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第23卷第12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女主角很漂亮的动漫Jun.,2020
中国五岳Vol.23,No.12
1 邮储银行简介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邮储银行;股票代码:601658)是中国领先的大型零售银行,目标是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致力于为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客户体提供服务。同时,邮储银行积极服务于大型公司客户并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服务人超过5亿人,拥有优异的资产质量和显著的成长潜力。目前,邮储银行打造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电视银行、微银行等在内的全方位电子银行体系,形成了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络互连互通、线下实体银行与线上虚拟银行齐头并进的金融服务格局。2012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并经银监会和财政部批准,邮储银行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2月,邮储银行引入10家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升了综合实力。截至2019年12月10日,中国邮政储
蓄银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证券简称邮储银行。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邮储银行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理念,以建设一流大型零售银行为统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严控风险,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经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金融改革及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的“好日子”似乎只能成为传说,面对各种形式的资金挤占及金融监管的日趋严峻,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邮储银行开始重新认识环境,并与自身发展结合,展开了一系列变革。
2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依靠邮政企业良好的信用环境,以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为根基,利用四通八达的网络优势、具有明显特的运营方式,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市场优势。
2.1 网络优势
现阶段,邮储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全国各地,有人的地方,就有邮政,这不是一句空话。这些网点是邮储银行创新发展的根基,也是其占有市场的网络优势。其中,县及以下地方网点占有很大比重,这是其他金融行业无法做到的。邮储银行以国家向“三农”倾斜为契机,借助遍及县及地区的经营网点,
不断拓宽发挥空间。借助这种无法比拟的优势,储蓄银行可以在市场中占据先机,并利用自身优势,在集团的支持下,结合自身的条件,做好企业资金周转工作,且在企业现金结算工作中,规避了现金运送的风险。
2.2 资金优势
全国邮政储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存款余额,资金量十分庞大,在全国范围内,邮政储蓄银行的用户近30%,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邮政用户。在邮储银行成立以后,会寻求在境内和上市,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自有资本量。同时,改善自身经营模式,参照中行的经营模式。邮储资金量具备不同于他行的优势,能为今后发展批发业务提供支持。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没有任何坏账的担忧,主要因为原先集团的体制和操作方式比较狭窄,自身并不利用资金,而把资金转存到中国人民银行,缺点是不利于拓展资金业务,但规避了资金经营的风险。
2.3 成本优势
邮政储蓄业务是建立在原有邮政业务上的,不需要额外开设,也不需要特意开设营业场地,所以运营成本相对同类较低。此外,因邮政自身具备的公共事业的特点,我国从多方面大力扶持,降低了企业的营运成本。比如,在城镇建设开发时,邮政网点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应考虑种种社会要素,将其划到政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崔 祥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沈阳110168)
[摘 要]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3月挂牌成立以来,秉承着邮政公司原有的生产经营理念,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做大做强,高速发展,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基于此,本文对邮政储蓄银行的经营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络、资金、成本和品牌及信誉方面具有优势,而在资产负债结构、人才、体制机制、金融创新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利用外部网络,开拓新的市场,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优势;劣势;分析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2.059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0)12-0126-02
[收稿日期]2020-05-11
126/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陈怡君mini
金融与投资
府发展规划中。而同类银行的经营场地,大都是按市场价格在商业繁华区租赁或购买,场地成本费用占有很高的比重。此外,由于邮政整体的收入不太如意,员工收入仅在本地的居民收入中处于中游层次。邮储银行成立之后,城市中的场地成本和人员成本虽然有所上升,但不需要全部更换,因此平均成本仍具有很大的优势。
2.4 品牌及信誉优势
中国邮储储蓄银行的基础金融服务在社会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认可。邮政储蓄银行注重企业形象,通过优质的服务方式、良好的服务态度,在社会中受到广泛好评。储蓄业务的开展,使邮政储蓄银行在居民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与信誉。信誉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金融开展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诚信环境已经成为阻碍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金融机构自身难逃干系。因此,邮政储蓄银行长期的信誉优势和良好的信用环境,将为今后拓宽和创新业务提供有利条件。
3 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
在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以前,其最大的劣势是经营体制问题,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
3.1 资产负债结构单一
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运用上缺乏灵活性,以低风险的债券市场投资为主、存款为辅的方式,资产配置不够合理。在负债结构模式中,邮储银行的资金来源匮乏,仅是居民的储蓄存款,且存款比重低,与一般的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存款量难以上升,且面临难以抵御的市场风险。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只能办理存取款的现金类业务和中间业务,不能办理贷款这类高收入的业务。代收代办业务虽然有利于百姓生活,但很难提升整体的资金量。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均不允许在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办理,邮储银行产品种类单一,难以产生业务联动效益,规模效益不佳。
吸顶空调3.2 人才能力劣势
空调不制冷为什么邮储银行因企业特点,网点覆盖乡镇地区,且不能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很难吸引受过高等教育和技术熟练的雇员。邮储从业人员从邮政业务员的身份转变而来,金融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业务操作技能并不熟练,加之轮岗频繁,造成识别风险能力缺失。同时,金融类高素质人才流向高收入的同类型行业的现象十分普遍,员工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金融文化,阻碍了企业品牌文化建设。
3.3 体制机制劣势
一个好的制度是银行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银行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其制度具有先进性,后来发展
的商业银行在经营制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长久以来,邮政储蓄银行具有明显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浓厚彩,管理效率低下。3.4 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长久以来,邮政储蓄银行一直延续老旧资金经营管理,将存款存到人民银行中,以安全稳妥为主,对金融创新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殊不知,金融创新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根本。邮储银行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企业优势,但是还没有将这些优势充分有效地服务于金融,无法满足高端客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不能合理配置资源,手段单一,资源有限,仍停留在代发工资、代发养老金、代收水电费等业务。这类代收代付业务层次低、技术含量低,并不利于降低负债成本。
4 邮政储蓄银行的机遇
家庭蛋糕的制作方法现阶段,邮储迎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对内,要做好“加减乘除”4个方面的工作内容。首先,将自身做加法。以业务为发力点,推动资产业务蓬勃发展,以多样的产品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将不良的逾期做减法。加强内部管理,减少不良和逾期资产。加强外部结合,增强逾期资产的催收效果。再次,加强自身管理做乘法。加强财务、人力、资金等管理,加大管理力度。最后,风险控制做除法。扎实做好风险防控的各项工作,严格控制和防范各类风险。对外,邮储银行可以撤并偏远的支行及附属机构等,拓宽发挥空间,以贴近民生、亲近百姓为重点,开发市场。自国家的一号文件推行以来,金融机构需要大力帮扶“三农”。邮储银行依托强大的地区优势,对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
力的生产环境。由于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五大行的覆盖率往往不高,这就体现出邮政银行独有的众基础,为邮储银行的发展带来庞大的客户体,迅速占领庞大的基础市场。乡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这也给邮储银行提供更多的机遇。一方面,可以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也为自身带来巨大的收益,使邮储银行可以快速渡过发展的真空期,直接进入高速发展状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统一,邮储银行的绿卡通业务实现了全国的通存通兑,邮政储蓄网络由单一的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同时,新老系统切换成功,邮政储蓄银行实现了汇通全国,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网络的建成,促使邮储银行的中间业务开拓新的市场。新老资金实现划断后,中间业务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包括现阶段开办的国内外转账业务、汇兑业务、债券兑付、个人及公司结算、代理金融业务等一系列的金融业务。与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强强联合,陆续推出面向高端客户的金融产品,以低成本、低风险、高附加值作为产品特点,势必为邮储银行开拓新市场,带来新机遇。银监会指出邮储银行应“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目标、功能和市场3个方面明确邮储银行的定位,要求邮储应以服务“三农”为目标,发挥自身优势,树立面向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的市场形象。
/ 127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