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语言文字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文字又是重要的文化事类。中国境内有众多的语言文字,它们之间是相互吸收的。汉语汉字一直作为境内通用语言文字来使用,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观念和制度,并在汉语汉字特点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文化事象。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一、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大一学期总结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项,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项,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语言,人类才可以相互交流,才可以进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化”的人。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如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习俗,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如来神掌龙剑飞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它文化事项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文化对语音的影响,如把北京语音作为普通话的标准语音,是与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分不开的;文化对语法的影响,如随着近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汉语语法出现了欧化的倾向;文化对对词汇的影响最明显,词汇常常会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如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许多表示封建社会称谓的词语,像“皇帝”、“宰相”、“状元”等,随着那个时代的消亡而不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许多新词语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像“网吧”、“”、“数码相机”等。自动档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它文化事类的发展。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语言可以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和长期存在。其次,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其它文化事项的产生和发展。如人类的生产经验是世代发展的,这种发展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靠语言的世代传承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生产经验的积累要少得多,发展要慢得多。再如,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大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语言的发展对人的思维和各种社会生活、文学艺术产生重要影响。比如汉语方言众多,这对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曲艺的形成、发展和极大丰富提供了条件。大病救助如何申请
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类。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其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的产生,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创造工具的能力。使用语言和制造工具,使人脱离了动物
性而具有了文化属性。在产生文字以前,人类已经有了记录思想的需要,并创造了契刻记事、结绳记事等方法。当人类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以后,日常生活中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时,结绳记事等方法已不敷使用,于是有了创造文字的需要。由此我们知道,文字的产生是在人类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之后的产物。有了文字,人类才有书面的历史记录,从此以后的历史时期称为“有史时期”,在此之前是“史前”时期。文化的不断发展又对文字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文字的不断发展。如秦代统一天下以
后,实行“书同文”政策,废除六国文字中与秦文不合的字体;近代文化史上为了与西方文化接轨,又提出了许多的汉字改革方案,这都是文化对文字的直接影响。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文字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各民族都会依据本民族的文字特点形成许多的文化事项。如汉民族根据汉字可拆可合的形体特点,造成特有的字谜游戏和姓氏避讳中的缺笔避讳;根据汉字二维构形的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这些由文字直接衍生的文化事项,使文字成为整个文化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离开了文字,许多文化事项不可能传播和传承。例如,历代古书的失传非常严重,孔子研究六部古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在战国时代失传了,于是“六经”变成了“五经”,我们今天已无法系统了解《乐》的内容,这说
明文字记载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文字对文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文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文字的记载使文化交流更为便利,使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得以更快的发展。文字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文字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上。文字记录语言,使语言有了书面语这种存在形式,这对语言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口语记载下来,词汇才能逐渐积累,日益丰富;文辞才能仔细斟酌,反复推敲;语言才能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华美。
二、中国境内的语言文字
1.中国境内的语言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大地上居住着许多民族,民族通常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因为语言的变化比较缓慢,当民族的其它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而且,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民族对语言也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常会影响语言的演变方向。
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80多种,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它们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语系是有共
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比如: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北部语藏语支,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
在中国,大多数民族的语言界限和民族界限是一致的,即同一民族使用同一语言,如汉族使用汉语。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语言,如瑶族使用三种语言: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还有的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如回族、满族等民族大多数人已转用汉语。造成这种语言和民族不一致的情况主要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有关。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邻近的或杂居的民族之间的交往一直很频繁,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会相互影响,有的民族甚至会因为某种社会变动而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民族。随着民族的交融,语言也处在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相互间影响小的一般只在语言的某些方面体现出来,比如汉语词汇中的“胡同”(蒙古语)、“喇嘛”(藏语)、“孜然”(维吾尔语)等实际上是借用了少数民族的词汇;相互间影响大的则会造成民族语言的整体变化,有的是语言类型变了,有的是转用或兼用它种民族语言。
在中国的各民族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分布最广,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水平相
对较高,因此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始终制约着各民族语言关系,汉语也成为跨民族、跨地区的国家级通用语。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方言,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话、
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为了使汉语成为一个统一的、普及的、具有明确规范的高度规范的语言,建国后规定普通话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现在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为加强各民族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国境内的文字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还是一个多文种的国家。不仅汉字有很古老的历史,而且除汉族之外的其它民族有不少在较早的时候也已开始使用文字。如:佉卢字在公元前就已传入我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粟特文有2至3世纪的铭文;焉耆-龟兹文有5世纪时的文献;藏文、突厥文、于阗文、回鹘文、西夏文、女真字、八思巴字、傣文等已有一千多年或近千年的历史;创制较晚的满文也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总的来说,历史上曾使用过而现在已不再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有qu卢字、焉耆-龟兹文、粟特文、于阗文、回鹘文、西夏文、察合台文、突厥文、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大字、女真小字、八思巴字、哥巴文、方块壮字、尔苏沙巴文、水书等;一直使用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字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傣文。锡伯文、彝文、朝鲜文等,这些文字也都有悠久的历史。
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24个民族有代表自己语言的文字。由于有的少数民族使用一
种以上的文字,如蒙古族、景颇族、傈僳族各使用两种文字,傣族、苗族各使用四种文字,因此24个少数民族现在使用的文字有30多种。其中,壮、布依、侗、白、哈尼、黎、佤、纳西、苗、瑶、土、等1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创的,全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现行的少数民族文字中,除了彝文是表意文字,其它文字均为拼音文字,但它们的字母来源并不一致:有的属于拉丁字母,如新创文字和拉祜文;有的属于古印度字母,如藏文;有的属于叙利亚字母,如蒙古文、锡伯文、傣文;有的属于斯拉夫字母,如俄罗斯文;还有的是独创的字母,如朝鲜文。
无论是历史上曾使用过的民族文字还是现行的民族文字,都为记载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保存各民族历史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只有民族文字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种全民族的通用文字以利于民族间的交流和全民族的统一。汉族在各民族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它的数千年的丰厚的历史文化一直由汉字承载,汉字又具有表意的性质特点,所以从古到今,汉字一直被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文字。
最后我们谈一下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但是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它民族语言文字之上的特权,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合法
权利,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并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不断扩大民族自治机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凡有本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大都实行双语教学;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区,广泛建立民族文字的出版、翻译机构,建立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人才。这些尊重和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和措施对于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也仍是今后民族语文工作的方向。
三、汉字汉语的特点
1.汉语的特点
世界语言大约有5000种左右,但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与世界上的其它语言类型相比,汉语具有自己的特点。
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如:《清稗类钞·诙谐类·母配孟德》:“有以母寿设晏受贺者,或赠以幛。其幛文曰‘德配孟母’,盖置于匣中之四金字也。悬时,颠倒其文,则为‘母配孟德’矣”。“德配孟母”是由“德”、“配”、“孟母”三个词构成的一个句子,语序调整后的“母配孟德”则成了“母”、“配”、“孟德”三个词的组合,其中有两个词与调整前完全不同,“配”虽词形没变,但原来的意义是“与……相称”,调整后变为“婚配”,词义完全不同,经过这一番语序重组,原来的颂赞之词转成了令人尴尬的滑稽之语。汉语的这一特点与英语等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根本不同的。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如“数”读第三声表示“查点数目”,读第四声表示“数目”的意思;“饮”读第三声是“喝”的意思,读第四声表示“给牲畜水喝”;“买烟”和“卖盐”,“美化”和“梅花”,“简短”和“间断”等等都是声调不同构成的不同词语。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因为多词同音,所以单凭语音会发生理解的歧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单凭听到的语音无法领会语义。如赵元任在《语言问题》中所举的“漪姨的故事”,全篇用“yi”这个音节写成,其意义的理解需要借助字形:“漪姨倚椅,悒悒,疑异疫,宜诣医,医以宜以蚁胰医姨。医以亿弋弋亿蚁。亿蚁殪,蚁胰溢。医以亿蚁溢胰医姨,姨疫以医。姨怡怡,以夷衣贻医。医衣夷衣,亦怡怡。噫!医以蚁胰医姨疫,亦异矣;姨以夷衣贻医,亦益异已矣!”
2.汉字的特点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从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不断地为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进行内部调整。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形声造字法,一半表示词语义类,一半表示词语读音,简洁方便,成为汉字主要的造字方法。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不断对汉字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汉字书写工具的不断改善也为汉字形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就汉字的表意方式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这种分类是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是语义还是语音来确定的。例如,英语black 直接拼出了意义为“黑”的这个词的声音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汉语“黑”则用火焰从烟囱冒出来意会烟熏致黑的意义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表音和表意是图画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例如非洲的古埃及文字、西亚的美
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等,都经历过由图画文字向表意文字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些表意文字很快失去了使用价值,变得不可释读了。唯有汉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
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就是说,在一般情
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又往往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一”这个
戏剧特点字记录了“yi”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一”这个语素。比较而言,英语的情
况则迥然不同,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book这个词,b、oo、k分别代表[b]、[u]、[k]三个音位,book是三个音位拼合的词。
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这个两维度的空间为汉
字构件的结合提供了许多区别的因素,除了不同的构件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汉字以
外,相同的构件也可以构成不同的汉字,如“木”、“林”、“森”是构件多少的差别
造成的,“叶”与“古”、“杲”与“杳”是构件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四、汉语汉字的传播
1.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
我们先来谈汉语的传播。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口很少,汉语的使用人数不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再加上汉族人口在历史上多次向远方迁徙,并不断与其它民族发生接触,汉语的使用区域逐渐扩大。在汉语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方言分化,给交流造成了困难。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所以自秦代以来就一直是统一,共同语的口语则随着各个朝代政治文化中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这个“雅言”就是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礼记·王制》)的情况下,用来彼此交际的语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汉语使用区域的逐渐扩大和共同语的存在,在汉民族共同思想、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
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营养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如周秦以后,南下的汉族移民吸收了一些壮侗语因素而形成了汉语粤方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频繁接触,语言也广泛接触,比如,汉语取代替了鲜卑语,同时也从鲜卑语中吸收了若干成分来丰富自己,这种广泛接触的结果就形成了隋朝时汉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的局面。宋元时期,汉语受到北方阿尔泰语的女真语、蒙古语的影响,在语音、词汇,甚至语法结构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汉语词汇对其它民族词汇的广泛吸收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停息,象我们熟悉的“车站”的“站”这个词是从蒙古语中借来的,“阿訇(伊斯兰教主事)”是从维吾尔语借来的,“金达莱”则是从朝鲜语借来的。
汉语也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华夏民族与西北和北部少数民族广泛的语言接触时期,据《左传》记载,当时的戎人首领姜戎子驹支会说汉语,能赋《诗经》。战国以后,北方及西域各民族统称“胡人”,胡人与汉人交往,并且学说汉话,但因胡人的汉话生硬别扭,故有“胡言汉语”之说。五胡乱华以后,汉人深受其害,改“胡言汉语”为“胡言乱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主中原,先后建立北朝、金、元、清,长达近800年,他们的阿尔泰语和阿尔泰文化跟汉语、汉文化的接触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北魏就非常重视对汉语汉字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