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作者简介】申莹和,安徽艺术学院新闻播音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研究系2018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探究”课题系列成果,(项目编号:2018jyxm0896);2019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视角下安徽省艺术类高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研究课题系列成果,(项目编号:SK2019A0784)。
2
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
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
平总书记围绕“建设全媒体,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主题,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
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教学来说,如何进一步明确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丰富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媒体融合思维的全媒体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广播电视学是一门相对综合,且实践性强的学科。核心课程包括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概论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之外,还涉及摄影摄像、电视画面编辑、新闻采编评、纪录片赏析、广告、视听语言等实践性课程。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社会对广电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偏向于实操环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则成为了教学过程的重要评价指标。
一、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再也不仅限于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电影、广播等传统媒体。其中各类新闻客户端,网络视频媒体,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都为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发展平台,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媒界急需具备融合观念的多媒体全能型应用新闻人才。
(一)培养方向过于宽泛,缺少特
部分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往往局限于过去的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领域,把学生培养成传媒的“管理者”多于将学生作为专业的“传播者”,教育教学受限于精英教育阶段思想、制度和培养方式。有不少院校还
没有自己的具体定位,往往是跟风培养,既不能做到立足传媒发展趋势,又没有立足当地媒体发展具体实际,教育方向大而宽,基本上是教育部颁布的国标目标的翻版或其他院校培养目标的照搬。加之新媒体发展变化过快,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相对稳定,使教学内容无法灵活多变和与时俱进,课程结构过于内卷化,缺乏开放性,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双重因素导致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明显,缺乏特。
例如安徽艺术学院,其前身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制定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到一是与省内其它高校新闻专业进行错位发展,二是打造自己的特,与学院其它专业形成良性互动。所以加大了摄影摄像课时数的比例,并且在第一学期中有为期一周的采风实践环节。采风实践教学场所如黄山塔川、呈坎、木坑竹海,安庆经县桃花潭等。同时突出艺术特,进行艺术传播方面的专业课程教授与研究,如艺术概论等。同时发挥学院艺术优势,鼓励同学们参加音乐舞蹈系、美术设计系、戏剧影视系的讲座。
(二)课程体系建设相对于融媒体发展趋势存在滞后性
目前一些院校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虽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方面有一定作用,但过多拘于公共基础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广播电视采编、新闻理论、新闻实务课程以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的概论类课程等等。对一些摄像、编辑、视听语言等实践性
芒果可以放冰箱冷藏吗较强的课程重视不足,忽视了实践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结果导致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媒体发展、市场的需要,出现就业方向广阔但是就业前景不明的吊诡局面。
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探究
水培郁金香申莹和
(安徽艺术学院新闻播音系合肥230000)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的日益加深,尤其是新媒体的长驱直入,倒逼我们进一步思考广播电视学的教学如何适应媒介融合的现实。本文将对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进行探究,论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到合适的实践改革方案,从而培养出应用型、综合性的传媒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探究
64
202012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不知道算是谁的错两个人变得话不多
(三)师资力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泛的拼音
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因此对学生采、编、
播、拍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一些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招收教师时,大多选择具有新闻传播学背景的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而对于直接从广播电台、电视台招收优秀的从业人员少之又少。再加上缺乏一些新兴的教学设备和先进技术指导,学生缺少对新技术的掌握,最终体现在课程教学偏理论、重研究。导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一是老师主体传播,学生被动接受。二是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三是重规范性,轻灵活性。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变革的途径
外地车牌能进北京吗(一)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增加融媒体课程内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是国内外媒体都在经历的过程,教学方向不仅要兼顾线上和线下、平面和广电媒体、传统和新兴媒体,更要调整广电专业课程,提高实践教课时数在总课时数的比例,加入融媒体、大数据、舆情研判等新课,结合自己学校的定位和本专业的实际来科学制订具有个性特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制定一些新媒体行业紧密相关的实验课程,在课程的实验大纲里设计能运用行业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
针对某些暂时不具备开设实验课程的学校,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校内进行媒体实践。如校园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微博实训中心等。老师们将自己的课程与校媒进行勾联,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操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笔者所授课程《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就与校内新媒体实训中心建立了合作。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必须要创建一个栏目。学生团队分工进行采访、拍摄、写作,最终在微博的平台展示。有期节目是关于厨艺大赛的,当时正值寒假返校一个多月,某个学生团队就想到征集同学们寒假在家的厨艺作品照片,并寻校园小厨师。在这个过程中,前期需要策划栏目、宣传活动、筛选和收集作品、制作页面、发起投票、与学院微博、官方抖音等校媒联动等等。对广大同学老师、活动参与者、厨艺获奖者的采访与写作贯穿始终。这个栏目的点击量和关注度当时都非常高。各小组创建的栏目发布后可以一见高下。抢新闻、跑新闻、采新闻、写新闻在与校媒联动的过程中一一完成。传统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步走完,它有个过程。将学生置于实践中、真实中,让整个课程活起来。他们学到的将不仅是单一的该门课程,而是学会了将所学课程穿连,自然而然地搭建一整套的学科体系。
(二)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尤其是新媒体素质和艺术素质
“与其说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环境要求学生具备更好的媒介素养,不如说是对新闻专业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师也应在学科知识的融合、社会视角的切入、文化
思索的层面,重视跨学科、跨文化的不断积累,拓展研究视角与领域,参与新闻实践,这将对‘融媒体’时代新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闻思维方式起到重要作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建立教师定期到媒体挂职锻炼制度,重点培养教师的“互联网+”思维。鼓励教师涉猎跨学科、跨媒体、跨文化的知识,与前沿媒体深度合作,建立高校教师与传媒业的互动交流平台。用互联网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进行改革,进一步提升现有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运作效率学校应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建立平台,开设校内广播电视台。同时将学生的优质节目选送到合作媒体的平台进行播出。有条件的开设融媒体实验室、VR 虚拟直播间等新媒体实训实验室,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型+”思维。条件不具备的高校可以同时加强跨校合作,利用其他院校优质实践资源。同时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实际去动手操作,与市场接轨。
(四)重视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地: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信息的选择、质疑、理解、思辨能力,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在培养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创造、动脑筋。现在市场上很多节目都是模仿、千篇一律。许多电视台花重金从国外买节目版权,这种重金买版权的实质就是因为生产创新的能力不足。因此重视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在当下很有必要。
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作为未来新闻界的重要力量,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要加大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媒介素养观。鼓励他们关注民生疾苦、社会热点,把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看做自己毕生的追求。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尽快形成较高的媒介素养,为未来适应融媒体时代对从业者的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77-81.
[2]孙宜君,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传媒教育,2010(11):120-123.
[3]冯康,陈磊,杨星,等.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4):131-134.
[4]陈远,马跃,熊庆宇,等.媒体技术专业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探讨[J].科技传播,2014(2):134-135.
[5]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00(009):54-56.
6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