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结构的思考
关于优化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结构的思考谭薇
摘要:笔者从全面分析所在企业干部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存在的原因,按照“点、线、面”充分结合的思路,从精准把握干部胜任力、打通晋升“双通道”、织牢选人用人制度网等方面,提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 中层干部 优化结构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当前,笔者所在企业冲刺世界500强的步伐不断加快,如果年度营业收入是决定企业是否能够入选500强的硬性指标,那人力资本就是支撑企业屹立于五百强企业之林的软实力。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关键少数——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水平上。本文从笔者所在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现状分析入手,进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建议。
一、企业干部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
什么韩剧好看运用人才队伍分析维度观点,从年龄、学历、资格资质、国际化程度、内部流动率及离职率、能力素质与组织核心能力匹配的等方面,对笔者所在企业现有中层管理人员队伍进行全
方位、立体化的分析。一是年龄结构还不够合理。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85后”中层管理人员明显偏少,老中青合理分配的年龄梯次结构尚未形成。二是专业能力优势不明显。据统计,约56%为行政、财务、法律、建筑等传统领域专业,业务背景还不能有效覆盖主营板块所涉及的城市规划、商业运营、金融投资、医疗康养、文体旅游等关键及新兴领域。现有干部队伍专业能力素质与打造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干部队伍存在一定差距。三是阶段配备压力较大。据统计,未来5年,将有15名中层管理人员面临退休,占中层管理人员总数的19%。领导班子、中层正职、中层副职“三支队伍”的平均年龄差不到3岁,对出缺前及时储备以及干部队伍结构优化提出较大挑战。四是干部队伍流动不通畅。从内部交流看,近三年平均每年交流干部5人,占比不到8%;从外部引进看,目前干部队伍中采取人才引进或市场市场化选聘的占比24.1%;从退出情况看,因不胜任现职调整的仅2人,未真正建立干部“能上不能下”。
潍坊怎么读
废旧物品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是选人用人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是选人用人理念创新不够,缺乏科学化、精细化、高效化的现代企业选人用人管理机制。虽然现有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任用管理需严格参照相关
制度执行,但在建立既符合上级规定,又满足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选人用人制度上,思路还不够开阔、措施办法还不够多。充分竞争的选人用人制度、差异化的综合考核制度、市场化的激励约束制度、完备的调整退出制度等都还不够健全,一定程度导致干部队伍结构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化竞争。二是干部队伍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一方面,是对干部队伍深度的分析研判不够,只对干部的基本信息有所了解,缺乏全面、历史、系统、动态地掌握干部综合情况。同时,深入基层调研少,未能及时将优秀年轻人才纳入“视野”,在岗位出缺时,临时性动议多,不能为党委选人用人提供合适的人选建议。另一方面,对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重视程度不够,没能有效结合战略发展实际,系统制定干部人才发展规划,导致干部人才队伍的“引育管用”缺乏必要的规划指导,临时性、短见性发展问题弊端逐渐暴露。 三是干部招引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干部的选拔任用更多的是采取内部推选的方式,选任方式相对传统单一,市场化选聘和外部引进方式选任高层次人才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选任方式有机搭配的良好用人机制,人才补充进度一定程度没有跟上企业发展节奏。同时,引进的职业经理人也存在边引进、边流失的问题。此外,干部内部培育缺乏统筹机制,培养方式较为传统单一,干部队伍能力提升措施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意见建议
一是精准“点”的分析。如果说干部队伍是一盘棋,那么这里“点”指的就是每名干部和每个岗位,只有了解干部、了解岗位,才能以岗配人、人岗相适。一方面,要做到对每一个干部真实情况的精准把握。除了通过传统的个别访谈、工作观察、本人面谈外,是否还可以通过相对科学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DISC性格测试等,对干部的职业发展倾向和性格气质进行额外的了解;是否还可以建立干部信息共享平台,从业务口、纪检口、兄弟企业等掌握干部综合表现;是否可以通过线上民主测评的方式,真实掌握干部众口碑;是否可以通过“家访”的形式,了解干部日常生活等。把干部信息收集的触角尽量放长,全方位、多维度了解掌握干部性格、能力、作风、实绩、生活等情况,无死角的为干部画出“正面像”和“被面像”,建立干部信息管理大数据系统。另一方面,要做到对每一个管理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精准把握。围绕不同部门、不同子公司发展阶段、资源赋能、目标任务和核心业务,将专业化要求与学历、任职经历及性格气质等有机整合,构建部门负责人及各子公司班子的功能结构模型。结合企业中心工作需要和干部配备实际状况,动态优化功能结构模型,按照“缺什么配什么”原则,做到前置研究、提前储备、合理选配。二是加强“线”的规划。积点成线,线是上下流动的。这里的“线”是指晋升和退出通道的设计。根本上还是要打破人人都要当“官”的职业理念。并不是鼓励每一位员工成为管理者,而是为员工建立
桥溪村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你怎么说歌词多元的、双向互通的晋升体系。此外,两个晋升通道在每一层节点上是互通的,这意味这员工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能力素质提升的不同需求在晋升的道路上做出弹性选择。当然,这也是雇佣双方双向的选择,员工符合晋升条件并通过资格认证,才能获得晋升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规划设计专业技术序列体系,对于现有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重新盘点。一方面,在现有干部自愿并且通过资格认证的情况下,转任到技术序列岗位,出缺的岗位可以通过竞争化的方式产生,大胆使用优秀专业年轻干部人才;另一方面,在管理序列和专业技术序列等级设置规范的基础上,加大干部综合考评结果的运用,对不胜任现职的及时调整,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退”,逐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三是完善“面”的制定。这里的“面”指得是纵横交错的选人用人“制度网”。选人用人制度体系完善,要着重建立健全选任制度、后备制度、交流制度、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等。特别是对于后备干部制度和交流制度,是否可以跳出传统思维,进行灵活创新。一方面,传统意义的后备制度是按照具体中层岗位一定比例进行储备,但弊端就是局限了优秀人才的发展通道。比如,为党建副职进行储备,但储备的人选同时也可能胜任办公室副职的工作。因此,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类分层储备人才,把企业人才类型分成不同族,每一个族下面可设不同的类别(比如:财务金融人才,下设财会类、筹融资类、经济贸易)
。此外,在同一个类别内分不同级别(比如:卓越和成长),“卓越”是指可以直接配备到管理岗位上的人才,“成长”是指需要进一步培养提升的人才。在分类分层的基础上,一旦有出缺职位,可以及时分析岗位任职资格条件,及时形成备选人员名单。另一方面,因卓越和成长类的人才所需的能力提升是不同的,分类分层也利于针对性开展专业培训。此外,对于交流制度而言,可以跳出传统的干部交流层面,在分类分层的后备人才之间进行岗位交流,既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快速成长。
—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