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人类学就是在文学和人类学空白地带上的生成物,如果以1987年弗雷泽的《金枝》和弗莱等人的《神话———原型批评》的中译本在国内问世为起点,以2007年文学人类学第三届年会的召开为一时间标志,中国文学人类学已走过20多年。结合20年来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数以千计冠以文学人类学分析和研究的文章为样本,我们将探讨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其特征,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说清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得如何及还有怎样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现状
我们要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现状,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了什么,这与文学人类学的从业者们在做什么,其实是个二个一,一个二的问题。
在西方以文学批评、文学的人类学批评和文学人类学为名的相关理论流派中,包括新历史主义学派葛伯林格的文化诗学、弗莱的原型批评、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还有人类学家W ·恩尼特的文学人类学、费尔南多·波亚托斯的民族志诗学/人类学诗学和马尔库斯等人提出的实验民族志,等等,中国文学人类学拿来的是原型批评和比较神话学研究。自1987年起,神话、图腾、原型、文化模式、原始意象等术语就开始频繁出现于各类论文当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型、神话、符号和仪式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核心词,也就是说,文学人类学主要包括:原型批评、原始主义批评、比较神话研究和仪式研究四方面。
1、原型批评
1957年,弗莱的《批评的剖析》一书出版,这是弗莱对J ·G ·弗雷泽的《金枝》、荣格的原型心理学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整合,从而创造了文学批评中的原型批评。弗莱说:“原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仪式内容的属结构式叙事的原型,另一类是具有梦幻内容,属典型或象
征的原型。”
①由于原型是文学类型和意象的基础,文学原型大都发生在前文学的分类形态中,诸如神话、仪式和民俗传说,因此,对原型的追索就构成了一种文学的人类学。
20世纪80年代后期,原型批评在中国风起云涌,首先是一大批人类学、宗教学和神话学著作译介和研究论著陆续出版。1987年《金枝》和《神话———原型批评》同时出版;1988年,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概述
章立明
内容提要:结合中国文学人类学20多年来数以千计的研究文章,我们将探讨
文学人类学的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其特征,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公司介绍信
关键词:文学人类学现状特征趋势
①吴持哲编:《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第10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3期
—原型批评的理论与方叶舒宪与俞建章合著的《符号:语言与艺术》、《探索非理性的世界——
—中国上世史诗的原型重构》陆续出版;随后,上海、北京、浙江、四川、法》和《英雄与太阳——
山东等地的一些出版社也竞相出版了比较文学丛书和民俗文化丛书。
其次是一些文学理论刊物开辟原型批评介绍专栏。1990年《文艺争鸣》推出中国文学与原型批评笔谈栏目;1992年《上海文论》开辟当代批评理论与方法研究专栏,首期刊出文学人类学与原型批评小辑等等;此后,《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东方丛刊》、《民族艺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等一批学术刊物也开设了原型批评的专栏。
最后是以原型批评为分析工具的文章或专著遍地开花。如叶舒宪的《水:生命的象征》、方克强的《现代动物小说的神话原型》、陈勤建的《文艺民俗学导论》、陈建宪的《神祇与英雄》、张建泽的《圆形原型的现代演变:初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圆型人生轨迹》等。
在原型批评运用得如火如荼时,对其批评也从未停止过,因为“原型批评模式确实容易导致生搬硬套之嫌”①,如李念的《金羊毛神话的现代变形与原型解码》就是将古今中外的一组与金羊毛神话相关的文学作品等进行原型归纳,寻证出一套普遍的原初性的原型意象。正如格尔兹在论述法律和民族志可比性时说:“法律与民族志,如同驾船、园艺、政治及作诗一般,都是跟所在地方性知识相关联的工作”②。换言之,形成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形成的文学、民俗和其他文化符号之所以不可比,就在于它们分属不同的地方性知识。
正月初二祝福语2、原始主义批评
人类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即寻哲学的、逻辑学的、文本的、我者的、文明的另外一个参照体系,经验的、直觉的、行为的、他者的、野蛮的部分,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人类学是一门他者的人类学。③在文学创作中,他者成为文学作品刻意表现和审美的对象,在卢梭、伏尔泰、T·S·艾略特、D·H·劳伦斯、叶芝、庞德和福斯特等人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异族文化、异国情调、异域风格甚至具有民族志彩的内容,文学的人类学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学的人类学批评用其术语来说,就是原始主义批评。
与原型批评的门庭若市相比,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原始主义批评可谓门可罗雀,这由四个方面的原因所致:一是对原始一词的误解,列维-布留尔晚年在为《原始思维》俄文版补作的序中写到:“原始一词
纯粹是个有条件的术语,对它不应当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们是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斐济人、安达曼岛的土著居民等等这样一些民族叫做原始民族……但是原始之意是极为相对的……我们之所以继续使用这个术语,只是指德国人所说的自然民族而已。”④二是原始主义意识形态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百年发展史最终涤荡了文学的原始性,确立了现代性的指归,原始主义在当代小说中几无藏身之地。三是原始主义妖魔化,20世纪90年代,一些具有纪实性质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小说被禁止,原始主义成了审丑的
—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第25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①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
年版。
—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等译,第222页,中央编译出
②〔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版社2000年版。
③章立明:《他者的人类学及其本土化反思》,《学术探索》2003年第3期。
④〔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第1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概述
代名词。四是原始主义批评没有现成可用的结构与模式,缺乏工具操作性。
因此,国内原始主义批评实践,主要分为译介类,如叶舒宪的《西方文化寻根的“原始情结”》,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亦成一类,如蔡翔的《野蛮与文明的批评与张扬》、方克强的《阿Q 与丙崽:原始心态的重树》、肖克强的《寻根者:原始倾向性与半原始倾向》和赵园的《人与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农民》从不同侧面涉及到原始主义批评。
地——
此外,对于一些民俗意味特别浓厚的作家作品,原始主义批评开辟了另一视野的解读,如汪曾祺的小说、萧红的呼兰河传系列、张承志的小说、马丽华的游记、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和沈从文的湘西系列作品等。
3、比较神话研究
早期人类学家非常重视对民间口传故事、宗教人士和旅行者们的见闻录、历史资料的破
—圣经与文学》中写解,对他者的神话传说、巫术方技的搜集和整理,弗莱在《伟大的代码——
道:“文学是神话发展的整体之中不可分割和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①。
比较神话研究的一大特就是对中国上古典籍的重新认识,有学者认为这一学术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神话研究。如茅盾引进比较神话学梳理汉族古神话;郭沫若从婚姻进化史角度阐释甲骨文;闻一多从神话、民俗学的角度求解《诗经》、《楚辞》之难题;李玄伯、卫聚贤从图腾理论入手重述古帝王系谱;凌纯声从民族学旁证出发破解古代礼制风俗;郑振铎借人类学视野透析汤祷传说等等。叶舒宪也认同此说,他说:“100年来,神话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实际上充当了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奠基作用”②。
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比较神话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萧兵和叶舒宪等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破译或诠释方面,如萧兵、叶舒宪的《老子的文化解读》和叶舒宪的《诗经的文化阐释》及《庄子的文化解析》等。
通过比较神话研究来激活经典的知识生产过程,用周泓等人的话来说则是:“《诗经的文化阐释》和《楚辞的文化破译》等创作,对于人类学的理解和人类学理论的运用,与专业人类学的角度是有偏差的”③,因为人类学角度比较的是“不可比的文化”。
4、仪式研究
火字的来历卡西尔说:“基本的神话宗教情感的真正客观化不是在众神的赤裸裸的偶像中,而是在敬奉神祇的祭祀中……正是祭祀构成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客观基础。”④如果说卡西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梳理了作为祭祀的仪式与作为解释系统的神话之间的亲缘关系,并对祭祀予以强调的话,那么,人类学家重视仪式并视其为观察和体验他者社会历史生活的实践场域就不足为怪了。
文学批评出现了人类学仪式理论的转向,文学化文本与仪式性叙事便成为文学人类学研究拓展的一个新领域。萧兵将《诗经·大雅·生民》讲述的后稷三弃三收情节解释为图腾即
—圣经与文学》,郝振益等译,第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①〔加〕诺思洛普·弗莱:《伟大的代码——
年版。
②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
—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第24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③周泓、黄剑波:《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人类学》(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④〔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等译,第24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3期
位的考验仪式;并对楚辞各篇章的内涵作了仪式诠释,他认为“离骚”隐含着光明崇拜的太阳鸟的悲歌;“九歌”是巫术性歌舞,包括人神恋爱和杀人祭神的仪式;“天问”反映的是原始团赛诗对歌破谜的社会行为模式及入社仪式等。当然,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与文学批评并非一回事,文学批评家们直接借鉴弗雷泽等古典人类学家对死与再生、丰产与生殖、杀老、替罪羊等母题性仪式结论虽然也提及范·杰内普的提升仪式、成长仪式、仪式、融合仪式、超越仪式和V·特纳的阈限理论,但往往仅停留在工具和方法层面的运用。
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表征
1、“中国阐释”:现代性的焦虑与文化转向
寄宿在西方主流话语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学术逆差”,是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焦灼的集体无意识,“在国际学术界,中国一直是一个被研究、被调查、被表述的对象,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应用民族志研究方法来生产关于其他社会的意象,使自己在世界知识场域成为表述的主体”①,如果社会学、人类学这些舶来不过百年的学科尚且如此焦灼,
—文学的焦虑就更甚了,所以,首届文学人类学年会发下的宏那么作为有千年传统的学科——
愿是“通过人类学的全人类视界,(或泛文化比较)对世界文学的重建,以追寻世界或人性的本源”,叶舒宪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诠释面临着四种选择:一是将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及其对诠释和理解的问题之贡献引以为鉴,从而系统地处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诠释问题;二是强调中国诠释系统之中国性,这种中国性是西方所不能理解的;三是将中西传统并置,但如此并置可能会让支配性的一方扭曲了他者的话语;四是相互的陌生化,即对我们的构建方法做出质疑。把所谓的中国诠释学看做一种质疑既存的支配性话语范畴的工具,让中国通过现代的话语来在某特定的历史脉络中进入现在,从而质疑西方话语实践中所容许知识生产及播散的过程。因此,要缓解西方话语学术逆差带来的焦灼,就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实践来看,就是要“通过西方的诠释学理论让中国文化传统进入现代,从而质疑西方话语的中心地位。”乐黛云说:“作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用现代的、世界的眼光重新诠释了中国原典,使其真正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共享的思想、文化资源,可以说他们已超越了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的传统模式,努力从人类及其文化整体的高度去省视某一文化现象,在这样的研究和诠释中,很可能会逐渐产生既非传统西方话语,亦非传统东方话语的新的话语,从而人类能在共同建造的思维基础上相互沟通”②。
彭兆荣曾经说过,“文学与人类学,在人们还不及认清二者之间的边缘形态时候,就已经走到了一起”③。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出现源于文学的现代性焦虑与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窘境的双重挤压。叶舒宪说:“到了20世纪后期,在无情的市场社会和新兴媒体的双重夹击下,作为人学的文学逐渐失去了往昔的神圣性和号召力,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甚至出现了文学
①高丙中等:《关于〈写文化〉》,《读书》2007年第4期。
②乐黛云:《文化多元和人类话语寻求——
—兼论文学界人类学与中国文化破译》,《淮阴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③彭兆荣:《边界不设防:人类学与文学研究》,《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概述
已死的呼声”①,文学先前的那种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话业已破灭,形式主义的文学内部—情节、原型、符号、结构、人物等进行分析,已经难以为继,文学必须依赖外部条件才研究——
五一假期怎么放能维持生存,追究作品的文化底蕴,以全面开发作品价值,对此进行文学外部的文化、经济,传统的外部分析,对原型、母题进行跨文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但是比较文学者对于自己的研究算不算一门学科,有没有嫡传合法性的无根情结,可以借用高更的一幅画名“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在哪里?我们向何处去?”来表达。这一切迫使文学研究文化化、比较文化化和文学人类学化,“文学研究重心变换转移从文学内部研究转向文学的外部研究……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发展的脉络,在文化对话的广阔背景上建立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②。
然而,伊瑟尔对文学的这种文化研究转向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他说:“文化研究是一锅混淆不清和琐屑无谓的大杂烩”③,因为它遮蔽或模糊了文学的本质和真谛,“它们将文学要么是降格为精神分析学概念的图解,要么是提升为关于人类生活的一个包罗万象的神话”,最终都是对文学的贬低。格尔兹的看法与此类似,他说:“我们的阐释能力不能建立在(就像现在经常做的那样)把它们整合在一起的严整性上,也不能建立在论证它们的自信上,我认为,没有什么比构建一个无懈可击、没有人真的相信会存在的描述性形式次序,更能给
—文艺、梦幻、症状、文文化分析败坏名声的了。”④他进一步解说道:“因为对任何东西——
化——
—采用阐释的方法来研究,有一个缠绵不去的过错……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细节中,显得能够自圆其说,或更糟的是,显得能够被表述者所谓发达的敏感性证实:任何异己的阐述企图都按歪曲看待”⑤。本来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本文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作品的意义不是本文中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因此,阅读的结果无所谓是非曲直,但是“读者的阅读背景,也规定着本文意义的生成”⑥,因此,在建立宏大的理论或者寻所谓本源的探讨中,出现误解与误读,进而牵强附会也就不可避免了。
2、文学本体论: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取向
我爱我家的主题曲罗兰·巴尔特说:“近来备受人们青睐的跨学科研究,面对的并不是已经构成了的诸多学科(事实上,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放弃自己),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仅仅挑选一个研究对象(一个主题),然后在其周围推上两到三门学科是不够,跨学科研究必须创造出一个不属于任何学科的新科目”⑦。众所周知,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独特的学科体系,即学科的规定性和话语系统,因此,文学和人类学无论如何都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学科,只要嫁接就意味着强加。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把原型批评等同于文学人类学,再把文学人类学批评等同于文学人
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探索》,引言第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第172页。台风圆规靠近我国
②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
—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等译,第13页,吉林人民出版社
③〔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像——
2003年版。
④〔美〕克里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第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同上,第27页。
⑥〔德〕H·R·姚斯等:《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第9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⑦转引自〔爱尔兰〕安东尼·泰特罗:《文本人类学》,王宇根等译,第4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