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高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第三是
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2、通过对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3、通过对我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其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我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其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
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exp是生产日期还是保质期高速免费怎么算出示海南省和哈尔滨2月份景观图片,请同学们观察。相同的时间,两地两种不同的景观,这是什么原因呢?(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气候,同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生齐读目标,师强调重难点。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自主学习
1、我国的气温分布
读P78图3-1-16和图3-1-17,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问题:
(1)在1月等温线图中,用红笔描出0℃等温线。
(2)在7月等温线图中出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区。
(3)在图中计算出漠河与海南岛1月、7月的温差。总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4)思考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完成下表:
2、我国的降水分布
读P79和P80图3-1-18和图3-1-19,完成下列小问题:
(1)在图3-1-18中,出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
(2)在图3-1-18中读出北京、广州、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年降水量,总结我国降水的
普通话等级考试教材空间分布特点?
(3)在图3-3-19中读出各城市降水量在100mm以上的月份,总结我国雨季长短(时间)的分布规律?
(4)思考我国干湿区的划分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完成下表:
三、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1、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温差小?
2、为什么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成为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3、台湾的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四、展:学生激情展示
五、评:教师讲解重难点:
我国干湿区、温度带的划分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
六、检:完成随堂练习
双网卡
《中国的气候》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高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
《中国的气候》效果分析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良好!
《中国的气候》教材分析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从气温、降水两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共安排了许多图文资料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是难点。为此,教材安排了“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的“阅
读”材料,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特点,来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活动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教材安排了“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中国的温度带”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分布范围、活动积温、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本节的重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地区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程度也逐渐加重;从时间分配来看,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大多数地方5—9月份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在了解我国的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之后,联系已学的我国地形地势的相关知识,结合“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学生很容易认识到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加强学生对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打通温度带、干湿地区、气候类型三者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多图叠加的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这部分教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关于“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特征,教材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说明:①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占据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季风气候类型多,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在季风区内,冬、夏季风有规律地交替控制,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干冷多风。③受季风的影
>20大开多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