星辰就悬浮在空虚之中。
1、盖天说
盖天说出现于殷末周初,主要观点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为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南北朝时代鲜卑族歌手斛律金《敕勒歌》中“2寸相片尺寸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诗,是对盖天说的形象化说明。
盖天说一共有两种:第一种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晋书·天文志》中说:“周髀家云: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关于方形的大地,战国时代阴阳家齐人邹衍解释说,上有九个州,中国是其中之一,叫赤县神州,每个州四周环绕着一个稗海。九州之外,还有一个大瀛海包围着,一直与下垂的天的四周相连接。穹庐般的天穹有一个极(这个极实际上是地球自转轴正对这一点),天就像车轱辘一样绕着这个“极”旋转不息。(北京的天坛园、地坛方就是天圆地方说的体现,如图2-1-1为天坛圜丘,是皇帝祭天的圣坛)天圆地方说的最大破绽,就是半球形的天穹和方形大地之间不能吻合。迫使其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悬在大地上空,有绳子缚住它的枢钮,周围有八根在柱子支撑着。天空有如一座顶部为圆拱的凉亭。
《列子·汤问》篇中所说的共工触倒的不周山,就是八根擎天柱之一,所以女娲便出来炼石补天。天圆地方说提出的宇宙模型,只是凭感性的观察,又掺入了许多规定的。但在我国历史上却有广泛影响,符合儒家关于“天尊地卑”的说教,在封建王朝的天地理论体系中占据正统地位。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是方形的。这是天圆地方的象征性模型。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这个宇宙图式,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两个穹形的间距是八万里。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
第二种盖天说将方形大地改为拱表大地,即《晋书。天文志》中所说的“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第二种盖天说已经有了拱形大地的设想,为以后球形大地的认识奠定了基础。便它仍然不能解释天体的运行,如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月亮的盈亏等问题。盖天说还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据东汉学者王充解释:“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力图说明太阳运行的轨道,载于汉赵爽注《周髀算经》;持此论者设计了一个七衡六间图,图中有七个同心圆。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即“外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南没于西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即“内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北没于西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高;春、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即“中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正东没于正西,日中时地平高度适中,各个不同节令太阳都沿不同的“衡”运动。这个七衡六间图是力图定量地表述盖天说的宇宙体系,因此,盖天说亦称周髀说。南北朝时着的《天文录》说:“盖天之说,又有三体: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
由此可见,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也有不同的学派,可能是不同时代里向不同方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说,盖天说形成于周初,而到了《周髀算经》的写作年代,即公元前一世纪,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定量化的体系。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在描述天体的视运动方面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2、浑天说
祝考研成功上岸的祝福语
浑天说可能始于战国时期屈原《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里的“圜”有的注家认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汉末的扬雄提到了“浑天”这个词,这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记载。到了东汉时,张衡所著的浑天说的代表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可见浑天说比盖天说进了一步,它认为天不是一个半球形,而是一整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不过,浑天说并不认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认为“天球”之外还有别的世界,即张衡在《灵宪》中所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浑天说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在“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
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随着元气体论的发展,浑天说改为地球浮于气中,与气天相似。宋张载《正蒙·参两篇》中说:“地在气中。”浑天说比起盖天说来,无疑要进步得多;对于观测天文学来说,也能充分满足要求。但是,作为宇宙结构理论来说,浑天说则是不符合事实的,天球的概念完全是个臆想的概念。
沅江一中3、宣夜说
有关教师节的作文宣夜说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至战国时代的《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就用提问的方式表述了自己对宇宙无限的猜测。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由此可见,宣夜说认为,所谓“天”,并没有一个固体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因此,宣夜说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无限宇宙观念。
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也是由气组成的,只不过是发光的气,如《列子·天瑞篇》所说:“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三国时代,宣夜说学者杨泉又进一步说:“夫天,元气也,皓然而已,无他物焉。”他认为银河也是气,并从中生出恒星来。他说:“气发而升,精华上浮,宛转随流,名之曰天河,一曰云汉,众星出焉。”(《物理论》)在思辨性的自然哲学中,这种猜测是十分精辟独到的。
宣夜说的进一步发展,还牵涉到天体的物理性质问题湿婆教;据《列子·天瑞》篇记载,有位杞国人听说日月星辰是在天空飘浮的,便“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这便是成语故事“杞人忧天”的由来。归劝杞人的那个人,还提出了不但天空充满气体,连日月星辰也是气体,只不过是发光的气体。后来的宣夜说学者又进而提出地球会坏,天地也会坏,但是用不着担忧。就其宇宙结构理论来说,宣夜说确实达到了较高水平,它提出了一个朴素的无限宇宙观。但是,从观测天文学的角度来看,宣夜说却不如浑天说的价值大。浑天说能够近似地说明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宣夜说只能指出它们运行的不同,却没有探讨其运行的规律性。修订历法时,浑天说有很重要的实用意义,宣夜说却仅仅具有理论意义。但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宣夜说无疑也是一种重要的学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