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成都锦城绿道为例
城市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成都锦城绿道为例
王洁
【摘 要】目前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在体系构建、选线设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套等方面已逐步探索出一套标准化、模式化的东西,而不同地域、不同能级的城市绿道则有各异的景观营造手法.相较于自然景观营造,文化景观营造更能体现地域历史价值和文化特.文章结合成都市锦城绿道文化策划及展示规划,探索锦城绿道在文化植入、文化景观营造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对成都市其他绿道以及其他城市的绿道文化景观营造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名称】《四川建筑》
六一文案朋友圈【年(卷),期】2018(038)006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城市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作 者】王洁
【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85.19
国际上公认的第一条绿道是19世纪末美国波士顿地区“翡翠项链”式的公园绿道,而 “绿道”(Greenway)一词正式提出是在1987年美国总统委员会报告中。2016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中将绿道定义为: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其中城市绿道是指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护绿地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
1 国内外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学者聚焦到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成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在现有的研究中,魏绮思提出应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同绿道规划相结合,通过绿道有效串联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并结合主题公园等形式,打造文化景观[1];朱雪梅研究了基于文
化线路的南粤古道、古村、绿道的互动共赢多元化发展策略[2];刘琳婕基于广东增城文化景观的审美特征研究了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3-4];陶莹、卢凯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别探讨了不同类型文化遗产与绿道规划相结合的策略,并结合安徽省及安庆市绿道规划进行具体论证[5]。
2 锦城绿道概况
在全面践行绿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成都市提出“全域增绿”,构建 “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系统。全域规划区域级绿道1 920 km、城区级绿道5 380 km、社区级绿道9 630 km。其中锦城绿道依托成都市环城生态区进行打造,属于区域级绿道。成都市环城生态区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是由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 m范围,以及周边七大楔形地块内的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所构成的控制区。锦城绿道在环城生态区内沿绕城高速成环,共形成500 km绿道,同时规划特镇、特园、林盘院落、亭台楼阁形态的4级服务驿站体系,提出打造20 km2多样水体和100 km2生态农业景观区。
夏天冰箱应该调到几档
省考需要什么条件3 锦城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策略
3.1 以《蜀川胜概图》为统领,全面再现蜀川盛景
锦城绿道最核心的文化景观营造策略是以《蜀川胜概图》为统领,展现《蜀川胜概图》所描绘的自然山水田园本底及丰富人文景观,全面展示天府文化。
《蜀川胜概图》相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名作。画卷所绘内容为宋代川陕四路(今四川重庆)的著名山岳、河流、城池风貌,描绘了历史上成都自然山川与人文景观和谐相融的胜景。《蜀川胜概图》成都段共有26处文字标注,涉及蚕丛、老子、张仪等多位历史名人(表1)。
个人简历该怎么写
表1 《蜀川胜概图》标注一览分类具体标注数量自然景观芳草渡、石笋、天涯石3祠庙寺观蚕丛祠、盘古祠、先主庙、君平宅、青羊观、玉局观、正法寺、大慈寺、昭觉寺9园林建筑张仪楼、雪锦楼、散花楼、合江亭、通仙井、琴台、石牛、升仙桥、万里桥、墨池、工部宅、浣花溪12文化机构蜀学、锦官2
3.2 点、线、面相结合,创新利用文化元素
3.2.1 点状维度——三十特园
点是指特园。锦城绿道内共打造了30处特园,特园既是《蜀川胜概图》文化要素展
示的核心载体,也是锦城绿道文化景观营造的基本单元。每处特园综合考虑所处区位、资源特质和片区发展定位等因素,通过景观营造特化利用和展示《蜀川胜概图》中的文化元素。
3.2.2 线状维度——三段共演绎
线是指段落。锦城绿道主干加支线绿道约500 km,且《蜀川胜概图》文化要素众多,适合采取分段、分主题的文化景观营造策略。锦城绿道文化植入和景观营造分为差异化三段,西段为“悠远古蜀,沃野天府”段,该段是天府文明的起源,主要展现悠久的古蜀文化底蕴和田园农耕景观。东段为“和谐包容,友善天府”段,该段是成都的东门户象征,是天府文明的延伸,主要展现着人、山水、城市、自然和谐共处的大城风范。南段为“创新时尚,开放天府”段,该段是对接成都市东进区域、南拓区域的重要段落,主要展现成都蓬勃发展的时代风貌。每个主题段都包括约3个景区、10个特园,通过绿道网络有机串联文化景观要素,共同彰显和强化主题段落的特。
3.2.3 面状维度——九景新画卷
面是指景区。锦城绿道以环城生态区内主要绿楔为核心空间载体,打造了9处特景区,营造“九景新画卷”的意境。每处景区包括2~4个主题文化相近、共享旅游配套的特园,通过绿道合理串联各个景观资源点,形成景观独特、配套完善、游线合理、适宜半日游的文化主题景区。每个景区主题根据地域文化资源底蕴及引用的《蜀川胜概图》文化要素确定,既各有文化特,又有有机联系(表2)。
表2 锦城绿道点、线、面文化景观关系分段分段主题(线状维度)景区主题(面状维度)特园名称(点状维度)西段“悠远古蜀,沃野天府”段蜀风雅韵蜀仙胜境、茶马古道、茅庐秋风、凤求凰园古蜀文明林泽杜鹃、金沙秘境、君平通仙、上古水韵水乡农耕蚕丛渔桑、濯江波、浣花水乡东段“和谐包容,友善天府”段锦门开山一叶禅林、国医本草、五丁开山熊猫嘻水香城彩叶、熊猫百竹、北湖三友龙潭归田桃风酒香、方言乡音、五腔川剧、茶香集萃南段“创新时尚,开放天府”段明风今韵青龙墨池、盘古玉石画意闲情盘古玉石、花市芳草、诗画白鹭锦绣未来都广之野、万里锦程、交子百业、蜀学大雅
3.3 塑造格局性文化地标,呼应城市文化意境
环城生态区的地形较好的体现了成都平原地势平坦的特点,在锦城绿道内打造一些至高点
既可以实现塑造文化地标,同时能有效指引方向。因此锦城绿道提出了“四方相辉映”的文化景观营造策略。通过延续《蜀川胜概图》里的建筑表达形式,在东、南、西、北四方打造了四处至高至雅的文化地标。
3.3.1 西方文化地标——清晖楼
清晖楼位于成都市城西锦江畔。“清晖”来源于陆游的诗句“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建筑形态取意于《蜀川胜概图》中的阁楼形象,四面敞开,三叠相依,营造出“西楼观雪”的意境(图1)。
开开心心图1 清晖楼效果
3.3.2 北方文化地标——回龙台
回龙台位于成都市北的回龙山内,回龙山是成都市至高点,拥有“山如画里,楼阁如云中”的风光。回龙台取意于《蜀川胜概图》中描绘的一处没有标注,但外观酷似台楼的建筑景致。同时回龙台位于成都市至高点,营造出“北台望蜀”的意境(图2)。
图2 回龙台效果
3.3.3 东方文化地标——青龙阁
青龙阁位于成都市东侧青龙湖二期内,取名为青龙阁,与青龙湖之名不谋而合。建筑取意于《蜀川胜概图》中描绘的一处7层高耸建筑,营造出“东阁思进”的意境,响应成都市当前提出的“东进”战略(图3)。
图3 青龙阁效果
3.3.4 南方文化地标——瞰江亭
瞰江亭位于成都市南侧锦江沿岸高地,结合游船码头的设置,呼应古合江亭意境。瞰江亭体量低矮,取意于《蜀川胜概图》中“合江亭”意向,营造出“南亭开源”的意境(图4)。
图4 合江亭效果
3.4 “还原、取意、延伸”并用,合理确定文化景观表达手法
根据文化元素特和区域场地特征差异利用《蜀川胜概图》中的文化元素,合理选择文化元素落地路径。特园文化景观的营造主要运用了“还原、取意、延伸”三种表现手法,将
徐州宠物狗《蜀川胜概图》中的文化要素通过景观表达呈现。
“取意”路径是指文化景观的营造以表达《蜀川胜概图》描绘的意境为主,不一定追求真实的再现。“取意”的表达手法是锦城绿道30个特园中最主要的形式,从规划情况看,有18个特园主要运用了“取意”的表达形式。 “还原”路径是指文化景观的营造以重现《蜀川胜概图》表达的景致为主。从规划情况看,有5个特园主要运用了“还原”的表达形式。 “延伸”路径是指文化景观的营造在尊重《蜀川胜概图》表达的意境基础上,延伸出相关或相近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景观表达呈现出来。从规划情况看,有7个特园主要运用了“延伸”的表达手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